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在下肢来讲属于根节,在形意拳中对胯的主要要求为 松、缩、合。松,刚开始学习形意拳时,为了使气血易于贯通下肢, 要将胯部的关节放松。如初练功,就将胯关节,臀部肌肉及 筋腱过紧地收缩交合,则对气血的下行贯通不利,因此应该 适当地放松。将胯关节放松,还有利于使耻骨与坐骨的结节 间隙增大,从而扩大髓关节的活动量,这在术语中即谓之“开 胯”之一法。所以初学形意拳的人,在站桩时首先应该注意 松胯。松胯不可以在开裆(或称放裆、敞裆)中求开胯。如果在 桩功练习(三体势)中裆部过敞,必然会形成裆胯不合和下肢 飘散不固之弊,因此松胯必须在规矩要求的限度内放松。但 是,也不可使裆部夹得过小、过窄,以免形成尖裆和夹裆, 影响髓关节的开扩和活动量,同时尖裆与夹裆的最大弊病, 就是下肢不稳固。正确的松胯,应该是在圆裆的情况下进 行,使裆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似开非开,似合非合。总 以自然、舒适、稳当为度。
缩,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已经达到了气血贯通的 要求之后,再练缩胯。缩胯就是要将胯骨、肌肉、筋腱微微 向内收缩,使臀部肌肉相交,逐步向胶聚合一的方向发展。合,是在桩法中专求蓄气储劲、胶聚合一、稳固根基的 一种练法。当合胯以后,促使左右胯骨与尾骨的收敛,自然 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聚合,成为三点合一的整劲,这样才能达 到合胯以固根、敛臀以聚气之目的。虚是精、实是灵,只有 把下肢的功夫练好,才能在运用时做到行如狸猫之灵便,重 如劲松之稳固。而且稳又不偏于僵滞,活又不偏于飘浮。膝关节在人体所有的关节之中,是一个负荷最大、活动 量最强的关节,所以它也是决定一个人在技击运动中能否取 胜的重要的环节。拳经中讲到“足打七分手打三”,膝关节是 决定起落、进退、窜奔、跳跃的关键部位之一,故言为“纵 之于膝膝除了窜奔、跳跃、起落、进退等外,在技击运用中还 要起到开拓障碍、擒拿下肢、打击对方的作用,所以在形意 拳经中云:“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随身辗转 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在形意拳中对膝的要求主要有:松、扣、顶、吸。松,是指初练时应该将膝关节放松,以利气血的通达。扣,就是膝关节在放松的同时,要向里微扣,不要向外 敞。顶,主要讲的是运用,就是说在进攻对方时,首先要用 足踩中门,在踩的同时,用膝顶撞对方的膝关节,使其让位 失中,或使其膝关节受到撞伤失掉抵抗能力及支撑力量。吸,就是说在运用和防守中,膝盖骨要向里吸实,不可 放松,以增大膝关节的抵抗力量。至于膝在打法运用中的跪、提、拔、另!撞等,将在后 面的十四打法中加以详述,故在此不再复赘。
足脚的重点足,包括足趾、足掌、足踵三个部分。在武术运动中,足是决定步型、步法的主宰者。稳不稳 在于步型,灵不灵则决定于步法。所谓步型,就是指在每一个动作定势以后,两足所形成 的尺寸、位置、方向、角度。例如,在三体势桩法中,有高 架子、中架子、低架子三种不同的站法4由于架势的高低不 同,以及所追求的功法、劲节不同,因而步型的尺寸、角 度、方向、位置也就各不相同。在站立高架子三体势时,两 足的前后距离,要求在一尺至一尺半左右(约相当于本人的 两足之长),前足的足尖要向里微扣,与前进的直线约成十 度左右,后足的足尖要向外横,与前进的直线成四十五度 。
这种步型不但能够保持前后纵向的支撑力量,而且世能够增 大左右横向的稳固性。从实践意义上来讲,.这种步型不但有 利于使用足的前勾和后挂,同时也有利于运用膝部和小腿胫 骨对对方小腿部的蹭、挤、顶、跪、撞。而且中架子的步型, 既克服了高架子不经冲的缺 点,又克服了低架子不经压的 缺点,所以在形意拳的三体势 桩法中,多采用中架子。但绝 不是说高架子和低架子的三体 势就可以免去不站。
若站立中架子三体势时,除后足仍保持四十五度角不变 以外,前足的足心应踩在前进方向的直线上,前足与前进方 向的直线应成二十五度左右。两足前后的距 离,应在二尺至二尺半左右(约相当于本人的两足半之长兀在站立低架子三体势时, 两足的距离需在三尺左右,前 后两足均与前进方向的直线成 四十五度,使前后两足成为斜 向平行的角度以上列举了三体势中的三种站法的步型,事实上在步型 中除以上三种以外,还有丁字步(也称子午步)、虚步、点 步、剪子步等,都属于步型的范畴。
所谓步法,就是在练习或实用中两足在进退、闪展、转 折、腾挪中所循行的不同路线及各种变换方法。例如,在两 足前进、后退、左右腾挪的运行路线上,无论是采用寸步、 垫步、剪步、过步、快步、扣步、倒插步、顺步、拗步、虚 步、鸡步,以及三角步、四角步、梅花步、七星步、龙行双曲 步等,都属于步法。但无论哪一种步法,都脱离不开直线、 斜线、曲线、弧线的运行方法.如进攻时,步法多采用斜线 或直线的进法;如在防守时,则多使用斜线、曲线的运行方 法;当变换身法时,则采用剪子步、龙行步、双曲步等运行方法。直线主走四正,斜线主攻四斜,弧线主要走圆圈。对 于这几种步型和步法,学者既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将四者 混合交替练习。
关于足的起落,主要应掌握起钻、落翻,或者是起翻、 落钻的变化。足起而钻,主要是运用崩、撩、切、蹬、踹、 截、勾、挂;足落而翻,主要是运用踩、踏、搓、碾3足起 而翻,主要是运用踢、撩、扑、扫3足落而钻,主要是运用 点足、跺足、刮足。总之足要望膝而起,望足而落;望腹而 起,望膝而落。起如蛰龙升天,有冲天之雄,要快速迅猛; 落似巨石击水,有猛烈不可阻挡之势。若是不钻不翻,则以 寸步为先。起要狠,落要毒,钻要疾,翻要猛。足起不要望 空起,足落不可望空落。起也打,落也打,进也打,退也 打,方能发挥出“足打七分”之优势。足趾,足趾的主要作用在于抓、点、踢、崩、勾、撩、 领劲。无论采用哪一种打法,均脱离不开足趾的一抓二跷。 抓者为落,跷者为起。例如在运用崩、撩、勾、点、切等法 时,都必须有拇趾向上跷的领劲在使用下踏、下踩时,五 趾又必须有向下抓的劲,其中拇趾是其它四指的首领,也是 决定起钻和落翻的关键。
浏览1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