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袁宏道(公元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人,举明万历二十年 (1592)进士,官吏部郎中。

本章小结

两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将当日孑所谓“天下”划分 为九个区域,称为九州。河南为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 “豫”,且有“中州”之称。这是我们进行中州武术文化研究所限 定的区域空间。

从时空上讲,人类总是在自己直接所处的地域空间创造着自 己的文化,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而各种不同的 文化传统,也体现了特定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内容、方式和特征。 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不 同,所创造出的文化也各具异质和特征。作为区域文化层次上的 中州文化,它是中州人民在中州地域内生息、繁衍、奋斗、发展 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文化观念、思想风尚、风俗习 惯,是中州人民精神生活的内容、方式和特点。它最早把中国推 进到文明时代,最早孕育出世界上伟大强盛的统一帝国,也是世 界上唯一在数千年间文化绵延不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系统。

中州武术文化是通过中州地域内武术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 来体现和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州武术 文化是中州文化的分支文化之一,它与中州文化的关系是母体文 化和分支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州武术文化是中州文化在技击格 斗、健身娱乐活动中的抽象、反映和物化形态。因此,中州武术 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依附于整个中州文化系统的 发展与演进。它的生成不可能脱离中州文化的土壤,它的变迁也 无不打上中州传统文化形态演进的烙印。

中州武术文化可分为客体化的文化形态和主体化文化形态, 客体化文化形态主要指武术技术、典籍、拳谱以及与武术有关的 文物、书画、诗歌等客观外化的文化形态;主体化的文化形态主 要指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主体内化的文化形态。这 两种文化形态是相互影响的,那些典籍文物和艺术作品等客观外 化的文化形态,总是在不断地影响、塑造着人的主观精神,而那 些表现为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主体化的文化形态, 也在不断解读、解构客体化的文化形态。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逻 辑起点。

在分析和界定了中州武术文化以后,本章从中州武术资源的 拳种分布情况,少林拳、陈氏太极拳、普家拳、查拳、心意拳、 太祖拳、梅花拳等河南省典型拳种的内容、技术特点、代表人物 以及它们的分布和传播情况,中州武术文化遗迹以及中州地域的 武风民俗和文艺作品等方面,即就中州武术的客体文化形态进行 了总体概况和分析。

目前,中州地区现有拳种40种,其中除了少林拳、陈氏太 极拳和甚家拳是在河南省本地形成的以外,其他拳种均是从外 省传入并在中州地域一直沿袭的拳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竞 技武术已在中州普遍开展。这40个拳种共同构成了中州武术的 拳种体系。河南省各区域拳种分布为:豫东地区为44项次,占 总拳种项次的29%;豫西地区为16项次,占总拳种项次的 10%;豫中地区为34项次,占总拳种项次的22%;豫北地区为 41项次,占总拳种项次的26%;豫南地区为20项次,占总拳 种项次的13%。

河南省流行拳种数目前五名的城市为:郑州、商丘、开封、 安阳、洛阳。这五个城市都曾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武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作用。因此从中表明,越是 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城市,或者在历史上曾经是文化发达的城 市,分布的武术拳种越多,说明武术的流传对政治、经济、文化 发展程度有一定的依赖性,越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越是吸引武 术人才,越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播。

少林拳、陈氏太极拳和竞技武术项目在河南省各城市均有传 播,说明这三个拳种得到河南省习武群体的普遍认同。心意拳和 查拳居拳种分布城市数目的第二位和第三位,调查结果进一步说 明,这两个拳种在河南省内的回族中传播较广。

中州武术文物、遗迹资源丰厚,它包括古代武术器械、汉画 像石、武术雕刻、武术壁画、武术练功遗址、武术典籍等,这些 文物遗迹表现了中州古代不同时期武术发展的风貌。

中州地域内现有武术馆校六百多所,在校学生达10万多人, 反映了中州地域内浓厚的尚武风俗,映射出中州武术文化的日益 繁荣。拜师和尊师礼节是中州习武者仍然十分注重的武风遗俗。

第二章 中 州 武术文化成因、

发展轨迹及其特征

第一节中州武术文化成因蠡测

中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州文化大背景 下产生的中州武术文化是与中州文化的形成、发展紧密相连的。 世界上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见之于一定的自 然、经济、政治环境之中,地理环境是形成文化的首要原因,特 别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影响就更加明显。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退居其次。而文化的 发展乂不断地冲破环境的束缚,从而改变环境,完善自身,形成 良性循环,推动社会的发展。文化是人类从适应到利用、改造自 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本章试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 社会风俗等方面分析、探讨中州武术文化形成发展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的一般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 层伽。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创造的自然基底。

I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诸多成分,这些 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前提。博阿兹 认为:“人类的文化生活在许多重要面上均受到地理条件的限 制。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 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它曾给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以重要影响。 从空间维度上讲,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模 式。在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 文化施加影响。

换言之,任何文化都是人的创造品,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 环境中进行生存的方式和表现,亦即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生 活于不同自然环境的人类,总是选择适合于自身环境的生活方 式;生活方式的差异,又使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 点。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非常大,正是基于此,孕育 了绚丽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中州武术文化便是在它独特的历史 地理文化的自然塑造中逐渐形成的。

(二)中州地理环境对中州武术文化的影响

金恩忠的《国术名人录》序言开篇写道:“吾中华民族,古 称强悍,任侠尚义之人,慷慨悲歌之士,盖得山川大泽雄厚之 气,故其人性情亢爽,体力健壮,天府神州,地理之关系使然 也。②”金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任侠尚义之人是与地 理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中州武术文化是中州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形态,所以,从某种 程度上,地理环境对中州文化的影响,也就是对中州武术文化的 影响。中州地区所处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活动地区之


  • [美]哈奇:《人与文化的理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 金恩忠:《国术名人录•序言》,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O “中原一带,自仰韶文化至西周初年,气候温暖、动植物 繁盛;此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的2龙左右,1月份的温度 比现在高3~5龙,雨量十分充沛”①。因此,这一时期,中华文 明的核心区域雨量充足,森林草丛随处可见,大象、犀牛、竹 子等热带、亚热带动植物仍在此生存,我们的先民们在这块土 地上繁衍生息。大约在战国时期,随着黄河流域气温的逐渐下 降,热带、亚热带动植物渐渐绝迹,自然环境也变得类似于今 天的情况了。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转为更多的利用。“高高下下,输川导滞,钟水丰物”②,说明夏王朝的出现 与治水不无关系。

浏览2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