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式者,合五行、八卦而言之也。太极拳手之运动有八方,足之运行 有五步,以搠、捋、挤、按四者。喻乾坤坎离等四正方,以采、搦、肘、靠 四者,喻与巽震兑艮等四斜角,以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者喻火 水木金土也,或曰,五行具五性,应以仰(火日炎上)、俯(水曰润下)、进 (木曰曲直)、退(金曰从革)、定(土曰稼稻,得五行之正,以喻中定)五 者喻之,其说亦通。太极拳手法:太极拳的运动,是手眼身法步配合而组成的,由于变化复 杂,在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手法除少部姿势用拳、勾动作外,大部运用分 为抱、云、架、按、挑、搂、推、穿、插等掌法变化,臂部的本身不仅永远 保持自然弯曲状态,而且运行的路线也都按不同曲线反复转变(包括大圆、 小圆、椭圆、半圆),形成环环相套,势势相连。在太极拳中下肢也是随时保持弯曲的状态,比如同是独立支撑运动,在 长拳则要求支撑腿,充分蹬直,而太极拳则要求支撑腿弯曲,重心稳定,姿 势似展非展,曲中求直,因此有人把太极拳叫做“圆运动"这种通过圆形进 行活动的形式,可使肢体自然放松,动作柔和,特别是过渡动作中,前后衔 接容易和顺自然,不致发生骤然顿挫、快慢不均和用力不匀的毛病,能使身 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 作势,纯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宽舒自然,松腰敛臀“无使有凹凸,无使有缺 陷”,运行中调息绵绵,呼吸要顺其自然,行拳要圆活流畅,随屈就伸,做到 “屈伸开合听自由”运动中以意导动,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为。太极拳在行拳 中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适中,讲究实中有虚,虚中 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完美。 “凡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几种姿势动作要领:虚领顶劲神贯注;中正安舒不偏倚;含胸拔背腰胯 沉;坐腕沉肩势自然(姿态);动作好似抽丝劲;又似行云和流水(劲力); 步履要像猫行走;虚灵为本忌双重(步法)。太极拳通过独特的运动方式如快慢相间、刚中有柔、柔中寓刚、轻灵沉 稳、开合有度,因而表现出太极拳运动的韵律美,开合美,圆活美,轻灵美。谈谈太极拳的几个问题现在从大家练太极拳架子的姿势来看,可以说对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表, 现出了太极拳的风格,就是说行家、外行看了知道你是在练太极拳,练起来 也能使人感到温顺优美之感,但从松静自如、虚实轻灵、气顺势正、以意行 气、以气运身、内外俱动、动静结合看,则显得就不太够了,为了填补这个 不足,咱们一块学习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大家收集组织一些比较 浅显易懂的资料共同研究探索,这些资料都是练习太极拳所必须知道的常识, 陆续学习一些动作要领、推手的基本功夫、技击方法。要求大家要以理论印 证实践,促进实践的提高。最早出现于《论语・先进》篇中的一句“过犹不及”。南宋著名学者朱 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把这八 个字照搬过来,成了后人研究太极拳理论根据。翻开太极拳的理论书籍,诸 如“尾闾中正”,“依立如秤准”,“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勿使有凹凸处” 等等都是此中心思想的体现。在实际锻炼中也是如此,以太极推手为例,要求两臂甚至身体每个部位 都要保持一种搠劲,使身体每一个部位都能达到按之则落,抬之则起,随高 则高,随低就低。收时能把敌力吸化,攻时像放箭一样把敌发出。有人把这 种劲叫做“弹簧劲”,说身体像一个大弹簧。其实这说法不够清楚,应该说是 半压缩的弹簧(适中),使弹簧处于“将展未展”的状态。只有这样,在敌 方进攻时,可像弹簧一样收缩,反攻时,便可将敌弹抖发出。如果弹簧处于 松展状态下,虽能化掉敌力,进攻的力却不足以制敌。一、练太极拳的要领与要求太极拳在运动上的主要要求是:松静自如,连贯协调。在松静自如的运 动中,要从松稳慢匀人手,达到连绵不断、心静气和、节奏协调的效果松:是浑身肌体内外都要放松,首先放松大脑,即所说的“平心静气” 心者意也。一开始动作要先排除杂念,专心致志于静中生动的意义,使大脑 的高级神经中枢不紧张,在松弛的意境里得到休息,调整发挥它对机体各系 统的支配能力,而达到内壮的效果。稳:在运动过程中,招式要稳,要中正,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就是把脊椎和项椎竖直,以中心的活动力来运用重心的支撑力, 使周身得到均衡的活动。