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抗大捐款,向党中央写过表示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 信。为此,曾受到国民党特务机构的迫害。

抗战中期以后,马凤图彻底脱离政界,以医为业,并曾在 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兼授武术课。在生活十分清苦的情况下, 他断然拒绝了反动政府要他出任天水专员的委任。他盼望解 放,相信人民革命一定会胜利。1949826日兰州解放, 第三天,彭德怀、杨得志等一野负责人登门访问,邀请马凤图 出任劝说宁夏马鸿逵军队和平起义的谈判代表团副团长,他欣 然受命,立即随解放大军奔赴宁夏。经过艰苦紧张的谈判工 作,宁夏终于宣布和平解放。他为大西北的解放尽了一点心 力,受到党和人民的嘉奖。

解放后,他谢辞人民政府所给予的物质待遇,决心过自食 其力的新生活,用自己的中医特长为人民服务。他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受到兰州市人民的交口称誉,也得到党和政府的好 评。自50年代到60年代初,多次被评选为全省卫生先进工作 者,并出席过全国卫生战线劳模会议。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人士,马凤图是一位关心民族事务的活 动者。民主革命时期,他就努力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而 奔走呼吁,言论慷慨激烈,是西北地区颇有影响的少数民族发 言者。在他主持甘肃省回族教育促进会时期,这个民间组织成 了回族先进分子的活动场所,地下党员杨敬仁、张杰等都曾以 此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并 且为发展回族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成绩。解放后,作为少数民 族人士,他坚持拥护党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参与了宁夏回 族自治州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筹建规划工作,积极向党的民族 工作献计献策。可贵的是当极左路线侵害到党的民族宗教政 策,以至于在某些方面出现偏差和失误时,他顶着当时特殊的 、政治气候,仗义直言,向某些负责同志提出颇具胆识的建言

为维护党的民族政策的崇高威望而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

马凤图是好学深思的学者,是博才多艺的饱学之士。他不 仅精通武术,擅长医学,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 浓厚的兴趣和精霰的研究。久居陇右,使他对西北史地之学特 别留意,对陇右文献和古今人物十分熟悉。他对西北历史的造 诣,不仅得到陇上宿儒张鸿汀、慕寿祺的嘉评,而且也受到国 内知名学者顾颉刚、白寿义、赵俪生等先生的推许。他兼好金 石碑版之学,广泛搜求,精心鉴定;收藏之富,冠于金城。他 喜欢写字,早年出入于黄庭坚、米南宫,晚年宗包世臣、康南 海之说,转而主碑,气韵高古,笔势苕拙,一扫媚巧之态。评 者以为书如其人,仍是剑戟森然的武艺家本色。

马凤图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三个阶段。他饱经沧桑之变,阅历既多,识见弥深。新旧 中国的天壤之别,使他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摆脱积 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处境;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 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无负于五千年文明的骄傲,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这是他积世纪的蹭蹬探索之苦所得的信念。即使在 十年劫难中,在备受凌侮的日子里,他的这一信念也未曾动 摇。

卓然脱俗的武学观点和斐然的成就

马凤图的故乡是近百年来人材荟萃的“武术之乡”沧县。 他生在一个有武术传统的家庭里,又有幸自幼得名师指点。既 有家学,又有师承,武术上可谓得天独厚。但他的成就主要还 是来自于他的勤奋探索,来自于他对武术的热爱之忱,更主要的来自于他对武术的正确认识。

他的青年时代,正是古老的武术虽然已基本上完成了自身 向体育化的蜕变,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却尚未找到恰当位置 的时代。自然,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还相当混乱。囿于封建的 旧观念,许多人视武术为村野末技,几乎不屑一顾,民间习武 者,若以此谋生,多半是沦落江湖:要么保镖护院,要么卖艺 收徒。其社会地位不言而喻。这时候,在近代武器面前早已暗 然失色的武术,又经受着“洋体育”的冲击。武术日见消损, 不少有识之士对其命运感到忧虑。

马凤图对武术的热爱,正是从这种忧虑中树植起来的。他 认为武术是中国文化中最特异的构成部分,是绝不会悄然消亡 的民族遗产。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最能体现其民族气质的 体育形式。武术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气质和 斗争精神,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体育科学方面卓越而独到的 创造力。虽然漫长的发展道路使其沾染了许多的封建尘埃,但 只要擦去这些附在表面上的东西,就能立刻显示出它精彩的内 质。一句话,武术毕竟有着它合理的内核,这决定了它不仅不 会消亡,而且一定能顺时而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生存与 发展的生命力。

