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用方药治病,丹道家以吐纳养生,都是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着手而 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作为武术的太极拳是以伏羲氏先天八卦图为基础,取 其四正四斜方位而定搠捋挤按,采搠肘靠八法,以五行之生克定五步(进退 顾盼定),组成十三个基本动作,即所谓十三势。它像太极八卦推衍成六十四 卦一样,采取仿生模拟形象,如白鹤亮翅、白蛇吐信、玉女穿梭等,将十三 势衍变成更多的拳势动作,绵绵不断,犹如长江大河,故有长拳之称。在锻 炼中动作的开合,拳势的起伏,虚实的转化,气机的升沉,无处不是以太极 图中阴阳的相对与统一为准则,太极拳虽说是动功,但却“以静衔动,虽动 犹静”,武术中各种姿势动作的动静关系则是“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不静静 有动”,太极拳的动静应是动静相因,刚柔相济,往复循环,周而复始,对外 维持着身体的动态平衡,对内则是运动脏腑,舒通经络,平秘阴阳,即所谓 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使人内外兼修,从而保持“阴平阳秘,精神 乃至”的有序状态。所以,太极者,混元一气,阴阳之基,动静之母也。阳 主动,阴主静,太极拳则混化阴阳,妙合动静,动中求静,静中寓动,虽动 犹静,虽静犹动,是动亦静、静犹动,动静相和的一连串动静无间,首尾相 连的圆运动。太极拳动静结合,密不可分,而又各极其所至。动而不已,如同江河; 静如山岳,安逸自然。在具体练法上,要求意静气动,心静身动,体静腰动, 肢静节动,吐纳导引等,处处动静结合,深契太极之理。意静气动。意者先天之正觉,元神也,无思无虑,湛然明静,处于有 意无意之间,是为真意。太极拳练时,纯以意行,重意不重形,无神用事, 虚灵不昧,脑中无杂念,空明灵悟,所谓“万念俱泯,一灵长存”。按照已经 形成的动力定型之极为熟悉的套路姿势,如长江大河一样,滔滔不绝地练下 去。意之静,寓动之机。滔滔不绝者,即气之动也。气要充沛,一气贯通,鼓荡磅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是拥劲, 全凭意气撑。有气才有劲。周身节节贯穿,全身搠劲不丢。气充于全身肌膜 (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皮毛而运行不息,是气之动也。 气之动,是意之静而生,蓄而待发,是静也。意静气动而形之于外,故太极 拳为动功。心静身动。心为合,为使气之神,静为意,动为心(念)。心要静则 神清气沉;神舒,气机才能和畅。心气尤要下沉,则气沉丹田,下透涌泉。 心静体松,才能保持生命的自然节律,维护机体高度有序化的状态,是以心 静之中亦寓动机,以体现其节律性的身动。身动是太极拳姿势套路的一系列完整动作表现,其根在足,主宰于腰而形 于手。上而旋腰转膀,劲达劳宫与指梢;下而旋踝转胯,气透涌泉与足趾,源 动腰脊,由腰带动肩、肘、腕、掌、指、胯、膝、踝、足、趾,实现完整一致 的动作。上而虚领顶劲,下而裹裆提肛,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全身整体运动。体静腰动。腰是全身动作的轴心、枢纽。身之动,以腰为机,以丹田 精气为本。体动由乎腰动,故体之动也,虽动犹静也。太极拳的动作旋转,顾盼的幅度很大,但细致地分析起来,只是由腰的 旋动屈伸俯仰而带动来的。身躯肢节看似在动,而其握机在腰。腰像车轴, 它一转则整个轮子自然旋动,看似整体在动,实际上只是腰一个地方的转动, 1故可把轮子看作静,轮和身体一样,是虽动犹静,动中寓静。腰之动、心犹 静,处处总是动静相合。肢静节动。太极拳的动作要求周身节节贯穿,由节之转带动躯干肢体 的运动。肢之动由乎节,肢虽动而其体实静。当然,人身最大、最要之节首 推腰关节命门穴一处。泥丸百节皆有神,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者也。节虽动,而神意湛然明静; 肢虽静,而内之气血贯注,营运不休,并因松静而气机更为畅旺充沛。总之,练太极拳时,意、心、肢、体要静,气、关节、腰要动,全身处 处要求动静结合,虽静犹动,静中寓动,阴阳合一,深契太极为阴阳之机, 动静之母之义。阴含阳而育生机,阳守阴而根永固。故练太极拳可以培育真' 气,充实下元,因而使生命活力旺盛,可以达到祛病强身、开发潜能、延年 益寿之目的。吐纳导引。