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州武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除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 和外来因素的制约外,社会政治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 的。①”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较之自然环境和经济发 展,社会政治结构制度更为直接。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守土为家,人们依靠土地为生。以土地为本的农耕文化就需 要与之相适应的稳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保障。为了避免战争和 动乱,保持社会稳定,中州地区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奴 隶制政权,继而发展成为封建中央集权专制,成为我国早期的 政治中心。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中州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稳固的政治基础。中州武术文化便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形成 和发展的。

从武术文化的传承制度上来看,它深受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 影响。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使武术与政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强权政治和宗法制度构成了中州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政治结 构,这种结构深深地影响着中州武术的发展。家族式的武术组织 结构就是“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的反映。

从武术与军事的关系来看,武术作为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

①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的军事斗争的手段,一方面使得统治者将其作为培养其接班人 的教育手段和护国强兵的军事工具;另一方面,为了统治地位 的稳固,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压制。在历史上禁武现象时 有发生。

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始终对武术活动实施控 制政策,并冠以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本阶级的价值观念,为政 治所利用。古代西周的奴隶主阶级(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 元前771年),根据维护贵族专政的政治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目的, 他们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 未来统治者,他们接受的“六艺”训练中,“乐” “射” “御” 都与武术有直接关系的。如“乐”中的大武乐舞是反映周朝开国 的一种舞蹈,常用于祭祀祖先。它既可作为进行维护周王朝的政 治教育,又可以作为尚武的传统教育。通过“射” “御”教育, 来培养和训练贵族子弟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的武士。要成为 国家的栋梁人才,必须经过严格的“乐” “射” “御”的教育和 训练。可见,在中国的西周教育里,武术是明显地为政治和军事 服务的。

隋唐时期创立的武举制度,是统治者提倡习武的表现,它开 辟了以武取士的仕途。宋神宗时,还在开封武成王庙侧建武学, 培养尚武的军事人才,这些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末,这对于中州武 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武举制度对军事武艺和尚 武精神的提倡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武举制度经常由于政 治形势的变化而被废弃。唐代“安史之乱”后,唐皇帝由于害怕 武力,曾一度废武举。经过五代乱世,宋太祖为加强中央权威, 曾将武成王庙里有过叛乱行为的武将牌位清除,试图为武臣树立 道德规范。这也说明了宋太祖对武力的恐惧,尽管他本人也是武 将出身。直到宋王朝建国70年后( 1029年)才重开武举科,而 20年后(公元1049年)又下令停止武举。耐人寻味的是,下令 废除武举的理由是军人、武官无人前来应举,百姓子弟纷纷弃文 从武①。显然,统治阶级是不希望越来越多的百姓子弟考取武举, 也担心习武之风使人变得粗野好斗从而于统治不利。

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与政治关系密切。自隋末少 林寺僧助战有功以来,少林武术便成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 具,少林僧兵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强有力的军队,这种局面一直 持续到明末时期,少林武术也因此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到了清 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地位的安定和统治者利益不受侵犯,禁 止民间和少林寺僧习武,少林武术也因此走向了低谷。改革开 放以来,在民族宗教政策的保护和各级党组织及政府的关怀与支 持下,少林武术又重新获得了新生,迎来了它的第二次发展高 峰。这些无不与政治有关。

金恩忠先生曾说“要其能驰骋大陆,虎视一世,屹立地球, 无不恃其国民之实力,与尚武之精神而已”②,明确地提出了要 使国家强盛,其民必须要具备尚武之精神,深刻阐明了国家政治 与武术的关系。

第二节 中州武术的发展轨迹

地域文化虽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的形成和发展毕 竟脱离不了历史的机缘③。中州武术是生长在中州地域内的一种 文化形态,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无疑受到中州地域内不同时期的 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影响,并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


  • 赵冬梅:《武道彷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 金恩忠:《国术名人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I③仝晰纲:《青铜的战神一齐鲁兵家文化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化氛围中逐渐成熟和完善,沿着自身规律向前发展。纵观历史, 依据社会发展与中州武术的关系,我们将中州武术的发展轨迹分 为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成形 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繁盛阶段。

图15中州武术发展轨迹示意图

一、中州武术的成形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1840年以前)为中州武术的成形阶 段。其标志是中州三大武术拳种已经形成;武术的多元价值被人 们所认识。

我们所划分的第一阶段,按照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 的活动特征的阶段性划分方式,它是属于中国武术发展的古代时 期。由于古代中州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从某种意义 上讲,中州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 文化发展的特征。古代中州武术的发展也亦然。古代中州武术的 形成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经历| 了漫长的积累、衍生和最终成形的三个渐进演变的过程,由“原 始武术形态”到“准武术形态”,最终成为具有完整意义上的拳 种、套路、流派的“武术形态”①。所以,明末清初少林武术的 形成,以及清末陈氏太极拳和茬家拳的形成,标志着中州武术完 成了成形阶段。从中可见,古代中州武术的发展是随着中华武术 的形成历程而发展的。

到了清末时期,人们对武术的功能和价值取向上有了较大改 观,由侧重攻防技击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转向了健身和养生价值 取向。如在《茬氏武技书》中对于甚家拳的健身和养生功能有多 处记载,如在说明二十四势拳的作用时说:"……大可以反本还 原,超脱飞升,小可以强筋健骨祛病延年。” “超脱飞升”有些 言过其实,但强筋健骨祛病延年已被充分地认识。文中还说“此 书所言练气者,皆外壮法” “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如 铁,自成金丹不坏之身”等,都说明了练气是为了健身壮体。明 清之际,少林武术已完成了由产生、发展到繁荣的古代发展历 程,成为“以拳勇名天下” “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焉”的 北派拳种的代表。到了清末,古代少林武术已走向衰亡。

二、中州武术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840~1949年)为中州武术的发展阶段。19世纪 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而涌入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本 土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发生着相互融合和碰撞,中国文化和中国 社会进入了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o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武术也开 始接受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洗礼,并踏上了向近代转型的道路。

I①旷文楠,等:《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导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1912年中国走向了历时38年的民国时期,“以《中华新武术》 为标志,近代中国武术开始了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尝试①”。 处于初创时期的中州武术也受到中国武术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不 同程度地体现出这个时代武术发展的特征。

(一)各类武术团体组织的建立

1928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以中央国术馆为代表的官方国 术馆组织系统。随后,按照《国术馆组织大纲》,相继有25个省 市建立了国术馆,县、区、村也成立了国术馆、国术社,县级国 术馆达三百余所,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较为完备的国术馆系统。 这些武术团体,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州地 区的各级国术馆就是在以上形势下纷纷建立起来的。

浏览25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