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着武术成熟的唐宋盛况

隋唐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时期,武术也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缓慢发展转而逐渐崛起。先秦时期出现的角抵活动在晋代改名 为“相扑”,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相当兴盛,这种兴盛之风延续 到了隋唐时期。角抵活动在唐代宫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唐代 统治者招募了很多角抵好手以备用,“内园恒排角抵之徒以备卒招” (《角力记》)。朝廷还专门设有管理角抵相扑的机构,叫“左右军”, 亦称“二军”。另外,朝廷也会通过角抵活动选拔武术人才。

从隋代开始,中国有了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 续到清代,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科举制度主要是取“士”,选拔的 是文官。与此相对应,在唐代武后时期创立了 “武举制”,是专门为 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立的一项考试制度。

隋唐也是古代兵器发展的繁荣期。这个时期,兵器形制多种多 样,有刀、剑、枪、棍、矛等。从两晋南北朝时期,刀已成为军队 中最基本的武器装备。到了唐代,刀出现了四种形制:仪刀即仪 仗用刀;障刀即御敌之刀;横刀即佩刀;陌刀为长刀,即“古之斩 马剑”。

中国古代的剑形基本定型于唐代,而且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在军队中,剑逐渐被刀取代,朝着个体强身健体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剑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发展出了具有表演功能的 剑舞。

唐代的枪技较之前代也有很大进步,发展出了 “避枪”、“夺 枪”等技能。唐代出现了很多善使枪的人,如秦琼、尉迟恭等人。 五代时会使铁枪的人也很多。隋唐五代还有其他的兵器出现,如锤、 鞭等,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宋代延承了唐代的武术表演之风,“相扑”表演仍十分流行。在 宋代宫廷生活中,只要有重大的节日或宴会,就会有相扑表演。宋 代诗人杨万里在《角抵诗》中就形象地说出了当时的盛况“角抵罢 时还罢宴,卷班出殿带花回”。

宋代的剑舞表演亦有所发展,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这项活动,以 宋太宗为最。李煮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记载,宋太宗选拔 勇士,“教以剑舞,皆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 惧”。从这段话中还可以看出,宋时的剑舞较唐代有所发展,比如剑 舞不仅要“掷剑于空中”,还要能“跃其身左右承之”才行。

武术发展到宋代,已经十分繁荣,尤其是“套子”的形成,更 促进了武术朝规模化发展,形成了许多武术团体。虽然统治者不断 进行镇压,但是这种武术团体还是层出不穷。《水浒传》中描写的 “梁山好汉”就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反映。

宋明时期武术已趋成熟,其中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生了以拳 术为主体、配以十八般武器的训练体系,十八般武艺和十八种兵器 实际是相近而不同的两个概念。最早出现十八般武艺之说是宋代南 戏《张协状元》戏文中,是泛指各种武艺俱精通的意思。后来在文 学作品中都有各不相同的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施耐庵的《水浒全 传•第二回》说:“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 并戈戟、牌棒与枪扒。”这里却把《水浒》中使用最多的兵器朴刀 忘记了。明万历年间谢肇涮《五杂俎》称:“十八般:一弓、二弩、 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 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又、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 白打。”“白打”指的是徒手格斗,显然这十八般中除“白打”外皆 有艺有器,可称“武艺”。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兵器已不止十八种之多。一般说法是九长九短,也有一种说法为“武艺十八般,兵器三 十六”。即使三十六之数,也只能说是中国武艺的概貌,如蛾眉刺、 鸳鸯钺、阴阳锐、子午概等尚不在内。

文人谈兵、武将著书,更为武术文化的成熟和丰富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北宋仁宗皇帝命大臣曾公亮、丁度等人用了五年时间编写出一 部大型兵书《武经总要》,共四十卷。这部书是由朝廷出面编写的第 一部兵书,气魄宏大、影响深远,又非私家著述可比拟。

南宋名将岳飞对武术的贡献主要也表现在他的兵学思想中。岳 飞有“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战术思想, 直接被形意拳家引为造拳之据:“夫一本者,心意之灵也。”故而岳 飞素被形意拳家奉为祖师。


