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苦心人,天不负
如果谁要去走访习云太的同事和他的高足,再参观一下习 云太教授领导的武术教研室、研究室后,习云太的形象就与那 个把水壶烧漏的习云太判若两人了。
在习云太的那“一亩三分地”里,习云太表现的又是那么 能干,精细,认真,严谨……
教研室里。你会看到一条长桌,两排红椅,一路书橱,林 林总总,满目琳琅。六千多种书刊,古代的,现代的,理论 的,技术的,文艺的,还有资料、工具书,按年代,按序列, 分门别类,齐齐整整,一目了然。
右另一个屋子里,满墙奖旗,各类图表,记录着园丁们艰 辛与汗水,闪耀着他们的荣誉与欣慰。进门一排文件橱,陈列 着科研计划,获奖证书,还有工作规划和工作要点,年终总 结,教师岗位责任制以及教师分工图表……甚是规范,颇有章
法。当你问起习教授领导的两室有什么成绩时,陪同你参观的 教师们会告诉你:两个室教师共十八人,包括习老师本人,有 七人次被评为省、市、院先进集体和个人,两人在国际武术节 上被授予'贡献奖1989年9月教师节上,又被省教委授予 教学集体一等奖,武术专业教师中唯一的全国优秀班主任,石 嘉茵也是室里的成员。他们还会告诉你:习教授一贯重视武术 科研工作,自己带头撰写论文,在习教授的带领下,教研、研 究两室在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入选论文为全国之 冠,1989年武术学术报告会上又是榜首。
三因材培养,量才使用
习云太教授善于做人的工作。两个室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他都了如指掌。让他们各得其所。原则是“因材培养,量才使 用,发挥各自优势”。
徐浩,年轻,吸收新鲜事物快,精力又充沛,就安排他带 院武术队,让他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结果是不负众望。因这个 队建队以来,没有参加过全国武术比赛,按国家体委改革后的 竞赛体制规定,定为乙级队。在全国武术比赛团体赛上,荣获 团体第三名,五个单项冠军,九人取得参加全国武术比赛个人 赛的资格,男、女队双双晋升为甲级队,并通过了一个武英级 运动员。
周直模,对散手、拳击有兴趣、有研究,就分配他训练散 手队。上任不久就表现不凡,在1989年全国第一次正式散手 擂台赛上,在他们参加的好手云集、精英荟萃的四个级别中, 荣获一个冠军,两个亚军,一个第六名的好成绩。
张选惠,是武术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有一定理论、技术基 础,就安排她从事武术理论研究。她刻苦研读,撰写的论文, 在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从近四百篇论文中遴选出 来,被评为十三篇优秀论文之一。1989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 会上,她的论文又被评为大会发言报告。
曾庆宗,原四川大学数学教师,因他从小热爱武术,又肯 钻研,习教授就请求学院领导把他从川大调来,发挥他学自然 科学的优势,进行多方位的武术研究。在这次报告会上,他选 送了六篇论文,有三篇入选,只是按规定才录取了一篇。
为培养自己的武术裁判,近几年,习教授把有限的裁判机 会集中给了郭洪海、温佐惠两位裁判,经过多次实践的培养, 他们都已晋升为国家级裁判……
四扶掖后生,诲人不倦
习教授不仅善于用“兵”,而且也积极参加实践。理论与 实践并重。他还有一个闪光的思想:人总有老的那一天,这是 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但武术的千秋大业一定要后继有 人。于是他着眼于培养下一代。学院里只要有进修机会,他总 是及时向院领导去争取,每年都有三到四名青年教师去进修。
这样一来,矛盾也来了。因他们室教学任务重,“一个萝 卜一个坑”。进修的走了,谁来顶“坑”?习教授便带头顶 “坑气1988年夏初,周直模到北京参加散手班进修,他就带 着散手队员训练。他有理论又有实践。所授之课颇受队员欢 迎。他分析队员实际水平后,认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和技 术、战术基础,教学重点应是抓“三快”、“三感常”、“一个能
189 力” ——这是他们在将来比赛中成败的关键。为提高队员
“三 快”,即“反应快”、“判断快”、“动作本身快”和“三感觉”, 即“时间感”、“空间感”和“肌肉本体感”,以及“一个能 力”,即比赛中的应变能力等等。他既讲理论,又作示范,诲 人不倦,直至大家掌握基本精神为止。讲课时他也是年过半 百、头发半白的老人了,虽然他不服老,毕竟体力有限,一课 下来,难免舌干口燥,大汗淋淋。感动得年轻同志直伸大拇 指O
