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鱼龙混杂,良莠不 齐,古代拳家为了避免“艺”传匪人,祸国殃民,就不能不对来学艺者细心考 察,慎重从事。在未了解之前,自然“不把艺来传”。太极拳宗师李亦畲先生在 光绪辛巳年1881年)写的《太极拳谱跋》中曾谆谆告诫后人,对他手书的 《太极拳谱》“自宜重而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 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 “不遇知音莫轻传。”说出了古代拳家的心声!他 言出身行,对他的唯一弟子郝和也是经过多方观察,见其为人笃诚,确是良材, 才授以武派太极拳奥秘,遂使郝和成为一代大家。时代不同了,今天虽然不会再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悲惨情景, 但这则拳谚要人择徒而教的含义,对我们还是有所启迪的。在党和政府的大力 提倡下,“武术热”遍及国内,风行海外,不少学子有的就近拜师,有的裹粮 负笈,不远千里登门求艺;有些拳师为了 “振兴中华,发展武术”,也有求必 应,慷慨赐教。这种情景是好的。但是否也应像古代拳家那样对求学者给以审 慎地观察呢?我看是完全需要的。因为众多学子之中,品行端正,热爱武术, 愿意习武健身,陶冶情操,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者,固然是多数,但大江奔流, 泥沙俱下,中间夹有少数为了学点本领,作为欺压良善,称王称霸资本的,也 难避免。因此,就应当像李亦畲先生等历代德高望重的武术家那样,择优而教, 未传艺,先教人,对自己的弟子要关心,要爱护,要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武术家,做发展中华武术的一代新人;千万不 要像“通天教主”那样,不问国籍,不分良莠,只看钱,不看人,教出一帮危 害社会治安的败类来。

(原载:《武术健身》,1988年第1期)

安生氏天,匕的,乍用

中国人非常重视姓氏,代代相传,统系百世。据说中国人的姓最初只有12 个,后来诸姓繁衍,日益增多。宋朝人编写的《百家姓》就收有511个姓。近 代人补写的《千家姓》,则收姓1852个。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6000多 个姓(包括少数民族)。姓氏之繁与数量之多,说明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兼容 并蓄的泱泱大度;姓氏文化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作为家族标志,如孔、孟、颜、曾等家族都有家谱传世,专人掌管, 历经风雨,纵贯如一,成为亿万后裔维系感情的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大家族中 凝聚力的根基。不管在天涯海角,还是万里异乡,姓氏为炎黄子孙提供了寻根 溯源的可靠线索,成为情系祖国之魂。姓氏作为一种文化,其作用业已超出家族标志的范围,蔓延为学术、军事、 商业、艺术诸多领域中有突出成就者的标志。例如对儒家学派,人们又习惯称 谓“孔孟之道”,突出了创始人孔子和继承人孟子的姓氏。又如“申韩之学”, 也是用法家学派代表人士申不害和韩非的姓氏作为标志的。宋代的岳飞、明代 的戚继光对所率军队训练有素,作战有方,屡创敌顽,人们也用他们的姓氏做 标志,称“岳家军”、“戚家军”,代替了正规番号。武术界类似事例,更是不胜枚举,远如明末盛行的杨家枪、马家枪、沙家 竿子、俞家棍,近如太极拳的杨派、武派,形意拳的车派、郭派,八卦掌的尹 派、程派……都是以创始人的姓氏来作标志的。用创始人的姓氏作标志的好处很多,一是容易记忆,为武术史研究者提供 了史料源头依据;二是后人可以通过姓氏标志缅怀先贤的丰硕业绩,鉴古励今, 提高品德,鞭策奋进;三是可以增进有关人员的感情维系,减少矛盾。如2004 105日,广府老城举办“郝为真太极拳学术研究会”成立大会,来自北 京、天津、上海、邯郸以及当地的武派太极拳弟子200余人云集于此,出席成 立大会,参加学术研究,商讨普及方案。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武派弟子,尽管盘术文存职业不同,年龄有别,但都为了…个目的,欢聚一堂,情谊融洽,亲如家人, 既无初会之拘谨,也无世俗之应酬,充分说明姓氏作为武术流派祖源的维系魅 力。然而,在开拓姓氏文化作用之同时,必须求真务实,“实其事,求其是”, 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要警惕打着姓氏招牌,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行为;同 时,亦应抵制那种把拳术视为一家一姓私产的错误倾向。弘扬姓氏文化,建树社会精神文明,尤须与时代步伐相吻合,不为家族垄 断利用,姓氏文化才能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武术学等学科中发挥其应 有的作用。