  1. 天下英才入我毂中


——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

武举制度正式建立是在武则天时。据史书记载:长安二年(公 元702年),武则天颁旨,要求每年都像选进士一样,在全国招选善 习武者,并由兵部统管。考中者称“武贡人”,并委以重任。武举之 制,从此确立下来。

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1)坐射

射箭在当时称为“长垛”。应试方法为:在105步开外,立有箭 垛,垛上设有标明“五规(环)”的环首。应试者以坐姿用石弓和 六钱之箭每人引射三十发,不出第三规者中选,射入中心者为上, 入第二规(环)者为次上,三规(环)以外为次,淘汰。

 

“骑射”又名“马射”。应试方法为:立土垛上面覆盖鹿首,应 试者于马上持七斗力的弓,驰马弓射,全部射中为上,或中或不全 中为次上,全都不中为次。

  • 马枪


“马枪”是测试习武者马上用枪技能的方法。应试方法为:在 比赛场地四周分列四个木人,应试者骑马持枪在快速奔跑中以枪 击倒木人而应试者不能堕落。“马枪”课试法规定,“所用枪长一 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刺中三个木人以上者高中,其余 被淘汰。

  • 举重


举重在唐时称为“翘关”。应试方法为:应试者手举“翘关” (即门关)十次。“'翘关'是一种举重力课试方法,长一丈七尺, 径三寸半。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

  • 负重


“负重”是测试负重力和耐力。应试方法为:背负米五斛,行走 约二十步,为中第。

  • 材貌


“材貌”是身体素质外形挑选。应试者须在以身高六尺以上, “躯干雄伟”。不到六尺者被淘汰。

按应试方法还有“筒射”、“步射”、“案答”等。考试最后还有 就习武、制敌、统兵、守备等题目的课试提问,应试者须“应对详 明”方可被录用。

隋唐时期创武举制度,在中国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武举内容 的确立,实际上是对武术精炼化、规范化研究发展的结果。另外, 武举的创立,实际上又是对武术本身的推广。中举者能从此走向仕 途的巨大吸引力在当时无疑能激发更多人的习武热情。武举制的影 响和意义不可低估,这种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武勇之才的方法,为 此后历朝历代所沿袭。

 

  1. 武举复兴,推动武学


——宋代武举制度形成完整体系

唐末五代的时局混乱,武则天时正式确立的“武举制”已不复 存在,直到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正式恢复。宋元时期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四邻屡屡进犯中原,战争频发,因此 执政者非常重视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军事训练。这无形中加速了武 术的发展成熟。虽然民族矛盾尖锐,冲突四起,但也促进了各民族 武术的交融。

宋朝是一个内忧外患并存的国家,内有叛乱起义,外有辽、金、 西夏虎视眈眈,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权,统治者一直重视武备力量的 发展。

后来由于宋朝与西夏议和,武举制被废止,宋英宗治平元年 (公元1064年)才又重新设置。宋代的武举制考试科目分为武艺和 程文两类,武艺考验应试者的武术技能、兵器技能等,程文是宋代 武举制的创新之处,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兵书、策略的熟悉和理解能 力。整个考试过程分为比试、解试、省试、殿试四个等级,与科举 制的考试等级相同。

  • 比试


比试是参加武举应试者的资格试,有时又称为“引试”。比试在 首都京师举行,由中央官员主持。也有部分边远地区则在当地举行, 由地方官员主持。考试科目为武艺与程文两项。应试人数限制在二 百人左右。但边远地区,因兵事需要没有一定限制。

  • 解试


武举解试由朝廷兵部主持。比试中的优胜者集中参加解试。每 场参加名额在七八十人左右。比试科目仍分作弓马武艺和程文试。 其中程文试以兵法《七书》为考试大纲,测试应考武举的谋略策问。 最后根据应举人武艺或谋略的特点,发解做出“绝伦”与“平等” 的最后应试结果。

  • 省试


省试也是由朝廷兵部主持。考课内容同样分为弓马武艺和程文 策问。其中比试武艺增加了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刀枪器械 等课目,其中又以步、马射为主。在不同项目中都有力量和技艺的 要求,要求中选者最少掌握其中三项武艺并考试合格。

浏览1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