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代开始,人们开始重视中州的地理位置,认为这里是 “天下之中,四方人贡道里相等”③。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中 州便成为诸侯纷争的角逐场,“得中原者得天下”成为各诸侯对 外谋略的重要步骤。要想称霸都以占领中原为目的。因此,进入 文明时代以来,许多朝代都在中州地域内建立都城,如夏王朝在 河南建都的地方有阳城(登封)、阳翟(禹县)、帝丘(濮阳)等 地;商朝七次迁都,四次都在河南境内,安阳殷墟是著名的商代 后期都城遗址;西周以洛阳为东都,营造为王城和成周城;东汉 都城雒阳(洛阳);三国时河南属魏,先都许昌,后迁洛阳;西 晋都城为洛阳;唐朝先都长安,后迁洛阳;五代时,梁、晋、 汉、周四朝都为汴(今开封),后唐都洛阳;北宋建都汴梁(今 开封)④。总之,在宋代以前,中州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


  • 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

  • 《国语•周语下》。

  • 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2001

  • 主要参考《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化的中心区域,这为中州地域各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 非常优厚的条件,为中州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下面我们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谈一谈中州地区的具 体地理环境。地形是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又称地貌。它是地球 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于地表物质的结果。中州地形,大体上分为 东西两部分。西部有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和盆地,东部是辽阔 的平原,中间有黄河横亘。其地理位置承东启西、通南达北。

河南的山地集中分布于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占全省总 面积的26%0豫西北的山地是晋豫界山——太行山的南段,地貌比较复杂。

豫西山地呈扇形向东北、东和东南三面展开,约占全省山地 和丘陵面积的70%,是我国秦岭山脉的东延部分,主要由小秦岭、靖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组成。“八百里伏牛山”, 是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小秦岭海拔2413.8米, 为河南省最高峰。嵩山是唯一孤立的块状山地,其高峰有二:东 为太室山,又称作嵩山,海拔1494米;西为少室山,又称玉寨 山,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就 坐落于嵩山北麓五乳峰下。太室山和少室山的阙口处,就是现在 的少林口一带,有著名的轩辕关,自古以来,是洛阳通往东南许 昌、南阳方向的咽喉,东汉时的八关之一,其险势逼人,从来都 是兵家必争之地。险峻复杂的地理条件为中州武术的形成提供了 条件。

豫南山地包括桐柏山脉的大部、大别山脉西端的北部和南阳 盆地东侧的低山丘陵,是长江和淮河的天然分水岭。

气候是自然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跨北亚热带和暖温 带两个热量带,兼有南北气候的特色,气候的过渡性极为明显。 河南省以淮河干流和伏牛山为界,南部属北亚热带温润气候,热 量充足,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一派江南风光,素有河南“鱼米之乡”之称。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业以旱作为主,北国 情调浓厚,有我国“粮棉之仓”之称。®

清人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对河南地理环境是 这样描写的:“河南阍域中夏,道里辐臻。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范雎亦云:’韩、魏,中国之处而 天下之枢也。'秦氏观曰:'长安,四塞之国,利于守;开封四 通五观之郊,利于战;洛阳守不如雍,战不如梁,而不得洛阳, 则雍、梁无以为重,故自古号为天下之咽喉。’夫据洛阳之险固, 资大梁之沃饶,表里河山,提封万井。河北三郡,足以指挥燕、 赵。南阳、汝宁,足以控扼秦楚。归德,足以鞭弭齐鲁,遮蔽东 南。中天下而立,以经营四方,此其选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 到中州地理环境之重要。中州文化是在这种复杂的地理形势和多 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姿多 彩的中州文化,同时,也为中州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腴 的沃土和充足的养分。

二、社会风俗的作用

社会风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长期形成的风尚、 礼仪、习惯等的总和。各地风俗的形成,是由地理环境、社会环 境和时代环境等原因所决定的。社会风俗一旦形成,就会牢固地 存在于人的思想当中,成为在此环境中生活的人群的一种心理定 式和具有某种特定价值观念的心理结构,并形成判断是非、决定 取舍的价值标准,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 社会习俗反映着一个地方独特的精神状态,造就了当地居民的精 神风貌、群体性格,陶冶着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类型。中 州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与中州地域的尚武风俗密切相关,它 是中州武术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泉和文化基础。下面我们从 社会风俗的形成原因,来论述中州地域人们的尚武风俗的形成。

