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一定要抓得紧,跷一定要领得起;抓要有入地三分之 意,跷要有上挑千斤之力;抓如踏毒物毫不放松,跷似挑重 担不屈不挠。足掌:足掌是由足趾根节往后,至足掌中心的突起之处 为止的部分。足掌在形意拳中的作用,主要是踩踏。足落地 之后,足掌要有入地三分的踩踏劲,其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地 缩小地面与足掌之间的间隙,增加足掌与地面的贴合密度, 以增强根基的稳定性。从意念上来讲,一定要做到意在掌 中,入地三分,从气上来讲,一定要下注涌泉,足踏中劲。 这种劲气为中劲,中劲既有利于进攻,又有利于退却。如果 把劲气贯注在五趾梢节上,这对全身的重心来讲,是“一种前 栽劲的体现。劲力一旦放在五趾,形成前栽,就必然会导致失 中3如果把劲气贯注到足踵之上,那么又会造成后仰之病, 使身体重心后移,经不得丝毫冲击。所以说前栽怕领,后仰 怕冲,不俯不仰,定注掌中。

足踵:足踵的主要运用,在于蹬、踹、拧、挂、跺。蹬 分正蹬、侧蹬、里蹬、外蹬。正蹬足主要是以足踵向前领 劲;侧蹬是除足踵之外侧向前领劲外,同时还需配合足掌外 沿的蹬劲,踹主要是运用满足掌或足掌内沿的蹬劲;拧主要 是在转身时,或是在变换阴阳足(即足尖冲里转冲外)时多用 的一种拧碾劲:挂,主要是运用足踵之后侧向后挂打和撩 击。足尖向前起为勾,足踵向后为挂、为撩(撩有前撩和后 撩之分)。总之,足之运用,重在阴阳,左足为虚,右足必实;右 .足成虚,左足必实“虚者为阴,实者为阳,前者为阳,后者 为阴,阴中有阳,阳中寓阴,阳者支撑,阴者打人,有进有 退,进退不空,攻不显迹,退不露形,双重则滞,单重则 灵,双重必败,,单重可胜,足打七分手打三,胜负全在阴阳 间,这就是“拳之大要,重在阴阳”之理

形意拳理论之要义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行动。武术,它 既是一项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现在武林之中,有不少新人,他们求拳的心情迫切,甚者刚 刚学了一两个姿势、动作,便急于询问* “老师,这一下是 怎么个用法?”然而求拳理者甚少。过去人们常说“不明规矩, 难成方圆”,这句话是真理,况在武术之中“理不通,则艺不 精”,不明拳理,思想意识就会处于盲目无从之境3不明道 理,究竟从何处着手练功,心中茫然,不明医理,又难知阴 阳、五行之生克变化,对经络血脉,骨骼筋经也无从得知。 心中无数,就会造成意识上的盲目;意识上的盲目,又会造 成行动上的差错,差之分毫,谬之千里,故言求拳者不可不 求术,更不可不求其理。我中华武术,之所以称之为国粹,就是因为它不但有一 整套练习规程、姿势要求、尺寸角度、技击方法,而且有一 整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用来决定这些规程、要求、方法 的理论。我们不仅甘继承前辈传统艺术的责任,而且更有扬 我国光、冲向世界,树我中华民族之威望的重任,因此对于 武术之理论,决不可等闲而视之。

三节所谓三节,就是梢节、中节、根节。"三节不明,浑身 是空"三节不明,非僵即空”,“三节不明,变换不灵”, “三节不明,不足以打人”,这些都是形意拳前辈们在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应十分重视和注重的。任何物体,都有末端、根端和中端。末端即谓之梢,根 端即谓之根,梢端至根端之间者即谓之中。从人体来讲,也 是如此。从全体而言,总分为三节;从肢体来讲,又处处分 为三节。分而有三,合而为一。以人的整体而言,头为梢 节,身躯及上肢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以头部而言,自天庭 以上为梢节,鼻部为中节,地阁以下为根节,以身躯部而 论,颈项部谓之梢节,胸心部谓之中节,脐下丹田部(即小 腹部)谓之根节,以下肢而言,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 根节;以上肢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若单 以手来论之,则指为梢节,掌心为中节,掌根为根节J足亦 然,趾为梢节,足掌心为中节,足踵为根节。总之,人之一 身,无处不有三节。

为什么要区分三节在形意拳经中讲:“若无三节之所,即无着意之处。盖 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 辄跌倾工这就说明,如果对梢、中、根三节不明,那么对 于真意、真气真劲在练习时,究竟应该从哪里始发,应该 在哪里含藏,又应该在哪里发放,必然茫然无知,练拳、练 功时,就会分不清劲节的转换变化,而始终成为一种呆板的 僵滞之劲。气自丹田吐,劲由腰中发。丹田(指下丹田)与腰部(主 指两肾及命门)既是全身中节之中,又是一身的根节之根。 根节是劲气的发源之渊,中节乃是劲气的含藏之处,梢节则是劲气的发放之点。故言,发之于根节,变化于中节,运达 于梢节。只有明白了根节,才能逐步掌握和运用好根节的催 发劲气:只有明白了中节,才能掌握和运用好劲气的含蓄及 变化:只有明白了梢节,才能掌握和运用好劲气的终放之 点,达到贯通三节的目的。 明确了三节,着意才能有依有宗,明劲、暗劲、化劲三 种劲节,才能正确地体现出来。练时三节,三劲必须分明, 用时三节、三劲又必须合一,因此说分而有三,合而为一。

区分三节的意义何在在形意拳的理论中,之所以要把一个人的整体区分为三 节,其意义和目的完全在于气节、劲节上的运用。从三节的 运动规律来讲,终不外乎起、随、追(或称攻、沉、催)三 字,这就是说当梢节起时,中节一定要随,而根节必须要追 要催。这是因为梢节之劲是来源于中节,中节之劲又来源于 根节。例如,手起时,肘要随,膀要催;头起时,身要随, 足要追,足起时,膝要随,胯要催。或者说用手进攻时,肘 一定要沉,肩一定要催。肩催则劲力到肘,肘催则劲力到 手,三劲合一才能有推山之功(三劲,三节合一,决不是单 指上肢或下肢,而是指全身上中下和内外的合一兀 手足之 劲气源于肘膝,肘膝之劲气源于肩胯,而肩胯之劲气总源于腰 腹(腹指小腹,即下丹田),所以说:“一身之劲在于腰,一 身之气在于腹"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节在攻守技击的运用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 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在运用的口诀中有“一门攻,二门沉, 三门紧追不放松”和“一门丢,二门进,二门丢失三门攻”之 要诀。就是说在与对方交手时,手已超过了尺寸,或已偏离了中线以后,梢节就已经丧失了进攻能力,这时劲气必须退 速转移至肘上来,再用肘来攻击对方多如果肘又超过了中 线,丧失了进攻熊力时,必须将劲气转移至肩部,用“熊膀” 来进攻。一门为手,二门为肘,三门为肩,三门即三节(指 上肢),它既是防守中的三道防线,又是进攻中的三支生力 军。总而言之,根节不明,重心不稳$中节不明,变化不 灵;梢节不明,难以贯通(指劲气)。

浏览1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