他不把武术看成是一拳一腿的技艺,更不认为武术的真谛 在于它为私斗者提供某些攻守之术。以江湖侠义人物为武术的 代表,这是旧时代的偏隘之见。然而武术界以此自道者却比比 皆是,这是武术的悲剧。是武术意识中没落的一面。他不认为 武术是古董,更不是“强种救国”的灵丹妙药。高唱“国术救 国”的国粹派人物,对武术的认识,其实与沿街叫卖“祖传秘 方”的江湖把式并无二致。他始终认为武术是民族形式的体育 运动。其所以一定要冠以“民族形式”四个字,是因为武术有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别的体育项目所没有的民族特性。今 天,武术只能沿着体育的道路发展。因为武术有着自己的发展 史,所以今天的武术不能割断历史而任意

生造,这会使武术丧 失其固有的特色,进而导致一味追求虚华的流畅;也由于今天 的社会毕竟大大不同于古往,所以武术又不能不发生适应现实 条件的变化。合理的变化正是它生命力的表现。动辄以古衡 今,言必称“技击”者,实际上往往对古代以战场为主要场所 的军旅武艺并无实质性了解,其知识多半来自小说和闾巷之 谈。一句话,复古是不可能的,复古便意味着将武术推向死 亡。

马凤图是传统武术的杰出整理者。他继承和大大发展了原 来只流行于沧县东南一隅三地的通背门拳械技术和理论。通过 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实践活动,他使通背拳派终于确立在中外 武坛。特别是他定居陇上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由他 加工整理并以“通背劲”错铸为一体的劈挂、八极、翻子、戳 脚等拳种,已广泛流行于陕、甘、青、宁、新五省区,仅新疆 一省,练习者便不下万人。通背拳成了西北地区拥有爱好者最 多的拳派。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的“西北风格”,亦称为 “马氏风格”,不仅在国内得到确认,而且已名布域外。近年 来,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和南洋诸国的武术爱好者,不断 到西安、兰州求学问艺。

通背拳的最大特点是融合长拳、短打为一体,并吸收我国 南北多种拳法的特长,形成风格独具的劲力系统、技术系统以 及与之相应的理论系统。通背拳在中国武坛的崛起,是马凤图 一生的心血所致,是他对中国武术的一大贡献。

他是社会武术活动家和教育家

同许多杰出的武术家一样,马凤图也是一位卓有成绩的社 会武术活动家。早在宣统二年1910),他奉同盟会燕山支部 的指示,联合北方著名武术家李存义、李瑞东、李书文等人, 在天津组织了针对日本侵略者的“中华武士会”。这是清末以 来北方最早也最有影响的民间武术社团。到冯玉祥系统后,他 先后组织了冯部的白刃战研究室和新武术研究会,具体主持和 参与制定了酉北军的大刀教程。抗日战争中,西北军的大刀片 曾经使日寇为之丧胆。定居陇上以后,他又先后参与创办了甘 肃省国术馆和主持创办了青海省国术馆,出任过这两个国术馆 的副馆长。众所周知,这两个国术馆所培养的武术人材,对推 动两省群众性武术活动发挥了作用。解放后,他以高龄经常参 加甘肃省的各种武术活动,出任了兰州武术协会的主席。

马凤图还是一位武术教育家。早年曾在东北地区担任过中 学武术教师,是他第一次将劈挂、八极系统介绍到东北地区, 又将东北的翻子、戳脚带进关内,最后安家落户在大西北。在 西北军任职时期,他曾担任武术总教习之职,亲自训练了大批 西北军将士。旅居西北后,教授了大量门徒,其中不乏出类拔 萃的人物。还在西北师院体育系任教多年,所教学生至今犹能 回忆其身教言传的细节。他教学生,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强调树立正确的武术观念,并要求学生摒除门户宗派之 见,博采广收,兼容并蓄。马凤图在培育子弟上是成功的,他 的弟弟马英图,是武术界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家,功力深厚,至 今犹誉被四方。他的长子马广达,曾为冯玉祥将军的手枪队

浏览1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