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情况,不仅是中青年中有,在少数年岁大的拳师中也有。他们为了辈分,绝口不提辈分低的蒙师、业师,只讲自己是某位辈分高的拳师的“继承 人”,好像他一学拳就是跟这位“恩师”受业的。有这么一桩事:一次某拳师过 生日,来宾中有一位他早年的师兄弟。在酒席宴上,拳师大谈他跟师父(辈分 高的那位)学艺情况、“恩师”如何悉心传授,而对原来的业师只字不提。那 位同门听罢拂衣而去。叩问中途离席原因?答曰;“我来拜寿,是念在同门之 谊。而今你已改换门庭,高我一辈,咱们已无瓜葛,不离去还继续听,师叔, 的教诲不成!”同门弟兄,为了辈分割袍绝交了。再有一种情况,有些曾经跟祖父辈学过拳的人,现在有的为了抬高辈分, 竟摇身一变成了祖父辈拳师的“弟子”。此辈还巧言令色地说:论拳辈,不论亲 族辈。不知当年祖父辈拳师教他时,他是叫爷爷,还是叫师父!其实过去祖父 辈的拳师教孙儿辈的事并非鲜见,却无乱伦的称呼,时下有些人为了名利,妄 自抬高辈分,与自己的父辈成了 “哥们”也在所不顾了。还有更等而下之的情况,为了抬高辈分,此辈不惜造拳史,编造事实, 请人吹嘘,制造舆论。把戏被人揭穿之后,不但不思改过,反而变本加厉,大 有为了名利,纵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之气概。上述诸多怪状,给武术界带来副作用不小,影响了团结,阻碍了发展,早 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愤懑和忧思,有的秉笔直书,揭露虚伪;有的投诉有关部门, 渴望予以澄清,然而直到如今,这股歪风仍在猖獗。“辈分”为什么有如此魔力,使无数牟名求利之流为之竞折腰?细究起来,自然与我国的传统道德有关。重礼仪、讲礼貌、尊老爱幼、长 幼有序等等礼教,对人们深有影响。比如民间宴席,年高辈尊者坐首席,外出 入内要请长者先行。武术界更强调尊师重教,辈分高的人受到后生晚辈的尊敬 是自然之事。这种美德都为某些见利忘义之徒所觊觎。于是借机抬高辈分之事 就发生了。武术界对辈分这个问题历来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不许弄虚作假。民初有两 位青年来北京读书,跟太极拳名家王茂斋先生学拳,细问之下,得知二人是叔侄,不是弟兄。于是王先生决定收其叔为徒,其侄跟着学习,是再传弟子(即 徒孙)。叔侄二人虽然同时跟王先生学拳,却不是师兄弟,因为他们原本是叔 侄,哪能为了学拳就乱了辈分!中华民族非常重视伦理道德,虽然各个时代要求不同,内涵有别,但是伦理 道德从未废弃,用以协调各个阶层人士关系的作用仍然存在。人们只有用符合时 代要求的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才能有所建 树。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得某些领域道德沦丧,腐败成风,加上有关 人士的无知,本文开始列举的有关辈分的混乱情况,就是这种土壤中的产物。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加强道德教育,肃清腐败作风;有关人士提高 业务知识;铲除滋生人为的辈分混乱的土壤是根本之举。但是,这不是朝夕可 以办到的。当前较好的办法是重视实际本领,莫听几代传人之说。有的报刊的 编辑在审稿时,是就文论文,重视文章质量,至于所署“某代正宗传人”,或 “某代唯一正宗传人”等等虚假头衔,一概不予理睬,而是随手删去,不使误导 读者。这种办法我看很好。
梅花拳尚