太极拳十分注重呼吸的锻炼,《十三势行功心解》认为能 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宜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在呼吸方法上太极 拳采纳了道家的吐纳法,要求气沉丹田,以丹田呼吸练出内劲来。其具体 方法是“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与道家周天功呼吸 法不谋而合。丹田呼吸乃腹式呼吸,练拳之初,先从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 腹式呼吸,自然呼吸是吸气时小腹前凸,呼气时小腹内收,形成丹田随呼 吸起伏的丹田呼吸,气的出入要缓慢,均匀而深长,即务令沉着。当丹田 气足,有了所谓内劲时,气运行于任督二脉,即小周天,在气通小周天的 基础上再继续锻炼,丹田之气由任督二脉转向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流注,敷 布全身,运行于经络,畅通无阻。这是气运大周天功夫,即务令顺遂,使 太极功夫进一步提高。通过推手锻炼,运气发劲,采用逆呼吸,吸气时腹 部内收,呼气时发劲腹部凸出,使内部之气转化为能量,内劲外发,刚猛 异常,有时显示出无坚不摧的威力。如杨家父子推手发劲时,常吐气发声, 犹如“虎啸猿鸣”,内气外发,威大劲长,但闻“咳”声一起,对手即跌出 丈外,竭尽吐纳之妙用。当然太极拳理法中的气功内容很多,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 等,也是练气功所必须做到的,但作为一种武术运动的特色,太极拳的运动 是以腰为轴心,腰不仅是肢体活动的轴心,还是内劲转换的枢纽。因为劲起 于足,主宰于腰,行于背,发于手,然而发人深思的是腰前面是医家的命门 (但命门穴在腰之后),此乃是“元气之根”、“水火之门”,其气与肾通,再 前面是丹家炼丹之“炉鼎”——丹田,而腰本身则是发动内劲的总机关。三 点一线,丹田气、元气、内劲一线相连,相互为用。无怪练拳练功养生同此 一气,同此一心。总之,太极拳博采众长,动功与静功兼容并蓄,拳中有功,功中有拳。 因为创始人记取了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古训,创编了这一寓功于 拳,以拳练功的套路,合二而一,双受其益。若勤练不辍,不但功夫臻于上乘,而且可以颐养天年,青春常驻。关于太极拳发劲的练习太极拳的发劲与推不同。发劲成功可使对方双足离地或单脚腾跳。推只 使对方后退。一次成功的发劲,发劲者自觉后蹬用之腿如植地下,稳如磐石, 前伸之手如陷插对方身躯之内,人被抛掷,干脆爽快,感觉不到吃力。凡劲都是在身肢由曲转直弹性变时发出。发劲时,全身关节一定都程度 不同地由曲转直,身肢放长。这个长往哪放呢?往人家那边放才行。足不后 滑或向前迈进,才有可能完成发劲过程。如此,发劲者至少必须具备劲力传 递时,力不从自身任何一关节处漏出,也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功夫。这个功夫从走架和推手 两方面着手准备。走架可多侧重气沉丹田的练习,使腹充实,发劲时不至于 因腰腹软弱,力从里漏出。还要侧重以手领身的用意,前推时,手似与人粘 贴,手为前导,躯体紧紧跟上。自上领下,慢慢串起来,到终点时蹬脚、挺 膝、竖腰、拔背、送肩、顺肘、实掌,一一落实,以手领身。初练时可能有 头重脚轻之感,当腰能为主宰时,就会被由气沉丹田、虚领顶劲造成的上下 相拉取代,而周身处处得力。练习推手时可作沉滞的想象,气沉丹田、松肩 坠肘、全身松沉富有弹性。把由足而起的劲力和身体有关部位的重力,都尽 可能地压迫在对方身上。另一方面,也主动接受对方压迫,接顺来劲,极具 弹性地把来劲贯通到自己足下。太极拳的发劲多侧重抛掷、刻入、透空效果,故发劲着人后作用时间较 长。为使发力着人后,力的作用能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必须具备极柔软随 势而动的和极敏锐的随劲而变功夫,也就是太极拳柔化功夫。还不会柔化就 练发劲,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仅是把人推动而已。柔化功夫要从用意不 用力的走架,和挨打的推手中练习。“挨打”就是初习推手刻意粘牢,不求发 放,任凭对方搓来揉去,以后再练发劲,就水到渠成了。

浏览1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