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修养

德为艺先

“德为艺先”和“武以德显”,明确地揭示了武德和武艺的密切关系,是武 术界教技和学艺的指针,人们评论武术家好坏的标准。“德为艺先”是说为人师长的不只是教技艺,要紧的是“育人”。为了防止 艺传匪人,祸国殃民,做老师的首先要择徒。未传艺,先教德;徒不贤,不可 传。清人曹竹斋就说过:“拳棒……君子习之,所以调血脉、养寿命,其粗乃 以御侮。”若是“无赖子,岂当授艺以助虐。”可见择徒之重要。良师择徒而教 的事例,不胜枚举,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张良圮桥三进履”这个流传千古的传 说了。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隐匿在下邳(今江苏邳县)友人项庄家中。一次 到城外散心,路过圮桥,有一鹤发童颜的黄衣老人坐在桥上,说他的履(鞋) 掉在桥下,要张良帮忙给捡起来。张良跑到桥下将鞋捡起.正要送还,黄衣老 人却伸出脚来,要张良帮他穿上。张良见老人年迈体弱,深为怜悯,就弓身屈 膝帮老人将鞋穿上。在二人分手时,不料老人又将鞋失落桥下,再次要张良帮 他捡起穿履,如此一连三次,张良都很恭敬地去做。黄衣老人见张良是一个尊 长敬老的诚实青年,便颔首微笑地说道:“孺子可教也!”遂邀张良三日后五更 天仍在圮桥相会。到了约会这天,张良很早就来到圮桥,谁知黄衣老人已先在 那里等候。老人教训张良道:“与长者约,怎能如此懒惰!”叫张良三日后再 来。这次张良半夜就起来了,跑到城门旁等候。城门一开就冲出城去,飞步直 奔圮桥,心想这回一定不会迟到,不想黄衣老人又先在那里等他。张良十分惶 恐,无地自容。所幸黄衣老人脸色虽很难看,却没有出言训斥,说了句“三日 后再来!”就匆匆走去。这回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头一天晚上便出了县城,来到圮桥,在料峭的寒风中孤零零地呆了一夜,直到次日拂晓,东方发白 时,黄衣老人才肩一青囊,扶杖缓缓而来。这位被后人称为“黄石公”的老人 经过多方考察,见张良忠厚善良,敏而好学,遂授以《太公兵书》一部。嘱咐 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来张良果然成了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元勋。“德为艺先”,不只是选徒严,教学过程中,还要“严”字当头,教授有方, 处处“导之以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材。南宋抗金大帅岳飞、明朝平倭 名将戚继光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功勋伟烈,震耀千古,是和他们的师父严格 教导分不开的。后人在凭吊岳、戚二公丰功伟绩的同时,对岳飞的师父周侗、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也都寄予无限崇敬之情。当然,也有少数拳师看在“孔方兄”(钱)的面上,误教匪徒,祸国害民, 甚而连累于己。评书《续小五义》写了一个叫“白菊花”的采花淫贼,他的老 师纪强就是一个见钱不见人,传艺不教德的艺术典型。看在银子的份上,他把 掏心窝的绝技“毒药飞镖”都教给了白菊花,结果养虎伤人,引来一场镖杀师 妹,踢死师母,逼死师父的悲剧。掌握了精湛武艺,能否成为国家栋梁,对国家、对人民作出有益贡献,仍 然要看本人是否有高尚的道德,光明磊落的作风,还要“武以德显”。东晋的祖 逖和刘琨青年时,为了学好反抗外侮,保家卫国的本领,二人“半夜闻荒鸡鸣” 即“起舞”练功。终成一代名将。“闻鸡起舞”的典故,至今还激励着人们奋 发向上。18419月,誓死保卫定海,力战英国侵略军的民族英雄葛云飞,不 仅文武兼通,而且为人刚强正直,朗若日月。他在浙江瑞安任副将时,亲笔写 了一副对联,悬挂在衙门的大厅里。上联是:“持躬以正,待人以诚”(意思 是做人要正直,待人要诚恳),下联是:“任事唯忠,决几唯勇”(意思是对国 家的事业,要忠心耿耿,做事要勇敢、果断)。后来,任浙江定海镇总兵时,他 有两把宝刀,一把上刻着“昭勇”,一把上刻着“成忠”。联上语,刀上字,就 是他一生的忠实誓言。18419月,英国侵略军大举侵犯定海,葛云飞不顾父 丧,亲赴前线,担负起御敌守土的重任。在敌众我寡,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 和官兵一起浴血奋战,直到中弹殉国时,犹手举大刀,倚立崖石,怒目前视, 表现了大义凛然,气贯长虹的高尚武德。在民间武师中,“武以德显”的范例也不少。为近人津津乐道的“大刀王 五”王子斌,本是一名镖头,他能为人讴歌至今,显然主要不是因为他刀法纯 熟,武艺出众,而是因为他为人刚直,不畏强暴,行为光明正大,事迹悲壮伟 烈,才受到世人的尊敬。当前,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下,我国武术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提 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掀起了 “武术热”,武术走向世界已成为大势所 趋,这标志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武术,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了进一步发挥武术在我国两个文明建没中的作用,并把武木积极而又 稳妥地推向世界,“德为艺先”和“武以德显”对我们还是有启迪的:教师和 学生都应当把武德放在第一位。教师不仅要教武艺,还要导之以社会主义的道 德;学生不仅要学习前人留下的精粹技艺,更要学习老一辈武术家的高风亮节。 坚持“德为艺先”和“武以德显”,将会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武艺超群的新型武术家,这对发展和提高中华武术肯定是有益的。