我们家乡邢台南和、平乡一带练习梅花拳的人士很多,他们有一条规矩: 梅花拳世家子弟要学拳得另拜师傅(父),如果只是跟自己家长学,所谓“家 传”,他的姓名不允许载入“文场”老师掌管的《世系谱》内,也就是不予承认。这种尊重师承,不尚家传的做法,优点不少。其一,我国自古就有“易子而教”的优良传统。父母疼爱子女,人之常情, 很难施之以严格的教学,不如放手交给老师去教,反而容易成材。京剧泰斗谭 鑫培是一代大家,多少人做梦都想跟他学艺。可是老谭见孙儿富英是一可造之 材,却不亲自教授,而是送到富连成科班去学习,同样与科班立下文书,严格 遵守科班的管理教学,并不因为自己在京剧界的声望,要科班给其孙儿以额外 的照顾。到谭富英出科时,祖父谭鑫培已过世,父亲谭小培又命富英拜在师伯 余叔岩门下深造。择师学艺的结果,谭富英遂成一代名伶,成为京剧“四大须 生”之一。类似的事例,不仅在梨园行很多,别的行业也不少,他们不以家族 私相授受为荣,而以另拜名师深造为重。易子而教的另一优点是可以兼收并蓄,丰富所学内容。近亲繁殖,所习内 容会越来越少,以至于湮没。孔盂学说的博大精深,是历代鸿儒学者研究弘扬 所至。如果光是孔孟子孙设帐讲学,恐怕早就“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了,哪 会形成历史悠久、波及海外的重大学派!其三,因受“家天下”的影响,武术界也有不少陋习,如“传媳不传女”, 教徒弟“留一手”等等,知识垄断滋生出许多不良后果,甚至不法之徒巧立名 目,骗人钱财。著名小说家宫白羽在《偷拳》一书中就写过不少江湖骗子。如 “一条杆子,纵横南北,所向无敌”的“杆子徐”,就是靠卖所谓“祖传神效七 厘散”、“虎骨膏”收徒骗财的江湖混混。时下这类江湖恶少并不罕见,其欺世 盗名之手段,花样翻新,“杆子徐”复出也会自愧不如。优秀武术拳种,不论哪家,都是民族瑰宝、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要依靠 众多人士的辛勤耕耘,才能发扬光大,永葆青春。如视之为一姓一族之私有财 产,予以垄断,唯我独尊,甚至用以牟取名利,其结果只能断送这家武术。据此看来,梅花拳重师承,不尚家传的规定者是有远见的,此规定有利于 扫除陋习,促进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应予推广。
称"派"比叫"式"更好
在中华武术中,太极拳是一大拳种,分有若干流派。但是自20世纪50年 代以来,出版的各派太极拳专著,不是顺理成章地称某派太极拳,而是叫某式 太极拳,这显然不妥。要知“派”是学派、流派的简称,而“式”则仅指拳式 和样式,二者的含义大不相同。“式”是无法来代替“派”的。著名太极拳史 论家徐哲东先生早在1953年致友人信中,对这一现象就曾提出异议:“近年所 出版的各家太极拳书都称某式,如吴式、杨式、孙式等。不佞以为始用某式时, 为恐犯宗派门户之嫌,故不敢称派耳!不知派有宗派之派,亦有学派之派。宗派之派,固不当犯;区分学派,有什么不对呢?京剧界不讳言梅派、马派、麒 派。百家争鸣方针并不反对建立学派。在武术界乃不敢言派,岂非知其一,不 知其二……乃陈、杨、武之异同,不专在于形式,杨氏以松缓变陈氏之沉柔, 丰富了太极拳技击的练法,此已不止形式的改变,而更有其新的内容,武氏不 但在练法上又开一径,其功绩又在理论的阐发,不但将王宗岳的旧谱之理论具 体化,并将锻炼之关键与程序开始明白指出。其后之若吴、若孙亦各有独之处 ……凡此皆非专从拳式上可以包括其异同,区分其特点,岂可独以’式’之一 词概之乎?”徐先生的见解,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流派的形成,说明太极拳已进入成熟 阶段,不仅涌现出若干风格迥异的拳势,还有相应的拳理、技法、器械乃至训 练手段等,宛如群星璀璨,竞焕异彩。如此宏伟之成就,自然不是“式”之一 词所能包容。再者,流派之形成,也是太极拳自身之需要,任何学术、艺术,乃至武术, 为了自身的繁荣昌盛,需要形成相对独立的流派。没有流派,该项学术(艺术、 武术)就会停止发展,就不能永葆其强大之生命力。拿太极拳来说,其学术成 果,技巧诀窍的传递,不能不依赖师长的教授、弟子的继承和社会的影响;后 人为了掌握师门心法,也必须刻苦练功,用心揣摩,有成就者还会在前人的基 础上达到新的境界。其新成就,无疑会使本派拳艺更加丰富,愈趋完美。太极 拳如果没有若干流派的竞相发展,就不会有今天这样霞蔚云蒸,气象万千的局 面。“式”之一词,焉能概括如此辉煌的成果?何谓流派?同出一源是其流;各有其独特技艺、相应的理论体系是其派, 流派一词说明了各家太极拳的异同关系。
浏览1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