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藏象学说可以用具体的解剖学来理解,五脏即心、肝、脾、肺、 肾,而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它有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意思及 更抽象的解释,藏象其实不单只涉及五脏六腑,亦包含血气阴阳、五行神魄 等中医学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有以下记载:“帝曰: 藏象者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亢在血脉,为阳 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所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 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 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阴,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康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 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 类,通于土气。”
由以上可见,中国传统医术所说的五脏,不单是指身体里面的五脏, 而是有更深层更抽象的意义,就是说,它是指神、魂、魄、意、志等,五 类精神状态。《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 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再曰:“肝藏血, 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 舍志。”另外,《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 魄也。”从以上《黄帝内经》所阐明的理论,我们就明白五脏六腑是藏象解 释的一部分,而藏象学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说人的心情、精神活动与脏 腑有密切的关系。人的精神情绪对五脏六腑有直接的互相影响,例如愤怒伤 肝,悲哀伤肺,过喜伤心,恐惧伤肾,过度思考伤脾,等等,这些都是藏象 对内脏机能与外在现象关系的描述。
另外,传统中国医术亦对肉眼看不见的内脏,以及肉眼能看到的外表联 系上关系,譬如:“心在华为面,心在窍为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意思就是说心的机能是否正常,可以在面部的色泽显露出来。如果气血不 足,面色就会苍白无华。心在窍为舌,意思是心的外在连锁就是舌头,所以 又称舌为心之苗。一般的理解,舌的功能在于表达语言,在于尝百味。但 是,如果舌面无华,色泽不正常,这是代表心的机能起了异常,血气运作不 顺。例如,舌头如果呈现紫暗色,就是代表阴阳虚损,或者是血脉寒滞。再以肝作为另外一个例子,肝在气为目,肝主筋,肝主藏血,所以,人 如果肝脏有问题,眼睛就会呈现不正常的颜色及外形,如果肝气不足,两只 眼睛会干及枯黄,如果肝气过热,双目就会赤红。又例如脾脏,脾主运化, 主统血,主肌肉,脾在窍为口。指人饮食、口味及食物的运化都与脾有好大 关系,脾胃如果正常,胃口就会正常,食欲就会好。脾的窍门是口,如果脾 胃正常,口唇色泽就会红润,反之,脾胃、运化异常,唇就会淡白干枯。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传之官,沿节出焉。”即是说 肺是气的根本,是魂的居住之所。肺主要功能是呼吸,将人体内里浊气排出 体外,将外界环境的新鲜空气吸入体内,而调节身体的机能,促进正常的新 陈代谢。所以,如果肺部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嗽、鼻塞等现 象。肺的菜单现于皮肤、毛发;所以,肺脏健康,皮肤就会光泽而滋润。禅 医的诊病方法及内养功练习的理论都和藏象学表里关系概念有密切关系。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先人用以观察和解 释自然现象的哲学,阴阳概念渊源悠久,《老子篇》中曾概括地说:“万物 负阳而抱阴。”《易传》亦提出“一阳一阴之为道”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 能够将宇宙基本的规律简易表达出来,例如昼夜、热寒、外内、上下、动静 等,都说明宇宙有一定的规律,一阴一阳互相依存,互相对衡,互相生灭。 中国传统医术的一个主要核心就是阴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 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从《黄帝内经》这几句话来理解,这个治病的“本”就是阴阳,所以说 “阴阳”就是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的辨证、诊断及养生等都离不开阴阳, 而禅医的诊治、练功、饮食理论也离不开阴阳。例如,中医的八纲辨证(是 各种辨证的纲领)亦都是依据阴阳学说的概念。八纲辨证将人身体的疾病分 辨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 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疾病治疗原则亦都是使阴阳平衡。在 禅医的理论当中,调整阴阳,促进阴阳恢复平衡是主要的治病方法。另外, 中医传统医学将阴阳用以解释人体组织的结构,生理功能的运作,人体的外 部、上部、背部为阳,内部、下部、腹部为阴。五脏为阳,六腑为阴,各有 功能,互相补足,互相抗衡,互相扶持,造成协调平衡的一个系统。少林功 夫的锻炼也离不开阴阳,练功以阴阳虚实为要领,内外、上下、前后都相应 相随。《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以下的说法:“余闻上古有真人 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 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所以,《黄帝内经》认为,阴阳存在互相依 赖,互相制约,互相消长,互相转化,从而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协调。《黄帝 内经》中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都是天人合一及阴阳 平衡的思想,亦都是指引治疗养生的一个中医传统概念。在禅医理论当中, 人身体生理变化,病态现象都是血气不畅顺和阴阳不平衡所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另一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可以说是 起源于阴阳,五行以阴阳理论为核心,发展成为表达世界五种物质构成的元 素。五行的“五”字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的意思是运动 变化,意思就是说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不断变化、运作,相生相克,构成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上很重要的思想指导。首先,五行学说是用以形 容人体五脏相配合,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由 于五行有相生相克的特性,在治疗疾病方面,便起了指导的作用,例如,虚 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母”的意思是指生(助)的一方,“子”的意思 是指被生(受助)的一方。例如,五行当中相生的规律,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相克的规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将五行的相生相克以及五行与五脏的关系联系起来就可以造 成一个系统性治疗的指引,例如,以五行相生的理念指引治疗——木生火, 即是说可以用肝藏血来滋养心;火生土,心是火,可以心火温补脾胃;土生 金,即脾胃运化的食物可以抑补肺气;金生水,即肺气清肃,津液可以滋润 肾气;水生木,意思就是说肾所藏的精,可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另外,以五行相克的理念指引治疗——木克土,即肝的功能可以疏泄 脾胃的积滞;土克水,即胃的运化可以帮助防止肾水过剩;水克火,即肾阴 气充足可以防止心火过剩;火克金,即心火阳热可以抑制肺气剩;金克木, 即肺气清降可以制约肝阳上提;等等。《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角论》日: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 尽然,不可胜竭。”《黄帝内经》这几句话可以说是概论五行于中医学上的 核心思想,就是说人体五脏必须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而形成一个健全整体。由于任何一个五脏起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五脏六腑有 所影响,有所牵连,在治疗疾病方面,便不可以只偏看一方,而要兼顾整体 五行的变化、五行的运作,方可达致健康治疗效果。五行学说亦都是禅医学 说的中心思想,因为认为人体五脏六腑有互相影响克制的关系,所以治病治 全人,一个人如果有心脏问题,就不会只治心,而会兼顾其他的内脏机能。 一个人有肾问题,就不会只治疗肾,亦会考虑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总括而 言,治病当选求一个整体性,互相互动的方法来治疗。
浏览1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