(原载:《武术健身》,1988年第3期)

要大力提倡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武林人士应当具备的品格。远在 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把“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 方”(《论语・宪问》)当作“可以为成人(意为完人)矣”的准则。他不光是这 样说,也是这样做。周敬王二十年夏天的齐鲁夹谷之会,孔子面对强敌,不为 所屈,据理力争,指顾间底定大局,维护了鲁国的尊严,表现了临危不惧的义 勇之风。流风所披,崇义尚武的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着力表彰游侠, 褒扬勇烈,把朱家、郭解等人的勇于急人之难的事迹写得奇情壮彩,栩栩纸上。 于是,“见义勇为,不求闻达,舍己为人,恭廉修行”的精神深入人心,风靡 武林,成为习武者品德修养的主要课题,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内涵。在这一优 良美德的影响下,历史上出现了难以数计的见义勇为、排难解纷的俊伟行为, 有的写入诗文,有的编为戏剧小说,声光灿然,流行不衰。《薛刚反朝》中的 徐策,宁愿舍去亲生之子而保全忠良后代;《春秋笔》中的吴承恩为了主持正 义,毫不犹豫地替他人去殉身;明人徐士俊《汪十四传》中的镖客汪十四把从 贼巢中求出的少女,不远千里地送去与亲人团聚;近人宫白羽《十二金钱镖》 中的壮士杨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死扶伤荒村觅药,不负遗托远道投书。 这些形形色色见义勇为、浑然忘我的侠义行为,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教化 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赋予见义勇为以当代意识,列为共产主义道德的 一个组成部分,广大群众都把见义勇为视为美德,以助人为乐、忘我为荣,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十年内乱”的破坏, 近几年某些领域里过分追求金钱不讲道义的恶劣影响,致使世风日下,不少人 思想空虚,情操低下,不讲社会公德,扰乱公共秩序;有的为非作歹,持刀行 凶;有的见危不救,神手旁观。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主义四化建设, 除了运用法制力量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提倡包括见义勇为在内的传统美德,褒扬正义,鞭笞邪恶。武术界则应率 先继承和发扬“武以德显”的光荣传统,树立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武备,把 精湛的武功和高尚的武德结合起来。习武者不仅是练武场上的健儿,也是见义 勇为、扶危济困的勇士。武林人士都来争当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标兵吧!

(原载:《武术健身》,1988.4期)

人一则举暧i党恕一位老武术家告诉我,过去武术界流传过一句拳谚:“宁教一套豢,不把 艺来传。”古代拳家把练拳心得,技艺绝招,称谓“艺”;拳术套路可教,而 “秘诀心法”是不能轻易传人的。我想,这则拳谚除了说明在旧社会人们为了生 活,不愿把赖以为生的某种技能传授于人,以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外, 恐怕还有一层更为深刻的含义。

浏览1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