(原载:《武魂》,2005年第9期)

木要“当上别寸马去;一辈"

文史学家朱靖宇先生,在《文史钩沉》里写了一篇《当上驸马长一辈》, 说的是宋真宗赵恒看上了新科进士李勖,就把“御妹”万寿长公主下嫁给他。 可是李勖的祖父李崇矩和赵恒及其“御妹”的伯父赵匡胤生前关系不错,是可 以论哥们儿的。为了不乱辈分,真宗皇帝异想天开,降旨李勖改名“李遵勘”, 世次往上推一档,成了李勖祖父李崇矩的小儿子、李勖之父李继昌的弟弟。在 封建社会里,皇帝至高无上,他想做的事,谁敢道半个不字。然而,皇帝之淫 威只能施之于当世,时过境迁,人们就不买账了。宋人王抹(燕翼诒谋录)里 就记述了这件“咄咄怪事”,朱靖宇先生也责之为“有悖常理的做法”。谁知一千年后,社会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明时期,类似“当上驸马长 一辈”有悖常理之事,又在武术界出现。如有人自称学拳于祖父、祖母,外公、 外婆,本人或追随者就把他的世次上推一档,成了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的 “第二代”,和伯叔舅姑论了哥们儿。有的人初学于某师或自己的父亲,后来又 和自己的业师或父亲的前辈学了几天,于是也把自己的世次往上推一档,成了 某前辈的“嫡传弟子”,摇身一变,也成了业师或生父的哥们儿了。此辈还振振 有词地说,学拳和原来的辈分无关,跟某辈人学拳,世次就应排在某辈人名下。 也就是说当上了驸马,应长一辈。然而。此类“理由”能成立吗?且看前辈名家是如何做的。武派太极拳名 家郝月如自幼跟师祖李亦畲读书,拳艺也得过师祖教导;他的哲嗣郝少如小时 学拳也受过祖父郝为真的亲授。杨派太极拳名家田兆麟是杨少侯、杨澄甫的弟 子,但其拳技多得之于师祖杨健侯;其徒叶大密也曾受教于杨少侯、杨澄甫,而郝月如、郝少如、田兆麟、叶大密却没有因受过上一代人的栽培,就把自己 的世系往上推一档。还有李亦畲的次子李逊之,父亲逝世时才八九岁,其拳艺 多得之于师兄郝为真,但郝为真并未因此把自己的世次往上推一档,李逊之也 未向下降一档,尽管二人年龄相差悬殊,还是弟兄行辈。这类先辈奖掖后进的 美德早已成为武术界的优良传统,那些当上驸马就想长一辈者,对此岂能不知? 然而,他们还是长了一辈,无非是“名利”二字做祟,导致利令智昏,做出有 悖常理之事。要知辈分和一个人的品德艺业并无必然联系,岂不问“有志不在 年高,无谋空活百岁”的老话?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百余年,只有清清 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学(教)艺,才能受到人们的赞许和爱戴。幻想躺在前辈 “功劳簿”上吃皇粮的人肯定是没有出息的。类似“当上驸马长一辈”,有悖常 理的做法,还是不做为妙!

(原载:《武魂》,1997年第2期)

辈分混乱带来白勺矛盾

一次偶然机会,和一二位拳友闲聊起时下武术界因为辈分混乱带来的许多 矛盾,他们说了不少情况,当事人的姓氏,我都没有记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予以披露,也许能多少引起人们关注,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些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数种:一种情况是,原先跟某师学艺,艺业有成后,又拜同门中辈分高的拳师为 师,借以抬高身价。水涨船高,辈分抬高了,麻烦也来了。如苏北某地某人, 原本是本地拳师的徒弟,后来到上海又拜到某老拳师门下为徒。这么一来,比 原先教过他的拳师辈分还高,在该地引起轩然大波,遭到不少同门的谴责。东 北某市一妇女,先拜某甲为师,数年后,又拜某甲的老师某乙为师,和某甲成 T “师兄妹”,某甲十分恼火,指责某乙“挖墙脚”。师生反目,自不待言。

浏览1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