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楚人好武之风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史记》中所说的 “楚人骡疾”。《隋书•地理志》曰:荆州“其人率多劲悍决烈,盖 亦天性然也”③。蹴鞠是战国时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对抗性较强, 《史记》记载楚郢都有“斗鸡走狗,六搏蹴鞠”的活动。汉代蹴鞠 成为军中练武手段,用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培养士兵勇敢对 抗的精神。刘向在《别录》中有:“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 知有材也”。《汉书•艺文志》中,把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技巧十三家”当中。《荆楚岁时记》中有楚人“打毯施钩,强身练武” 的民俗记载。秦朝时期的荆楚民间武术活动主要以“角抵”为主。秦代出 土文物、汉代壁画、汉画像砖中也有关于秦汉手搏活动的反映。 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了一件木菌,上有描绘手搏的彩色 漆画①。画面上三人均上身赤裸,下着短裤,腰间系带,足穿翘头 鞋。靠右的两人,正在进行比赛,气氛热烈而紧张。左边一人平 伸双手,似为比赛裁判。周围半月形的弧线,似为帷幕,而画面 上部,又有帷幕结带,好像这种比赛或表演是在帷幕中进行的。 图中左边一人进击落空或被挡开后,右边一个正进步直拳攻击其 颈部②。东汉延熹十三年(170年),官方从擅长弓弩术的云贵地区迁 移“五千家于蜀为射猎官”,关陇迁到荆州也有十多万家,并在涪 陵“发其劲卒三千为连弩士”。人民的大量南迁把少数民族武术和 关中武术也带到荆楚地域。史学家范文澜估计,三国时期,在刘 备所辖荆州地区“几乎所有男子都被迫当兵;'③,这种移民措施使 得军事武艺得以交流和普及。相扑之名始于西晋,特点是互相抓住腰带以相角,深受民间 喜爱,其中在北方荆楚及颍川、襄城二郡开展较普遍。《角力记》 载:“荆楚之人五月间,相结伴为相攒之戏,攒即扑也。”王隐 《晋书》也记载颍川(今河南省大部)相扑的技术比襄城的高明, 载道:“颍川、襄城二郡班宣相会,累欲作乐,襄城太守责功曹刘 子笃曰,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襄城王弘默认了不行,遂用 “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来进行辩解④。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一宇文成都之后宇文士及,唐武德四年 (621年)晋爵郢国公,在湖北钟祥郢中开设武馆,称“武部”①, 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也使武术在民间得到广泛开展。角抵是秦汉时代的一种技艺表演,类似现代的摔跤。《汉书• 武帝纪》云:“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角是技巧, 抵是相抵触。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说:秦称角抵,宋元时称 “相扑”或“争跤”。每年五月间,湖北各地都有角抵比赛②。鄂西北地区古称縻君蛮或巴蛮,此地山民历来好武,东汉时 期经常用武力反抗朝廷。为杜绝武患,汉王朝强制巴人迁徙到江 夏郡(现湖北黄冈县),想杜绝巴人好武之风,但结果却使得巴氏 武术流传到了江夏,丰富了荆楚地域的武术内容,促进了双方之 间的相互交流③。宋代《角力记》上记载,在五陵、鄱阳、荆楚一带,“五月盛 集,水嬉则竞渡,街房则相攒为乐”。这也说明了宋朝之时,荆楚 武风之盛。梁朝人宗慷《荆楚岁时记》:“荆楚之人,五月间,结 伴为相攒之戏,即相扑也。”湖南《永兴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县城设有演武厅、教场, 乡民以村延师设馆,练拳习武,尚武之风盛行。武术历来为县内 城乡普遍开展的体育活动之一。为了健体、强身和自卫,一些宗 族或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均设有武馆,聘拳师传授武艺。