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林武术套路名称、动作名称和歌诀对佛教名称的借鉴
少林武术与佛教禅宗的结合还体现在少林武术的套路名称、 动作名称和歌诀上。如一至九路罗汉十八手、护山子门罗汉十八 手、少林罗汉拳、二路罗汉拳、少林夜叉铁沙掌、一至十路金刚 拳、罗汉十八手对练、罗汉缠打对练、罗汉拉手对练、大夜叉 棍、小夜叉棍、六合风裹夜叉棍等等,从套路名称中看到,这些 名称都冠有“罗汉” “夜叉” “金刚”等佛教的内容。“罗汉” 是阿罗汉的简称,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即断绝一切欲念, 解脱一切烦恼,已达到涅槃的佛家僧人。“金刚”则是佛教对手 拿金刚杵、孔武有力的佛的侍从力士的称谓。“夜叉”由梵文音 译而来,最初乃印度神话中的小神灵,佛教中国化后成为中国古 代传说故事中的“捷疾鬼”,恶人凶相,勇猛迅疾。少林拳取其 “专一,,“力量,,和“勇猛,,作为拳法名,由此规定了它们的文 化内涵和特定的技法象征①。
①释永信:《少林功夫文集》,登封,少林书局,
2003„在少林武术的动作名称和歌诀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称谓。如罗 汉担柴、罗汉敲钟、罗汉诱敌、罗汉解怀、罗汉坐觐、金刚蹦 马、金刚站堂、金刚闯阵、金刚越涧、金刚观海、金刚靠山、金 刚抱虎;少林七十二艺中有一指金刚功、一指禅功;又如,少林 四门八步鞭的歌诀:罗汉担柴挑上肩、罗汉收鞭堂前站;少林双 鞭的歌诀:金刚起势站禅堂、罗汉解怀翻身转、罗汉观阵飞云 鞭、罗汉收势回禅堂、金刚回身把阵闯等等,体现出少林武术与 佛教文化的融合。
另外,在一些动作名称和歌诀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以菩萨和 法师为名称的动作。如歌诀:“一把佛尘下高山,云游八方度孝 贤。文殊普贤出古寺,慈航观音到民间。若遇恶人做歹事,移山 倒海地翻天。地藏举它只一展,群贼投降难逃窜”①。在此歌诀 中出现了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四大菩萨的名字。在佛教中, 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海中救度出 来,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安乐和彻底的觉悟的人称为菩萨。 在民间和佛教徒中,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 悲、地藏的大愿是被特别称道的,所以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 的崇敬。同理,诸如永祥和尚练枪秘诀、寂盘和尚练枪秘诀、达 摩棍、稠公剑等一类名称,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又如少林烧火棍 歌诀“童子拜佛站佛前,韦驮合十拜观音”,其动作名称有观音 叩佛祖、文王赏酒、寒鸡拜佛掌、佛陀伸臂、童子拜佛、金佛护 心以及少林七十二艺中的观音掌②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四大 菩萨和那些法师在我国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表达了佛教徒对他 们的崇敬和缅怀,同时又反映出少林武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少 林武术已经成为一种修禅法门。
- 德虔:《少林武术大全(下册)》,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 裴锡荣,吴忠贤:《少林七十二艺与武当三十六功》,」岐,人民体育出版社,
- 少林武术技术形态对佛教人物动作形象的借鉴
从少林武术的技术动作形态中,也反映出佛教文化与少林武 术的有机结合。罗汉塑像的动作形象,如飞钱、朝天蹬、托珠、 捧狮、睡眠、布袋、抱膝、思索、长眉、击磬、挖耳、看书、胸 前观佛、拄杖、盘坐、降龙、伏虎、举杖等,在少林武术的许多 动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三卧枕、双手捧月、双取耳 环、双手托塔、罗汉拜佛、罗汉睡觉、罗汉举旗、童子拜佛、童 子送书、睡搬等,这些动作形态在佛教罗汉塑像中都可以找到原 形。又如少林童子功十六式中的双手合十、屈膝禅坐、朝天蹬、 抱佛脚、拜佛扑前、莲花盘坐;点穴拳的弥陀点灯、仙童挖耳等 式也直接借鉴于罗汉塑像动作形象。
我们知道,各种佛像、菩萨像、诸天像、罗汉像,都有一定 的手势和身体姿势,从手的动作结构凝固形式来说,叫做“手 印”。少林武术的手法中也吸取了佛教丰富多彩的手印形式和理 念,产生了少林金针指(金刚指)、金剪指、三阳指、金铲指等 指法。少林武术的手法中的抢手,还被称为牵缘手①;五指紧排 称般禅掌;出掌时指尖向下称为托叶掌②;少林金刚拳又称倒栽 佛手、进攻敌人的腰肾穴称为踢灯③等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 受到佛教形象和手印的影响,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少林武术与佛教 的融合。
