(-)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是一种匀柔深长,和缓有力,呼长吸短,舌体平放或轻抵上颗,鼻呼鼻吸,腹部有节奏缓慢起伏的呼吸运动方式。传统练功方式是按照调气(和气)一呼气一屏息一吸气一屏息一调气(和气)的调息模式 进行呼吸锻炼。主要包括腹式顺呼吸法和腹式逆呼吸法两种呼吸类型,具体应用时因人而异加以调整。
1.腹式顺呼吸法
腹式顺呼吸法具体步骤:调气(和气)6〜9秒,深呼气9〜12秒,小腹部尽力内收,屏息6〜9秒,吸气6〜9秒,小腹部尽力鼓起,屏息6〜9 秒,调气(和气)6〜9秒。每次呼吸结束后,握拳、伸腿、绷紧全身,呼气9〜12秒,吸气6〜9秒,形成一个完整的呼吸锻炼过程,约50〜80秒。
2.腹式逆呼吸法
腹式顺呼吸法具体步骤:调气(和气)6〜9秒,深呼气9〜12秒,小腹部尽力鼓起,屏息6〜9秒,吸气6〜9秒,小腹部尽力内收,屏息6〜9 秒,调气(和气)6〜9秒。每次呼吸结束后,握拳、伸腿、绷紧全身,呼气9〜12秒,吸气6〜9秒,形成一个完整的呼吸锻炼过程,约50〜80秒。
(三)闻花式深呼吸法
闻花式深呼吸法是一种像闻到花香一样进行深呼吸运动的呼吸锻炼方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有节奏的深呼吸运动才有助于增加肺活量。于是,人们模仿闻到花香时心旷神怡的呼吸状态,主动进行有节奏的深呼吸锻炼,从而增大肺活量,促进心身健康。其要领是: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胸部微微向上向外扩张,达到最大限度,屏息3〜6秒,缓慢深呼气。呼气时嘴唇缩紧作吹哨状,慢慢吐气,胸腹尽力内收。
(四)丹田呼吸法
丹田呼吸法是指以意守丹田为中心的腹式呼吸练功方式。它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至两汉方仙家和道家的胎息功,是中国传统的气功、养生、内炼或内丹术、武术以及艺术训练中常用呼吸方式,均以锻炼丹田和气为基本目的。丹田的概念,详见第三章第三节:气沉丹田的由来、内涵和基本 方法。
气功练气(呼吸)主要练内外二气合和一体的丹田和气,它不同于调气(和气)时内外二气的合和一气、一团和气、圆活一气或混沌一气状 态,而是把重点放在意守丹田或气沉丹田上,使丹田(小腹内)温暖合和。
练丹田和气,主要有整体聚散练气法和上下交合练气法两种常用方式。
1.整体聚散(开合)练气法
整体聚散练气法的具体练法:吸气,外气从四面八方向人体正中的丹田汇聚(合);呼气,内气从丹田向四面八方勃发(开)。吸入清气,发出 浊气。一开一合为一个回合。
2.上下(升降)交合练气法
上下交合练气法分三步:调气,呼气,随呼气,天气从上往下,沿着人体前正中线——任脉,降至小腹部丹田内,吸气;吸气,随吸气, 地气从下往上沿着两脚底——大腿后侧、脊柱或督脉升到头顶,然后随呼气降至丹田;天地外气与人体内气在丹田交合形成和气,象征天地气交生人气,天地人三才合和一气的状态。
上述练气法,须配合意想进行意境的修炼,随着有节奏的腹式呼吸, 引导自然界新鲜的空气一一外气,从体外经由头顶、鼻腔或全身各个部位进入体内,与内气合和,汇聚于小腹部的丹田内形成丹田和气,以小腹内保持温暖氤氤、舒畅、欣快、愉悦感觉为佳。
第九节导引的由来、概念和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意义的导引,是一种以导养、导气、仿生为主,引导身体进 行形态和意气运动,以促进行气、通畅气机的练功方式。晋李颐认为, “导气”和“引体”合而为一即“导引”。导引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经络、穴位按摩导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传统功法。
一、“导引” 一词的由来及内涵
气功、养生中的“导引” 一词,本作“厚引”,首见《庄子・刻意篇》,庄子的“道引”即后来的“厚引”。《庄子•刻意篇》:“吹峋呼吸, 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考者之所好也。”
现代汉语的“导”字,是古代繁体字一“溥”字的现代简化字。“掣字,有“醇养”或“养掣 的意义。《说文》:“常醇引也。”包含 引领、引导、疏通、保养、摄养等意义。《后汉书・郎独传》:“方春东作,布德之元。阳气开发,养醇万物。”嵇康《养生论》:“至于醇养得理,以 尽性命李周翰注:“醇,摄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编:“(葛洪)尤好神仙醇养之法其中的“引”字,则含导引、引领、引发、引导、带领、开弓、牵挽、延长、伸长、长久等意。《说文》:“引,开弓也,从弓、I《集韵•准韵》:“引,醇也。”因此,古代“厚引” 一词本身即包含气功、养生的意义。
二、导引的形成过程
导引的起源与巫术气功同步,是古人巫舞一体祭祀仪式和娱乐活动的产物。它的形成,有一个从巫术导引、娱乐舞蹈到医疗导引,再到导引行气的提升过程。
(-)从舞蹈到导引
古代的舞蹈,主要用于祭祀舞蹈和娱乐活动。舞以宣导和娱神永年功能是巫舞活动的副产品。
1.舞以宣导
《吕氏春秋》记载了尧时代,人们“舞以宣导”,祛除气血郁阈及“筋骨瑟缩不达”症状的导引行气方式,为后人所乐道。