每馆 10—15人不等,武馆开门,要行拜师礼,饮血酒盟誓。武馆设有 练功房,设木桩、石墩、石担及各种常用武术器械。弟子除轮流 给师傅供餐外,每人每年交1—3石稻谷作薪俸。出师时还要办敬 师酒,厚礼酬谢,派人送行。这些武馆,既传授民间武艺,又为 科举考试培养人才。明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县出武举人10 名,县人楚以才家有“三代武举”之称。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楚以才以武艺高超中举,拣选为千总。乾隆三年(1738年) 其弟楚以龙中举,官广东惠州府提标右营千总;乾隆六年(1741 年),其子楚大化中举,官广西抚标千总;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其孙楚世度又中举人①。湖南《茶陵县志》记载武术在明清时流行,民国时相沿成俗。 旧时民间习武多以防身为目的。农闲时,一些村或宗族延请拳师 “立堂学打”。项目有拳术、剑术、棍术、气功、举重(石锁、石 担)等。秩堂、湘东、高陇、火田、小田、汹口等地此风尤浓。 秩堂一带拳术有“猛虎下山”、“赵公骑龙”、“双四门”、“大练”、 “小练”等名目;棍术有“大花模加七子”、“小花模带三抄”、 “双连环”、“杨家七星半棍”、“左棍”等。“左棍”又名“鲤鱼穿 梭”,共108招②。民间将集体学习武术称为“教堂子”,每一堂只 教一项武艺,这种传授武术法,至今仍然盛行。每年冬闹,许多 村寨都集资请师教徒,学几手功夫,以抵御来犯者。湖南省《汉寿县志》记载:宋靖康元年(1126年),杨幺创 办“角抵社”,传授十八般武艺。明代,武术在县境广为流传。清 同治十年(1871年),县境哥老会首领刘道美等,组织习武练功, 率众起义。清末,县城关帝庙、城隍庙、净照寺、白华寺纷纷开 办拳社,密传武功。乡村枫林寺、灵佛寺、罗汉寺、龙泉庵、东 厉庙等亦有名师传授武技③。清光绪元年( 1875年),县城万寿 宫、老关庙、广济宫、雷震宫等义学,开始教学生习武艺、练兵 操。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立高等小学堂开设体育课,每周 6节,传授兵操和国术。湖南《汉川县志》记载清朝本县体育以武术为主,有严门、 隐仙门、水浒门、佛湛门、玄门、熊门、洪门等拳种。农村青少 年在生产之余,为了娱乐健身,常三五成群在稻场或牧场上开展 顶大杠、抵扁担、举石锁、竖石磔、打翻叉、跳溪沟、摔抱角等 初级武术活动,每年冬闲时间则自由组合聘师设场,系统学习武 术;也有家境富裕辈为子弟延师设置家馆,常年习武练功。每逢 大比之期,武术基础较好者多参加武科考试。据同治《汉川县志》 记载清初至同治年间,该县有武进士 12人、武举人55人和武秀才 多人(具体人数不详),其中有人“精骑射、有胆略”,曾“驰驱 金戈铁马间”。如清末武秀才刘虎成,“身躯强健有气力,胆略绝 伦,时与群儿角戏于牧场,立表数十步外,飞石命中,掘沟寻丈 (古时8尺为1寻)跳越之,能往复数十次”①。湖南《汉寿县志》记载:民间习武多以防身为目的,农闲时, 农民自发组织,延请拳师,立堂学打,项目有拳术、剑术、棍术 等。周文庙乡龙凤村王善容,17岁跋涉峨眉山碧云洞,学峨眉武 功。嗣后,访武当、吊华山、拜嵩山、游衡山,结交武林豪杰, 博采各家之长,精九龙梅花桩、五虎盘羊腿、醉八仙降妖拳、百 字棍、九龙梅花刀、朱砂掌等。他体态轻盈,手脚灵敏,轻功造 诣更深。新中国成立后,息影武坛,人称龙阳隐侠②。湖南《双峰县志》记载光绪年间,武术盛极一时,荷叶、蒋 市等地习武人数大增,牢田、桐子坪境内早有武术流传。冬闲期 间,不少群众自发练习武术。一些青壮年十余人或数十人集资延 师传授武术,内容有拳、刀、枪、剑、棒、叉、流星、板凳等项, 其中技艺超群者甚众。春节中则配合龙灯、狮灯巡回表演,并相继在县内外传技①。湖南黔阳素有尚武传统,武术在民间盛行。农村至今仍流传 野狼梅花二路棍、青龙剑、香子刀、梅花刀、绵拳、枪术、三十 六扣手、钢叉、双鞭、罗汉拳、猛虎拳、四门拳、五点梅、六步 拳、八步拳、八卦连环掌、查拳、洪拳、公鸡滚地龙、七十二扣 手等武术套路。春节期间舞龙、舞狮和武术表演,从古至今,历 久不衰②。湖南凤凰县民间武术活动历代均有流传,成为群众喜爱的体 育活动。为了护卫民族利益,以求民族生存和安全,各村各寨也 公开设立“教堂子”,组织寨民习拳棒,几乎村村寨寨都公开设立 教练武术的堂子③。

浏览1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