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社会,自秦以来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明清以来商业尽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统治者依然重视农业, 农业所产生的财富仍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平原地区是主要农业 区。在清朝初年,东北还是“极边寒苦”之地,是流放犯人的地 方,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中国最主要的平原有成都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人类的很多行为既受自然环境也受人 类自身活动的影响,地理背景和人类活动的互动形成特定区域的环 境。淮北在中国的政治地理中有其特殊的地方。淮河流域是中国南 北分界线,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 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正是这种南北的过渡 地带,使其在让南北方融为一个社会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秩序系 统中有独特的地位。淮北平原处于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中 间位置。尽管淮北平原土地贫瘠,农业不发达,但淮北连接着中国 两大财富基地。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地形特殊,交通极其不便,关隘 众多。淮北平原则是一马平川,陆路交通极其便利,水路交通,东 西有淮河、黄河,南北有大运河。在水路运输具有优势的时代,淮 北在整个清政府的交通地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政治 交通地理下,淮北构成了国家权力竞争者的一个天生战场。淮北也 由此战乱频繁,春秋时期楚国、吴国和其他国家争霸,这里是主战 场。秦末农民起义由此发朝,楚汉相争这里是最后的决战场所。历 朝历代这里的战争不断,接踵而至的战争既造成大量的生命财产损 失,也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四)淮北在国家政治和经济上的边缘地位及其影响
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小,基本上不会出现洪 涝。中国西南部地区的河流多在崇山峻岭深切的峡谷中运行,即使 出现山体滑坡,也不容易出现改道的情形。在广袤的华北平原,泥 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频现,历史上由于漫口诀溢,甚至河道改徙,时常发生。黄河到了其下游,在平原地区运行,也常出现改道的情 形。以中国古代的技术水平,治理黄河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程。黄 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 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 “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 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 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 重则河道改徙。在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 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同时.历史上频频发生的 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 的三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 26次,决口 1000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 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流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从公元前 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 1590次,大的迁途26次。平均三年 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 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 1250万,死亡89 万。这一区域正处黄河泛滥和改道重灾区,洪水到处,生命财产损 失惨重,因此这一区域只能处于政治和经济的边缘地带了。
这一区域拥有包括淮北平原在内的千里沃野。春秋时期有宋、 鲁、徐等国家。宋国曾一度貌似强大,其他国家也没有成为当时强 大的政治军事中心。自秦朝实行郡县制,这一区域很少成为省一级 地方政治经济中心。以该区域沛县为例,秦朝沛县位于碰郡、泗水 郡的结合部。西汉,沛县位于楚国、东海郡、鲁国、山阳郡、梁国 的结合部。东汉时期,沛县位于彭城国、沛国、东海郡、鲁国、山 阳郡结合部。同时,在东汉当刺史监察区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层级 时,沛县位于豫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的结合部。隋 朝设郡数百,沛县位于彭城郡、鲁郡、济阴郡结合部。唐朝亦设州
数百,沛县位于兖州和徐州结合部。元朝,沛县属中书省直辖,位 于中书省和河南行省的结合部。明朝,沛县位于徐州和兖州府结合 部。清朝沛县位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结合部。
这一区域自古以来就有集体暴力传统。正如美国学者裴宜理所 说,早在西周,这一地区的居民因其反抗统治者的一次次征伐而被 称为“淮夷”。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是吴国和楚国的国土,他们一 次次北上争霸,素有好战的名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一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该地区,并且其领导人几乎都来自淮 北。随后的刘邦亦起兵于此。在西汉由于此地频频发生骚乱,司马 迁称此地人民自大傲慢,乐于犯上作乱。西晋和南宋时期,淮河流 域在反对和驱逐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元末农 民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朱元璋出生地也离此不远。明末此地是效忠明 朝的人反抗清军的主要阵地之一。整个清朝,这个区域继续成为无 数次乡村动乱的舞台。这样持续的集体暴力传统在中国其他区域尚 不多见。强悍的民风和持续的暴力相互影响,社会暴力指数高。暴 力指数是秩序性强弱的指标之一,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 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在这里借用,暴力指数表示在某 一地区除政府正常维持社会稳定以外的社会暴力的多少。暴力指数 和社会秩序性呈负相关,暴力指数高的地方社会动荡,社会秩序性 低,民众生存生活艰难;暴力指数低,社会秩序性高,地方相对平 静,民众生存生活更加宁静幸福。
二、淮北历史文化概述
(一)萌芽初兴:先秦
淮河流域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近 年来发现的渠沟遗址以及石山孜遗址考古发掘可知,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淮北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耕种劳作。而相 城的得名,相传也与夏朝第五位帝王相与商部落第三任首领相土有 关,是他们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把驻扎之地命名为“相邑”,并 把它作为临时都城。《诗经•商颂•长发》就留下了 “相土烈烈, 海外有截”的文字,而《史记殷本纪•索隐》也有“相土佐夏,功 著于商”的评论。至于相城的由来,在淮北民间一直流传着“颛顼 建城” “相土建城”说。西周实行分封制,一时间诸侯国多达100 多个,当时的相城隶属于宋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 雄争霸,作为十二诸侯国之一的宋国,由于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 为重要,相城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鲁桓公十五年(前697), 鲁、宋、卫、陈四国曾会盟于“袤”(今相山区渠沟镇),共商讨伐 郑国大计;又据《舆地志》《括地志》记载,前588年至前576年 期间,宋共公瑕(?一前576)为避水患,还将国都由河南睢阳 (今商丘南)迁至相城,他的夫人伯姬死后也葬于相城,此后大约 有90年的时间,这里一直是宋国的别都。到了周赧王二十九年 (前286),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国瓜分其地,相城又归楚国所 有,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楚又被秦国攻灭。
这一时期,淮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淮北先民的生活非常富 庶,这一地区已成为令人艳羡的中原膏腴之地。
淮北地区还是有名的文化礼仪之邦,且不必说“淮北相山之 阿,临古睢之阳;颛顼、阈伯、相土及商、宋先祖经营之区,天文 历象之发端,开农时耕作之先河,祀大火,以纪时通天”,也不必 说自古就有“滩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 “滩水之上多文章”之说, 单是“故宋国,微子所封”“其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就 足以说明作为殷商遗民的宋国,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文化基点 上,人才济济,彪炳史册,如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老子、庄子、 惠施等学术大家,相城也造就了堪称“四朝元老”的华元,孔子的 七十二贤之一的颛孙子张,辅佐秦穆公称霸的大秦名相蹇叔,以及 “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①
由上述可知,淮北不仅是我国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且 从夏商至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各大流派思想在此滋生并 相互激荡,已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浏览1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