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在中国佛教史及中国文化 史上,被公认为禅宗初祖,占有重要的地 位。但是,随着禅宗在唐宋时期的迅速发 展,达摩这位禅宗祖师的传记就越来越多, 达摩的生平故事渐渐被后人神化及附会,甚 至任意编造。有关菩提达摩的早期传记,有 北魏(公元547年)杨街之所撰的《洛阳伽 蓝记》、达摩弟子昙琳所著的《略辨大乘人 道四行》、唐代道宣撰的《续高僧传》,都 是比较可靠的历史数据。另外,宋代道原撰 的《景德传灯录》也常被引用为研究菩提达 摩的资料。但是,《景德传灯录》的字数及 内容远比早期传记的多,并没有引述出处, 不知道宋代的人怎能知道几百年前的事;而 且,从内文中不难看到后人刻意粉饰和圣化 菩提达摩的情怀。例如《景德传灯录》述说 达摩与梁武帝会面的故事,而此故事却没有 记载于《洛阳伽蓝记》《略辨大乘入道四 行》及《续高僧传》。所以胡适先生在《胡 适文存三集》卷四提出此故事应该是后人虚 构出来的。总结以上历史数据,北魏时期的《洛阳伽蓝记》及《略辨大乘入 道四行》对达摩事迹的记载都比较实在及平淡,依史记分析对菩提达摩作出 一个比较中肯的描述如下:

菩提达摩,据昙琳所著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的序言,是西域南天竺 国人,婆罗门国王第三儿子。依唐代释道宣撰《续高僧传》记载达摩“初达 宋境南越”,所以,达摩在南北朝刘宋(公元470年一478年)时期,从西域 来到中国南越地方(即今日的广州)。达摩早于刘宋时期已到了中国,而达 摩所传授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正是宋元嘉(公元443年)求那跋陀罗的译 本。昙琳序亦说:“远涉山海,游化汉魏。”即当时的南方与北魏。据北魏 杨街之所撰的《洛阳伽蓝记》卷一记述永宁寺、修梵寺的地方两次提到菩提 达摩,说他自言一百五十岁,见到宏伟壮观的永宁寺赞叹不已。正文如下: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 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 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 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 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

所以菩提达摩初到中国的时候在南方广州登陆,之后过江到北魏,并 在嵩洛一带传法。杨街之和菩提达摩是同一时代的人,他记述达摩是一名由 西域来到中土的沙门中人。他记述了达摩的几句话来形容当时洛阳佛寺的情 况,但是没有对达摩的背景及他的身份地位作出记述。但依杨街之两次引 用菩提达摩对洛阳佛寺的评价,相信达摩在当时的佛教界应有一些影响力, 否则,杨街之怎会引用他的说话?依昙琳所著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的 序言:“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亦可以推断当时的 达摩可能有些地位及信从,也同时面对着不少讥谤。因为达摩所传的大乘佛 法与当时中国北方所流行的各门禅学,特别是以少林寺僧稠推崇以四念处法 为依归的禅学不同,所以矛盾争斗十分激烈。达摩最得意的弟子有道育及慧 可,后将衣钵传给慧可。依昙琳所著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的序所记述: “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 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慧可跟从达摩五六年后,在达摩入灭后,曾在河浜 (即今黄河流域)弘法化缘。

早期的文献对达摩的记述十分朴实,但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渐 渐成为一位传说式的人物。传说达摩到达广州,广州剌史萧昂即上奏梁朝皇 帝萧衍,萧衍大喜并邀请达摩到梁朝首都金陵(南京)。梁武帝是笃信佛教 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 “朕即位以来,建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达摩即答: “并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 是实在的功德。”武帝没法理解达摩,于是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 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唐代宗密所撰 的《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和唐代《六祖坛经》。禅宗著名的《碧岩录》 把它作为颂古流传的禅门公案。

至于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传说达摩到中国,正是当 时的北魏时期,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 下毒,达摩知道有毒,但却吃下去,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 县)。但又传说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走到葱岭一带,遇到达摩祖师,达摩 手携只履翩翩独逝。宋云回来后谈起此事,众人都不相信达摩已死,于是打 开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达摩与少林寺宋代道原在《景德传灯录》第三卷记述达摩北渡后,“寓止于嵩山少 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但是在较早的 历史记载中,却没有达摩在嵩山少林寺的记述,昙琳序文中只说达摩“游化 汉魏”,而《续高僧传》中也只说“北渡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并 没有出现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之说。而当时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所 建的寺院,而继佛陀任住持的是僧稠。达摩所传的大乘佛法与僧稠推崇的小 乘佛法可说是水火不相容,所以胡适在《菩提达摩考》中推断所谓少林寺面 壁的故事是后人把少林寺佛陀的故事混作达摩的故事。有推论说因为后来禅 宗发展兴旺,为了扩大影响,把当时颇具名声的少林寺连合一起,为禅宗祖 庭。虽然,达摩有没有在少林寺逗留还是一个疑问,但历史上比较可信的是 达摩曾在嵩洛一带传法,而少室山的五乳峰距离少林寺有一两小时的路程。 即使僧稠当时不欢迎达摩,达摩在五乳峰修行也是有可能的。

不论达摩有没有在嵩岳少林寺,有一点比较明确的是达摩在世时他的教理不被少林寺接受。当时僧稠为少林寺住持,《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 传》记载:“……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魏孝明帝,夙承 令德,前后三召……”可见僧稠博学多才并受魏帝礼遇。后来,北齐的文宣 帝更为他建云门寺,僧稠一派的禅宗在当时的发展应是十分鼎盛,少林寺亦 备受重视。所以,他器重达摩的可能性不大。慧可跟从达摩五六年后得其衣 钵。在达摩入灭后,也没有留在少林寺,他去到河滨(即今黄河流域)弘 法。所以达摩的法门也没有在少林寺开花结果。

另外,也有传说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在洞中的石壁留 下面容的影子。达摩将高超武学写成两部经书,分别为《洗髓经》及《易筋 经》。《洗髓经》为内修炼的秘典,传授给慧可,未公于世。《易筋经》为 外修的书籍就留于少林。这些传说都没有在早期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或 《续高僧传》中记载。而且,现代考古数据显示,“易筋”早于魏晋时期已 出现于道家文献,而非佛家的词汇。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 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 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从而可知易筋是道家 练气求长生的一种方法。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易筋经》及《洗髓 经》为达摩所作的传说有待考证。达摩禅当时没有在少林寺发扬光大,实际上达摩禅在当时没有很大影 响力,达摩只是传授了几个弟子,一生过着居无定所的头陀生活。但后人却 造出种种传说把达摩与少林寺拉上紧密关系。有推论说因为后来禅宗发展兴 旺,把当时颇具名声的少林寺连合一起,为禅宗祖庭,又把少林功夫加上神 化色彩,是为了扩大影响。

浏览1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