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与情绪

中枢神经系统管理着身体各部分的各种生理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有各种不同的分工。譬如,肢体的运动及其平衡、各种外界及体内刺激的 感知、正常呼吸的维持、体温的调节以及言语等等,都是各个神经中枢在各司其职,各个神经中枢之间又有相互联系,因而身体的整个生理活动能保持相互协调。情绪活动亦有它的神经中枢,这个中枢同植物性神经的联系最为密切。它的位置在间脑,也就是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相连的中间部分。这不仅被动物试验所证实,而且被一定的病人的病理现象所证实。当间脑发生病变时,除去有体重、睡眠、食欲等变化之外,还会发生情绪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哭笑失常。

但是间脑并不是最高中枢,它还要受最高神经中枢大脑皮质的控制。大脑皮质是思想的器官。人的情绪变化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这种变化是和人的思想活动分不开的。

婴儿的情绪反应非常简单,随着人的生长,种种社会因素影响日益复杂, 情绪反映也就复杂起来。

外界因素,对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譬如,一个人处在浮躁、烦躁甚至暴躁之中,久必情绪失调、脏腑失和。生活中喜怒哀乐无法避免,但必须要心胸开阔,宽善待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智驾驭情绪,以平和调节心志。与他人交,不失谦谦和气,与自己处,不失淡淡平和。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这个现象并不少见,在思想的一定作用下,一种情绪可以被另一种情绪所抑制。一个嗜好吸烟的人看到香烟,会产生喜爱的情绪,可是当他认识到吸烟的危害,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认识已经牢固地占据了他的思想之后,他就会对香烟产生厌恶的情绪。这说明,由于思想的变化,一种情绪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情绪。

人的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所经的锻炼、所培养的意志,都对情绪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在困难面前,有的人表现为颓丧,有的人表现为坚强。 这就是思想在起作用。

什么是革命的情操?就是由革命思想所支配的一种至高无上的情感。危险可以引起恐惧的情绪,可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可以做到临危不惧,这足以说明思想的力量。

其实,人活在世上历经风雨坎坷、是非曲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快乐也有痛苦,有恩德也有怨恨,但不必事事都耿耿于怀。唯保持一颗平和、宁静之心,远离凡尘的搅扰、牵累,才能有益于长寿;只有善于忘记者,才是 豁达之人。

(二)正确对待疾病

身体有病,常常引起情绪不好,情绪不好又可以加重疾病,疾病和情绪不好如果形成恶性循环,对健康的恢复极为不利,病人怎样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最主要的一条是正确对待疾病。

有病要靠医生医治,也要靠自己的正确对待。首先,要有一个“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既然得了病,就要安下心来对付它。着急无用,发愁无用,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同时,要学会掌握疾病的规律,要体会在怎样的情况下病会转坏,在怎样的情况下病会转好。这样在生活方式上就要有所取有所舍,逐渐使自己的生活适应自己的身体情况。

有两种不正确的态度,都对疾病有碍。一种是不耐心治疗,也不善于休息,这往往会使小病酿成大病。另一种是对疾病过度担心。本来是可以治好的病,自己总以为难以治好,本来病不重,自己总认为很重。或者在治疗过程中一遇波折,就失去治好的信心,于是引起自己的焦虑,终日处于不安的心境之中。如果长时存在这种情绪,就可能引起一些神经方面的症状,譬如头疼、失眠、胃肠功能的紊乱等等。

对待疾病,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在精神上要压倒疾病,不要让疾病压倒自己。同时要学些医药卫生知识。可以读一些医药卫生科学的普及读物,使自己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并且懂得怎样配合医生的治疗,还要善于排遣。 也就是说,不要整天老是想着自己的病,要能够使自己的精神从疾病的缠绕中摆脱出来,转移到别的方面去。因此,慢性病人长时间的休息并不好,应该有 一定的活动锻炼。譬如,太极拳或慢步走或轻微的劳动,使精神得到调节。

