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载歌载舞的中国戏曲中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武打艺术。在戏曲舞台上出现武打场面, 表现人生的冲突矛盾和战争,自希腊戏剧到现代舞剧,都是不可 避免的。但是像中国戏曲那样有着如此花样繁多的战器舞和“惊 人之绝技,像蝴蝶,像梦一样令人陶醉”①的武打技巧,均得益于 武术。湘剧,是湖南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 史。它是以长沙和湘潭为中心,逐步向善化(今长沙、望城两县 的南部)、益阳、浏阳、醴陵、宁乡、湘乡、攸县、安化、茶陵、 湘阴诸县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湘剧的剧目丰富,大小剧目达 1155个,其中高、乱声腔的剧目占98%以上。湘剧的传统剧目, 不少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也有少数系艺人创作 和改编的剧目。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演出时间最 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 连传》、《西游十己》、《精忠传》,每本可连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 记”为《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 记》、《琵琶记》。“八大连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 则是经常演出并为观众所熟悉的剧目°楚剧为湖北地方戏种,早期的高腔莲台大戏,重功架与特技, 且融“百戏”、“杂技”、“武术”等于其中,如《目连》大戏很讲 究“射叉”、“叠罗汉”、“爬杆”等技艺,需要演员具有相当的武 术功力。《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岳飞传》 等戏曲中均有武打场面。汉剧在嘉庆、道光年间进入兴盛时期,科班迭起,名角辈出。 并依流行地区划为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个路子。汉剧分十 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 夫、十杂。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清代在汉口刊行的《新镌楚曲十 种》收有老汉剧本《英雄志》、《祭风台》、《李密降唐》、《临潼斗 宝》、《青石岭》等,很有特色,配以马锣,节奏鲜明,气氛强烈。 如《马武闹馆》、《扎高围滩》、《双卖武》、《挑滑车》、《八大锤》、 《雁荡山》、《李逵闹江》、《武松打店》等花脸、武生戏中,均用 串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武戏对武术的传承和艺术 化起到巨大的作用。谭鑫培(1847—1917年)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 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湖北江夏县(今武昌)大东门外田 家湾人。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11岁入小金奎科班 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 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锤”等武生戏为 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 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在京剧事业上有承前启后之功的谭鑫培早年曾做过护院镖师, 他的刀术练得极好,在演《翠屏山》中的拼命三郎石秀时,过去 艺人只走个四门刀摆摆样子,他却真凿实砍地练了一套少林六合 刀法,深受观众欣赏,因此被称为“单刀小叫天”®®。谭鑫培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 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在很 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战太 平》的“虎跳”(一说“拨浪鼓”)、《八大锤》的“断臂”、《李 陵碑》的卸甲丢盔等,都有独到的功力;全本《琼林宴》的身段 繁重,他演来却游刃有余,显示了他的腰腿功夫及良好的武术功底; 《当铜卖马》中的耍铜、《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独到之处。戏曲武生练习的武术内容与传统的武术内容大致相同,结合 了武术的部分内容,注意功力的练习。武术中一般的腿法在戏曲 演出中都能用到,如各种踢腿、旋风脚、二起脚等;有些名称与 武术的不一致,如“大车轮”动作是飞脚片腿接大翻身;后扫腿 等动作以实用为主①。演出的兵器包括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在演出过程中要 与锣鼓点相配合,注意节奏。手型特点是拳不握紧,称为“空心 拳”,掌型为“八字掌”。对武生演员的选才也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身段规范、扮 相俊美、有阳刚气质、武将风范的演员。打斗场面都是虚拟的假 打,表现出剧情就可以了,与武术对练要求的逼真惊险,在表现 上有着不同的要求。 戏曲武术 图7戏曲表演的武术器械楚剧《宝莲灯》说的是沉香救母的故事,其中有拳术、戟、 斧等武术套路表演和对打场面。与武汉楚剧团团长张锐的访谈内容二、地方杂技中的武术文化杂技,新中国成立前叫耍把戏,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 国政府组团到国外表演,周恩来总理在进行审查时,给中国杂技 团命名,此后,就有了杂技这一称谓。早在20世纪50年代,湖南 湖北两省都有杂技表演团体。杂技表演中有很多与武术结合的内容,大武术、小武术、绳 鞭技、硬气功表演是杂技武术表演经久不衰的节目。杂技武术突 出杂技技法和武术的竞技动作,演员们手持三节棍、藤牌刀,以 及枪、剑等表演武打对练的精彩场面,展现了杂技的精、奇、美、 妙、巧、绝、险的艺术特色,以及中国武术的灵活、敏捷、潇洒、 飘逸、气势连贯、变化多端、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杂技演员特别重视腰腿功的训练,汉代画像砖和壁画、陶俑 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中国杂技艺人需要有扎实的功 夫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如果没有坚实的功夫,还 要在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从容自如地翻筋斗,一般人是不 行的。杂技演员一般具有超人的力量和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叠罗 汉》的底座负重量是惊人的。唐代《载竿》有一人顶十八人的记 载。现藏日本的我国国宝级文物的唐代漆画弹弓,弓背上就有一 个人顶六人的形象。近世的《千斤担》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 举起四副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超人的力 量。传统的“拉硬弓”、“耍关刀”都是负重极大的节目。“飞剑人 鞘”的绝技也是杂技中的一个表演项目。活跃在武当山一带的杂技(这里俗称玩把戏),武术功底相当 深厚①,表演的内容有锹刀破腹、铁板滚背、单掌开石、油锤贯顶等等。锄刀破腹,表演者就地取材,向当地群众借一把两尺多长, 四寸多宽的锹刀,刀口横在肚皮上,在刀口和肚皮间隔两根竹筷, 喊观众抡起一柄铁锤使劲向刨刀刀背砸去,竹筷被剑刀斩为两段, 而肚皮只留下两道白印,体现了武当拳榔梅派练内功时“元气积 聚,如同铁块,刀枪不入”的特点。铁板滚背又称“滚钉板”,起源于武当山朝山进香的香客。为 了表现对真武神的虔诚,在一块木板上钉满铁钉,横在进香的神 路上,香客赤膊光背,从钉板上面滚过去。在杂技上,表演者光 脊梁仰卧在钉板上,并在肚皮上放一石板,请观众抡铁锤使劲砸 石板,石板开裂而表演者只在皮肉上留下一片钉子印点而已。20 世纪30年代,汉口市国术馆馆长徐士金表演硬气功“钉板开石” 与此相同。腹卧钢叉,一人腹卧于叉尖锋利、'朝上的三股钢叉上,四肢 平伸悬空,由一人拉着卧叉者的一只腿旋走几步后松手,卧叉者 能与钢叉一起旋转多圈而安然无恙。银枪刺喉,即用一根两端装 有锋利金属枪头的木枪,将两枪头同时置于两气功师喉部,同时 相对发力,枪杆被抵成弓形而喉部无伤。苗族人每当重要节日,特别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都要表 演上刀梯的精彩节目。表演者先在平地立一高10米的楼梯,该楼 梯的梯子由36把尖刀安插而成。表演者穿一条短裤用赤脚踩着锋 利的刀刃而上,爬至梯顶时头发往刀上一搁,即断成两截。登梯 者还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挂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等节目,以 显Z5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技巧。

浏览1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