少林武术套路的起势和收势中,一般都有诸如童子拜佛之类 动作,这是佛教中最常用的礼节“合十”在少林武术中的体现,
- 朱鸿寿:《少林拳法图说》,上海,大东书局,1933。另在《少林拳术秘诀》中, 直接称“牵缘手”。
- 陈铁生编订:《少林宗法》,国术统一月刊社发行,1936。
|③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法秘诀》,北京,中国书店,
1984O
充分反映了少林武术对佛教礼节形式的借鉴,同时也突出了少林 武术作为佛教表现形式的特征。
- 少林武术理论及修炼方式与禅宗思想的融合
(1 )
少林武术的“心”论朱鸿寿认为:“沉着为修养之一要件,心急者败。诚能不动 心,则有敌进攻,静以待之,皆需沉着功夫。若心急气浮,不但 难以取胜,反足致败。动作以敏活为第一,而以沉着为主,勿生 恐惧心,宜确守我身,使无间可乘,是为拳法指要素。①”金一 明说:“心法是少林拳五法之一,并应做到心要明,心不明则神 昏。”②梁以全认为:“心为一身之主,五官四肢百骸之帅。心 一动则气容易上浮,气上浮后,视觉恍惚,听觉失聪,手足失 措,何能应敌变化于仓猝间。”③《少林拳术秘诀》云:“上乘技 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 外也。”《少林绝技》中言: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欲学技击, 必须破生死观。认为:“夫技击之练习,无事之时,本级从容; 仓猝应变,则气息上浮,手忙脚乱。如是则虽平日技击功深,终 觉不能收效果于俄顷。此技击所以归功于不动心,能到此地步, 技击始有超神入化之境。否则,终属野狐禅,总能具有好身手, 究非正法眼藏也。④”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保持沉着冷静的 心态,即“不动心”,是取胜的根本,也是一个武技高超之人所 具备的首要条件。这里所说的不动心正是禅宗的根本。六祖慧能
- 朱鸿寿:《少林拳法图说》,上海,大东书局,1933„文中标点由笔者加。
- 少林寺与少林拳编写组:《少林寺与少林拳》,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
- 梁以全:《嵩山少林拳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 《少林绝技》编写组:《少林绝技——秘本珍本汇编》,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85。 说:“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 “内心不乱”即“不动 心”,表现在外,就是“不著相”,内心不被外在的任何东西所纠 缠,而外在的任何东西也影响不了内心。这内心不乱,这不动 心,既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要练就“不动心”,就必须破生死关,“夫生死一关,为众 生之大关,亦即佛氏之度世证果无上法门也,又岂仅区区技击一 术,所当视为先务乎”①。《少林宗法》认为“参贯禅机,超脱 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对于习武之人来讲, 破生死关隘,就应“练胆为先”。“习拳法者,不可不有胆力。 畏惧强敌,或且负于不如我者,无胆力所致。恐怖充于中,肢体 滞于外,为敌所乘。故学者之练胆力不可忽视”②。程宗猷的 《少林棍法禅宗》下卷专述练胆之法o可见,了却生死至关重要。 少林武学提倡通过参禅,来领悟生死之机,做到心静如止水,即 便是天崩地裂在眼前,依然能稳如泰山,坚若磐石,置名利、生 死于度外,达到无我境界,武艺才会游刃有余。
从上观之,少林武术的练“心”、练“胆”与佛门的练就 “不动心”,已充分融为一体,正如《少林拳术秘诀》所言:“精 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生死恐怖之域。”只有练就 “不动心”,才能心静、胆大,将生死置之度外,武技才能达到出 神入化的境地。
(2 )
少林武术的“气"论《少林拳术秘诀》的开篇即是“气功阐微”,强调武功要“以 气功为始终之则”。可见,“气”在少林武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少林拳法一向注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讲究
- 《少林绝技》编写组:《少林绝技——秘本珍本汇编》,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5。
- 朱鸿寿:《少林拳法图说》,上海,大东书局,1933。文中标点由笔者加。
“内外兼修”、达到“内三合,外三合”。少林内功有养气和练气 之说。“练气”讲究姿势和调息运气,要求以运使为用,以呼吸 为功,其妙用则为刚柔相济,虚实并用。即通过“站桩”,使习 武者全身筋骨气血充沛,精神凝集,坚强稳固;通过“呼吸的调 节”,使周身精气随呼吸向筋骨和内脏运动,肺部强健,进而增 加气力,最终达到“气在先行,力在后随,丹田盛而气力足”。 这是在佛家禅功基础上结合道家气功锻炼方法而形成的练气方 式。它是一种结合调息的身体锻炼。
浏览1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