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说:“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 有名于楚”。“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楚汉相争时,项羽手 下有一员大将叫季布。他为项羽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立下了 大功。季布出身社会下层,讲义气,重信用,爱打抱不平,具有侠 客的特点。季布作战英勇,扬名楚地。他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 和,也不惧权贵。季布平时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竭 尽全力去做,从不使人失望。这种美好的品质使他赢得了许多朋 友,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 言”①。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一诺千金,而对于季布来说,这 是他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遵守诺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武 之人更应如此。二、 兵不血刃“兵不血刃”成语故事出自《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 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晋书•陶侃传》记载:“默 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 益畏侃。”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 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郭默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 诏书,诬陷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 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 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王导读了这 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 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对 手,怕城破后难保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 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 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三、 刻舟求剑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曰:“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 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 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说的 是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 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 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 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比喻拘泥成法,死守教条,固执不 知变通。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楚人有着佩剑的习俗。四、 射石饮羽,金石为开楚君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 (《史记•楚世家》),楚国的疆土为之扩大。《韩诗外传》卷六中 说:“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由此产 生了两个成语——“射石饮羽”和“金石为开”,说明熊渠射术 惊人。五、 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 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说话、写文章,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 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像楚国商人一样经 不住驳斥。这则寓言故事用两件简单的武术器械表示了对立相反 的关系,形象生动,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 词语。 .六、 百步穿杨百步穿杨典出《战国策•西周策》:“(苏厉)谓白起曰:'楚 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①说的是 楚国神箭手养由基的故事。养由基,身怀绝技,其射箭可谓百发 百中。一天,有好事者指定一棵杨柳树上的叶片,让养由基站在 百步之外,弯弓射击,结果是百发百中,养由基也因此名声大噪。 “百步穿杨”形容箭术高超。七、 止戈为武典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说 法。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 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说,潘党 (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 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 “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 是真正的武功。“止戈为武”的思想古往今来一直被众多著名的军 事家和政治家成功地运用。后世也常常用“止戈为武”比喻敌国 间罢兵休战、休养生息的行为,在今天也被作为武德的一个重要楚国从立国到亡国的八百多年中,大大小小的战争不可胜数。 周朝封国时,大大小小的封国有170多个,“国”与“国”之间的 兼并运动始终没有停止过,大多数是依靠军事手段。其中被楚国 先后兼并的小国就有息、弦、黄、夔、江、六、庸、巴、蓼、舒、 舒蓼、邓、萧、舒庸、舒鸠、赖、陈、蔡、唐、顿、胡、杞、莒 等六十多个,不停地兼并使楚国疆土成为春秋战国之首,可见战 事之多。近人张秀平等著《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一书中,选 列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例有15个,其中以楚国为战争一方的就有6 个(楚宋泓水之战、楚晋城濮之战、邺之战、鄢陵之战、楚吴鸡 父之战以及秦国灭楚之战)。“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时代大国吞并小国、大国之间争霸 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息过。楚国的战争多,战争典故也多,冷兵器 时代的武术自然与荆楚武术文化有关。这些成语中反映了楚人射 术精湛,武艺高强,以及诚实守信、自尊自强、执著敬业的武风 和性格,以及充满智慧的光辉形象与和谐的武术文化精神。本章小结荆楚武术文化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较多的反映。屈原“带长铁 之陆离兮”说明当时楚人有佩剑的习俗,以及好武的个性。《国 荡》表现了荆楚武士征战沙场,英勇无畏,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 壮烈场面,继而颂扬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道出了楚国人民 热爱家国的心声。早在屈原之前,吴起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兵书《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为48篇,共5000余字,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 许多有价值的军事思想,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吴起在楚国 变法,开创古代征兵制的先河,创立“武卒”制度。这种征选士 卒的制度,增加了士卒练武的积极性,促进了荆楚武术的发展。吴起论兵中亦说:“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 轻戎马,擎旗斩将,必有能者。若此三等,选而别之,爱而贵 之。”①特别注重选拔不同才能的武士。三国时,武将辈出。《三国志•蜀志•刘封传》记载:“(刘 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刘封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同曹兵打 仗厮杀时,刘备时常派刘封冲锋在前,说明刘封的武艺是实实在 在的。俞大猷跟李良钦学荆楚长剑,并创造性地把“荆楚长剑”的 用法融入棍术中,从中提炼了一些规律性的原则,俞大猷的棍法 深受荆楚长剑的影响,从而写成《剑经》一书。《剑经》一书是俞 大猷阐述棍法理论、棍法技艺的专著。《剑经》记载的戳棍法即现 代武术戳棍法,创造性地运用了双手持剑的刺法。屈原的《涉江》中的“带长铁之陆离兮”、《国荡》中的楚国 勇士,李白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的“脱身白刃里,杀人红 尘中”、李贺描写襄阳剑客的“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的《走 马引》,岳飞《满江红》等诗词歌赋中蕴含丰富的武术文化,这些 文学作品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广为传诵,激发仁人志士的 爱国心与报国情。一诺千金、兵不血刃、刻舟求剑、射石饮羽、自相矛盾、百 步穿杨、止戈为武这些成语中反映了楚人射术精湛、武艺高强, 以及诚实守信,充满智慧的光辉形象与和谐的武术文化精神,其 中还具有深刻的哲学含义。中篇近代荆楚武术文化解读第四章民风武俗异彩纷呈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一之摩中和,然后王教 成也。”所谓风,乃是刚柔缓急,即特定区域内的群体性格,而俗 则指好恶取舍,即习惯性行为。民风之形成受自然条件影响,而 民俗则是社会之约定。二者之间,风为本,俗为末①。中国武术都 是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②。生长在楚天楚水中的荆楚武术深深 地扎根于荆楚民风民俗之中。

浏览1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