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社会尚武的风俗由来已久,传说中的圣人和三代帝王多 以勇武有为著称。周代社会“凡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蔽才问 罪”⑦的政策,视勇武为能,尚武尚勇风气非常浓厚。战国时
-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1 „
- 《孟子•离娄上》。
- 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2001 <,
- 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2001 „
- 《魏书•辛雄传》。
- 《历代名臣奏议》,卷221,吕陶奏。
- 《管子•小臣》。
期,群雄逐鹿中原,“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奖励军功政策愈发 使中原社会勇武民风大张。“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 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其在闾巷少年,攻剽 椎埋,劫人作奸”①。反映了勇士们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杀敌的 悲壮场面。当时中原社会尚武任侠,“轻死重气,怨惠必仇, 令行私庭,权移匹庶”,河内郭解、洛阳据孟等都是名噪天下、 倾动朝野的游侠。尚勇尚武之风之烈,自两汉以降数百年而不 衰②。所以,中州居民,无论男女老少,大都有些武艺以适应环 境的需要。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州人粗犷刚烈、尚武尚勇 的性格,社会的动荡、频繁的战争,强化了中州地域的人民形成 的尚武尚勇的社会风俗,这种风俗延续不衰,促进了中州武术的 形成和发展。直到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保持着这种优良的 习武传统,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尚武习俗所赋予的社会价值和 功能不同罢了。
三、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左右
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 态上的反映。③”中州文化是中州地区政治经济的反映,它的产 生和发展,受中州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所制约。 即中州文化是中州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一定的社 会历史条件下,必然出现和形成一定的文化,并为一定的社会政 治与经济基础服务。中州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理所当然地也受
- 《史记•游侠列传》。
- 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2001。
- 《毛泽东选集》中文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o
到中州文化发展的制约。中州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 度上,也反映了中州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州武术文化根植的经济土壤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同构关系,这种关系统一于人 类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之中。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始终受到周围 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通过文化改变环境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在人类的社会历史实 践活动中,经济活动是最重要的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所 以,当我们对中州武术文化的生态环境和生成机制进行考察时, 不仅要纵览其自然条件、地理背景,尤其要探究依托于这种自然 条件和地理背景之上所形成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农耕文明是中州文化诞生的主要经济土壤,也是中州武术文 化形成的经济基础。中州地区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州 经济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这种经济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就逐渐从 渔猎和采集的前经济阶段,而转向以种植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农 耕时代。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南海池仰韶村)的 窑穴、房屋和墓葬中,经常有粟或粟的皮壳发现。裴李岗遗址出 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就是以碾去粟皮壳的粮食加工工具,这表 明人们已经种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生长的农作物。农业生产是古 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活动。
春秋时期,中州地区进入文明时代,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使 用,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 在辉县市的战国魏墓中,曾出土 58件铁制农具①。作为新的生产 力的铁器,为扩大耕田,开发山林,促进社会性生产创造了条
件。铁器使用的同时,又使用了耕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 率和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及产量的增加。
秦汉时期,农业生产受到特别的重视。随着农耕工具的不断 改进,特别是全铁制工具和犁耕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 水利灌溉的普遍推广,黄河的治理,以及精耕细作等农业技术的 提高和推广,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中州地区成为最 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怀特认为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 想意识,“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文化发展程度与所用工具的 效率成正比例变化” ®o中州地区的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与中州地 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从武术的起源来看,武术源自生 产劳动,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武术文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关系密切。我们可从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劳动工具的发 展中,推测出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在以依靠采集果实、渔猎为 生的采集文化时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产,人类只有直接采 自自然界的或动植物的经过粗糙加工的武器和工具,如骨针、古 箭、石刀、石斧、木棒等等。在采集文化这一前经济阶段,我们 的祖先在进行狩猎等生产活动中“学会了使用木棒、石头击打野 兽的方法”②,这些击打技能就是武术的源头。此时的武术是作 为一种技能而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原始部落的形成以及部落战 争,使这些击打工具和击打技能被用于战争,成为了军事技术手 段。“图腾武舞”说明了武术文化是与原始文化共生的一种文化 形态。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中 州地区进入了农业文化时期,这促进了武术器械的改良,进而推 动了使用武术器械技术方法的创新与丰富。随着中州地区农业经
- 〔美〕A.怀特:《文化的科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O
- 徐才,张山,周荔裳:《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济的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州武术在社会功能上也有了进 一步的扩展,人们认识到用于战争的技击技术手段可以作为平时 强身健体的方式,“搏刺强士体”就是最好的说明。武术从仅仅 为满足人们生存和劳动的需要,而逐渐成为人们享受的需要。
都市的崛起是农耕文化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城市 是农耕文化的政治中心,是新的文化形态产生的基地。城市是在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者和 商人构成了城市人口的主要部分。中原地区是商业和城市兴起较 早的地区。洛阳、大梁、宛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商业都市,东汉时 期洛阳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成为继长安之后的丝绸之路的起 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有了专靠贸易为生的商人阶层,这 预示着新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出现。到了宋代,东京出现了专 门依靠献技献艺维持生活的“路岐人”,这些人中表演的武艺有 角抵、使拳、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等等。很显然这是随社 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市井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商业化的武术文 化形式。这些武术形式最初在汉唐时期就已出现,如“剑舞”就 是表演性极强的武术文化形式。这类表演性的武术后来随着市井 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变成更为复杂的武术套路形式。这一时期还出 现了武术竞赛的雏形“露台争交”。由此可见,武术文化的多样 化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明清时期保镖业兴起,出现了以武术为职业的保镖、镖师,如陈 氏太极拳传人,有着“牌位大王”之称的陈长兴,就是以保镖为 业,走镖山东一带,而享誉武术界。其子陈耕耘继续保镖山东, 历时十余年①。这也说明武术的发展无不与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术文化的商业化发展或许是武术文
①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术》,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化在和平时期(经济发展时期)最佳的发展方向。在武艺与军事 相生相伴的时期(军事武艺时期),在国家动乱、战事频繁的年 代,武艺、武人以及尚武精神备受推崇,但是进入和平发展时 期,武艺、武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尚武精神贬值。因此,从武术 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的商业化对于武术文化自身的存 在与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浏览2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