(三)乐观者长寿

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乐观者长寿。经常的乐观, 情绪,来源于思想修养,来源于正确的人生观。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从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的光明前景着眼,不因一时一事的挫折而烦恼不休。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会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是为集体而有所贡献。从而就能够摆正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就能从集体事业的发展中感到无限的乐趣, 哪怕是离休、退休以后都会有此感觉,而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有广阔的心怀,胸怀狭隘的人稍有不如意事, 就容纳不下,因而情绪易于低落。胸怀开阔思想开朗的人,哪怕有大不如意事,也不会耿耿于心,因而常常乐观。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够有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不仅不气馁,而且 把克服困难视为乐趣,以克服困难而自豪。

为了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保持朝气不减,老人最好做到四条:一条是 学习。人常言“活到老学到老”,离休退休老人要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使自己永远能够放宽眼界。一条是不脱离集体活动,经常生活在集体之中。根据自己所能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做一些为集体服务的事,使自己的精神永远能够有所寄托。一条是经常做一些自己爱好的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主要是能坚持下去。在体育方面练太极拳最为适合,因它能适合每个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还有一条是经常和年轻人交朋友,因经常和年轻人在一起,能使自己的精神与年轻人一样,经常是活泼愉快,使自己不感到年老。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社会中去,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会领略到“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的美妙境界。不因年老而消沉,努力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多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无私奉献,这样坚持下去, 既能延年益寿,又能增强生活情趣,还有益于社会。

只有在世事繁杂中豁达不惊,把养心、安神、怡情、悦性化作涓涓细流淌入心田,便可求得健康生命中的葱郁风景,在安然宁静之中怡然自得。养身先养心,善忘者无忧,无忧者懂得闹中取静,深谙平衡苦乐之道,自然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清澈,通达洒脱,气定神怡,从而使血脉通畅,腑脏协调,少恙长寿。

健康长寿之道(三)

(一)健康与寿命取决于自己

有的人把大吃大喝作为享乐,认为“多进食高营养是强身之本”,其实并非如此。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日本1989年对 172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长寿的秘诀中有一条共同的经验是“吃饭吃八成饱”。对海南82位百岁老人的调查,他们饮食习惯是:“饮食清淡,肥腻食物较少。”因此应做到:选用补品,因人而异,节制大荤,素食为宜,食不偏爱,合理搭配,饭后散步,坚持有利。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寿10〜25岁。而能否坚持锻炼也全在自己。国外有句谚语:“活不到一百岁是自己的过错。”苏东坡说过:“药可以治病而不可养生。”这些话是有科学道理的。

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对人的精神健康是有益的。在晚年生活中,精神上更要有所寄托,自觉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关键是选择好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是自娱自慰型,这类人不看重生活中行动结果和质量,而重视活动过程或结果中的自我感受,只要能让自己快乐的事都可以去做。这类人一般比较快乐且开朗。二是老骥伏杨型,这类人刻意追求为社会多做贡献,常有一种忘老的执着精神,看重行动的质量和结果,这种方式历来倍受中国文化的推崇,但要注意力所能及。三是自然无为型,这类人大都具有“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颇受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一种看透了的心态,能与人保持一种松散却是良好的关系。这种人追求清净的生活,精神上较少压抑和负担。四是自寂自怜型,大都过着自我封闭式的生活,少与人交往,内心消沉,体验深刻,压抑感强,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养性,能克己

养性,指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克己,指能克制过分欲望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从精神养神的本质看,养生莫若养性,由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选择,故“恬淡虚无,抱全本神”的修身养性,对保持精神上的健康状态十分重要。精神养生的综合措施,并不是孤立的,应结合在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来进行,要懂得综合调适的意义,享尽天命。有诗为证: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笑意莫生嗔,炎热变诈都休问,任可逍遥过百春。

(三)读写,养生之道

清代著名戏曲家、养生家李渔,他感慨道:“予生无他癖,惟好著书。忧 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可见读 写随着思绪的表达、变化和转移,能起到调达情态,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的心理治疗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书”是一味养生保健的妙药,无怪乎,昔有一联曰:“得书常悦,其人多寿;拥笔善娱,此士延年。”再有一顺口溜: 常得读书乐,精神有寄托,动脑多锻炼,百病易退却,注意巧配合,健康长寿不用说。

浏览1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