  • 历史地理环境的自然塑造


从历史承继关系来说,地理环境是社会风俗习惯形成的首 要原因。在前一节中,我们已对中州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在 此不再赘述。中州地域具有高山、平原、盆地、沼泽等多样性 的地理环境,因而造就了中州人群健壮的体格。据古人类研究 专家考证,“纵观全国汉族两性身高均值的地理变化,北部地 区居民身高与南部地区居民身高有显著差异,前者身材较高,后 者身材较矮”①。根据表5的统计结果②,中国新石器时代男性身 高以山东、河南一带最高。这种南北身高的差异,显然是由于地 理环境因素的作用而造成的。

5中国新石器时代男性身高统计表
















































遗址文化类型身高(厘米)
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姆渡文化159.59
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165.42
甘肃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167.69
陕西华阴横阵仰韶文化167.70
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167.78
山东曲阜西夏侯大汶口文化169.63
河南海池仰韶仰韶文化171.10
山东泰安-宁阳大汶口大汶口文化171.68

 

  • 张振标:《现代中国人身高的变异》,载《人类学学报》,1988 (5)

  • 张振标:《现代中国人身高的变异》,载《人类学学报》,1988 (5)


 

地理环境不仅对人的体格、体貌产生影响,而且对人的性格 形成也起着无形的作用。所谓“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 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 ®。即说明了不同的水土风气的 影响,能够造就出不同性格的人。“山国之地,地土磔瘠,阻于 交通,故民之生其间者,崇尚实际,修身力行,有坚韧不拔之 风。泽国之地,土壤膏腴,便于交通,故民之生其间者,崇尚虚无,活泼进取,有遗世特立之风”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 也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与性格的关系。据此,中州之人质直忠 厚、勤劳节俭、尚武好战、坚忍不拔、粗犷刚烈的性格与他们所 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塑造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一些史书中我们也 可以发现对中州人民性格的记载,如北宋时期河南境设京东、京 西、河北诸路,京东路“其俗重礼义,勤耕红……民性愎戾而好 讼斗”③;河北路“大率气勇尚义,号为强技。士平而近边,习 尚战斗” ®; “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 地“⑤等。

(二)社会、时代环境的作用

“得中原者得天下” “逐鹿中原”都说明中原之地是各诸侯 纷争、角逐的战场。根据《中国历史战争史》中显示,从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六国起,到1840年鸦片战争止,2061年期间,共 有重要战役721起。其中,北方548起,占76%。南方只有173 起,占24%。在北方的548起战事中,河南为120起,位居榜

  • 《汉书•地理志》。

  • 《刘申叔先生遗书•南北学派不同论》。

  • 《宋史•地理志》。

  • 《宋史•地理志》。

  • 《辽史•地理志一》。 首,一省占全国战事的六分之一①。早期中州地区有两次大的政 治动荡,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动 荡持续五百多年,各诸侯国“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②,通过战争以达到攻城略地。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 地主阶级,通过变法图强自新,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 了一系列的改造,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③。一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公元184~公元589年)持续四百多年的动荡。这一 阶段的动荡与春秋战国时期迥然不同,是中州历史上史无前例的 大劫难,给中州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它使“当今天下黔黎, 久经寇贼,父死兄亡,子弟沦陷,流离艰危,十室而九,白骨不 收,孤茕靡恤,财弹力尽,无以卒岁”⑤,昔日繁华的中州腹地, 出现了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在这种持续 的政治动荡,特别是频繁的战争环境下,为了自己的生存,中 州之人磨炼出了尚武尚勇、劲勇强悍的性格:“晋魏秦雍,自 古干戈百战之地,山川气势刚劲猛健,土风豪勇,有舍生取义 之俗,武卒锐士,著称前世”⑥,从而促进了中州武术的形成和 发展。

浏览2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