宋罗泌《路史•前记》:“随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媵理滞着而重腿,得所以利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
2.娱神永年
汉傅毅《舞赋》谓巫舞:“娱神遗老,永年之术,优哉游哉,聊以永日。”其“娱神”和“永年”作用是巫舞祭祀活动的延伸。
(-)导引按摩
医疗导引是一种以身体运动和自我按摩为主,旨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导引方式。它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等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认为,导引兴起于土地平坦潮湿的中原地带。《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蹒。故导引按踊者,亦从中央出也。”
唐释慧琳《一切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三)导引行气
导引行气是一种以行气为特色的导引运动方式。它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方仙家、道家和养生家的修炼活动,简称导气。导气,导即导引, 气即行气,二者合词便是导引行气的意思。
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出土了一套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层绘11幅图。每图式平均高9〜12厘米。每组图式为一个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着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术式除个别人像做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旁注有术式名称,部分文字可辨。涉及的动物,有鸟、鹤、鹤、猿、猴、龙和熊多图,与五禽戏相近,仅缺鹿戏与虎戏。说明在汉代,导引是一种十分流行的大众练功方式,可谓男女老少人人参与,全民皆练。
晋李颐注《庄子•刻意篇》“道引”时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序》:“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卷》的导引定义更加明确:“明吐纳之道者, 则日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日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日唯药饵可以无穷矣。”
三、导引的目的和作用
古人导引的目的和作用,古今练功家的理解是不同的。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导引的最初目的,主要是通神,获得神力,祈福或祈求神灵护的。后来,导引的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目的和作用,大都是古代“通神”仪式的副产品。
古代的术数即包括调气、呼吸、导引、按踊等练功内容。《黄帝内经》认为,我国中原地区多平坦、潮湿,容易患“屡厥寒热”,治疗时宜采取 “导引按踊”。《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张隐庵注:“术数者,调养精气之 法。”
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四肢“重滞”不舒时“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华佗教人们练习五禽戏,导引、行气,助消化、活气血、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侧重于导引的舒筋活络、通畅气机、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作用。
四、导引的基本方法
古代的导引,有偏重于肢体运动加按摩的,有偏重于肢体运动加行气的,有偏重于呼吸吐纳加仿生运动的,还有偏重于个人或集体舞蹈运动的,主要分文式导引和武式导引两大类型。文式导引强调柔和有力,气和、气顺、气机通畅,柔中带刚;武式导引强调气力、劲力和意气的协调,刚中带柔。经典的传统导引类功法,包括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多种。
从内家功的角度来看,凡是意气力合而为一、心身形合和一气的修炼功夫,都属于导引行气的功夫。华佗五禽戏早期是一种带有嬉戏、娱乐特点的仿生导引运动,以外在引体为主,内在导气为辅;后演变出以内在导气为主,外在引体为辅的仿生练功方式,逐渐形成多家五禽戏功法流派。
浏览3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