“神贯顶”又叫“头悬”,是以神气贯顶的意思, 即所谓神有所恃,意有所思的表现。二、太极拳的动功与静功太极拳是内家功夫,因为它练得是内劲,为了练好内劲,多少年来内家 拳先辈们吸取多家的精髓,创编了一套与外家拳功夫不同的套路和锻炼方法, 套路动作虽然名目繁多,但却有一些共同规范,如在动作时松静自如、圆活 不滞、形神合一、刚柔相济,气势一致、绵绵不断,在理论上引用了我国古 老而又先进的易理——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建立了特有的理论体系,藉 以指导实践,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实践内容。既有增强体质和防卫技击武 术手段,同时又具有防治疾病、延缓衰老和益智养生之作用。太极拳所以兼 备如此良好的效应,因为它不仅有高超的武术技艺,而又有导引吐纳的养生 之功。在养生方面采取了以意行气的自我身心锻炼;在技击方面则以其特有 的十三势顺势化解,突出了以柔克刚的制敌方法。从理论与实践来看,太极 拳既有各家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风格特色。“虚领顶劲”和“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时必须做到“虚领顶劲”和“用意不用力”,这是杨澄甫《练 拳十要》中的重要条款,武禹襄为以意行气,《十三势歌》的“意气君来骨 肉臣”说明他们都认识到心神坦荡,思想专注对锻炼的重要性,因为“用意 不用力,意之所致,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所 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一般原则。意, 可以理解为理想、想法,在任何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哪种事不 是意识指挥的,只不过太极拳更强调用意,它强调每一动作、每一套路自始 至终都要在“意”的指挥下进行。如“起式”这一最简单的动作也必须在 “意”的引导下,两臂前平举,沉肩,通体放松下沉,屈膝松腰,然后下蹲, 以两肘下坠带动两手轻轻下按。太极拳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要神经随 ,着意识的活动得到锻炼,这对为养生而习拳者意义更大。医家的养生注重荣养人体三宝——精、气、神,这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 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资和功能。故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 寿之根本。精、气、神,三者虽有区别,又是三位一体,密切相关的。精和 神、气的关系,在于“精可养神,神赖精养”。精盛则神旺,精衰则神扰。精 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气和精、神的关系,则在于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 走。气以化神,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亡。神和精、气的关系 在于“神由精、气而生,神所以统驭取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 之神”。神住气亦住,神往气亦往,神安则气正,神惊则气乱,神内守则气流 布于周身而不已,总之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但以神为首,即恬• 澹虚无,精神内守……故能益寿延年,因为“心藏神”,而且“心者五脏六腑 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强调了 心对人体的统率作用。道家亦然。道家性命双修,是求之于心的“无为而 治”,因此以心契道,强调“心即道也,说明心对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释 家更是如此,以“悟空”为进入最高理想——涅槃之门(佛教用语,指所幻 想的超脱生死境界),做到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由此看来,医家的治病养生、道家的炼丹修道、拳家的锤炼内劲、释家 的涅槃生定、儒家的浩然之气,都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心、神、 意属于思维活动,对人体起着调控作用。心为意之主,心动则意起,意生则 气随。诸家以心为主宰从事身心锻炼,乃人体在养生方面的实践运用,既尽 异曲同工之妙,又从实践中显示出太极拳的多功能效益——健身、防病、治 病以及防卫和技击。
浏览2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