“教书育人”,是他的信条。在习教授领导的教研室及其展 览室里,写有一条相同的横幅,有八个斗大的字:“忠诚、奋 进、严谨、求实”。习教授是这样诠释这八个字的:“院党委和 院领导是这样要求我们的:要时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因我 们基础差,只有奋进才有希望;教学中治学态度要严谨;作风 要朴实,讲求实效。”
这也是习教授对他所领导的工作犬员的最基本要求。
倒是拿出些真东西叫大家瞧瞧嘛。”
习云太教授对那些将武术技击说得比原子弹还玄的主儿不 屑一顾:“都是光说不练,你真的关心武术散手,倒是拿出些 真东西叫大家瞧瞧嘛。”
在一次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训练工作会议上,习云太教授 对技击性很强的散手运动做出了肯定,他认为散手运动最能体 现出中华武术的风格特点,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尝试。
习教授回顾了解放前两次国考擂台比赛的情形。1928年 那一次,由于护具问题没有解决,从安全角度出发,规定以点
到为胜,不管用手掌,还是脚掌,只要触摸到对方的头发就算 得一点。于是比赛双方躲躲闪闪,跳过来蹦过去,什么攻防招 法一概不用,拼命要碰到对方的头发,而不让对方碰到自己的 头发,国术场变成了斗鸡场。1932年那次,又改为拳脚一律 解放,踢击各部位均可,并且没有时间限制,一次比赛竟达一 小时以上,结果是比赛双方毫无章法,死碰硬撞,野蛮、残 暴,国术场成了斗牛场……现在的散手运动就很好地将武术的 技击性与现代体育的特性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它不仅充分表现 出了武术技击所特有的技术特点,而且也符合现代体育的原 则,它不仅没有抹灭中国武术所固有的特色,而是很好地发扬 了这些特色,如古拳语讲的“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 架,就是十下”,在散手比赛的战术运用上就有很具体的体现。 散手运动还融入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战略、战术及 临场比赛中都闪现中国古代用兵思想。远踢、近打、贴身摔, 技术的完整性,风格的独特性,与世界上流行的搏击术都有很 大的区别。外国人看了我们的比赛觉得我们挺好打,但1988 年在深圳、1991年在北京举行的两次国际武术散手赛上,中 国拳手都以巨大的优势战胜了他们。我们在谈特色问题的时 候,要从宏观上进行把握,而不能在外形上大作文章,散手和 套路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散手比赛中,不能用任何一个多余 的动作,打着打着来个白鹤亮翅什么的,只能给自己造成被 动,至于过去武侠间比武的神奇传说只限于传说中。靠想象力 来发展散手运动,不切合实际。再说,我国古代的武术拳法中 就已有了拽摸拳、打直拳,腿法就已有了踹、蹬、扫、弹等, 指责散手运动是拳击加腿不仅毫无道理,也是缺乏常识的。我 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端正群众对武术的认识。当然,传统 技法中很多有用的招法还有待我们挖掘出来,运用到散手中 去。在散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 对民族自大主义,要善于不断地从世界各国的技击项目中,吸 收有用的东西。
六异军突起只因有名师
在我国搏击圈内,四川散手队可谓声名赫赫。这支在七运 会前才正式成立的队伍,在全国搏击界异军突起,他们自取得 七运会团体第三后,近年在全国各级散手邀请赛、锦标赛上取 得十余个冠军,因其成绩突出,国家体委指名要该队派出5名 队员,代表中国参加1995年9月1日在河南举行的国际武术 节。四川散手队在短时间内便崛起于武林,除了有成都体院搏 击队的高起点,更主要的是有一个名师执教、有一群能征善战 的队员。
四川散手队的主教练不是别人,正是我国武术名流、成都 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搏击界首屈一指的习云太。早在1956 年,习云太教授便担当过培训四川高级保卫人员的重任。习云 太武艺之高超、武德之高尚,在全国搏击界有口皆碑。即便是 在武术与“舞”术难以区分的年代,习云太都坚持武术的本质 应重技击、讲实战的观点。为使武术这一中国特有的体育项目 走向世界并为大众所认识,他先后穷其数十年习武和教学的心 得著下了《中华搏击术》、《武术散手精萃》、《中国散手》等深 妙的书籍,为武术与世界接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习云太不仅 是现在中国推手的推广者,也是散手的积极实践者,在四川散 手队建队之初,尽管习云太年近60,但出任主教练的他依然 北上南下,四处奔走,为川队选拔人才。为了四川散手队员的 成长,习云太倾其所有,每堂课,他都为队员制订详细的方
浏览1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