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高难化
奥运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现代奥林匹克最鲜明的竞 技特点。武术如果仍然停留在一招一式、直线往返的范式,竞技 武术套路仍然保持简单的纵旋横转的格调,中国武术就难以冲刺 “更,快、更高、更强”。中国主流文化也有一句名言:“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的 精神。外国人能做到“更快、更高、更强”,中国人也一定能做 到“更快、更高、更强”。竞技武术套路是适合青少年运动的项 目,它在不断创新中发展,高质量、难度化是其技术发展方向。 奥运会是攀登运动技术顶峰,因此竞技武术套路技术要具备高水 平的难度:既要有规定的可自选的技术难度等级,又要提倡创新 动作难度;既要有徒手技术难度,又要有器械技术难度;既要具 有完成好单个动作难度的技术,又要具有完成好动作与动作连接 难度的技术;从整套而言,既要有一般技术的高质量,又要有难 度技术的高质量。这就是奥运武术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
- 技术艺术化
技击是武术套路运动的本质,但不是惟一的本质。套路运动 的本质是多层次的。人们往往看到它裸露在浅表层面的攻防技击 本质,而没有深入观察其不同层面的健身本质、竞技本质和艺术 本质。由于套路对人体的伤害很小,对增强体质作用很大,上个 世纪遂使它发展为一项体育运动。几十年的普及使它尽显健身本 质,几十年的提高又将它的竞技本质剥显出来。但是它的艺术本 质却如禁区,似乎不该发掘。奥运不仅具有纯竞技性的项目,也 具有竞技性和竞艺性结合的项目。套路本身具有艺术性,竞技套 路这个名称已经规定了它的竞技和竞艺结合的特性,所以奥运的 竞技套路不能只有高难化,还需要艺术化。奥运的竞技套路比赛 不仅是在技术上比出几块奖牌,而且要在奥运史上留下这个时代 创造的竞技套路的“武艺美”,就像公孙大娘留下唐代剑器的辉 煌一样,留下当代体育文化创造的痕迹,留下中华民族的风采。 奥运会给了诸如艺术体操等项目以发展体育艺术的空间,如果竞 技武术能够进入奥运会,它一定会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现当代中 国独特的民族体育艺术——“武艺”的风采。因此我们提出将技 术艺术化列入武术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
- 技术理论化
竞技武术套路进奥运不能没有理论支撑。由于缺乏系统的理 论支撑,尤其是发展战略理论的支撑,我国的竞技武术和国际竞 技武术的竞赛内容、规则、评分方法等是很不一致的,显然是缺 乏长远规划所致,乃至目前设计的奥运武术规则与国际竞技武术 规则相距太远,且国内才初步实践。作为竞技武术的第一代和第 二代技术⑶已被国际认可,这一阶段的实践证明“以技术为主” 是可行的,但是作为推向奥运会的第三代技术(间有高难动作或 创新动作),目前尚未在国外教学,而且推向国际尚待时日,因 此短期内国际推广接轨前景堪忧。奥运武术规则不仅需要国内的 试验,更需要国际大赛的实践检验,而如今至2008年奥运之间 只有两届武术世锦赛,这无疑是向中国武术界提出严峻的挑战。
加强武术理论探索刻不容缓。武术理论是实践的眼睛,是了 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窗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奥运之旅不能没有 解决本质问题的理论作指导。有了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才能 进行武术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我们提出兴起武术的奥林匹克文 化教育的任务之一就在于解决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理论化问题。 套路进奥运本身意味着创造,并将在这一层次上不断地体现着创 造,于是可以用一句名言“谁想创造,必须学会理论表达我 们对奥运武术理论至关重要性的认识。
武术与奥林匹克的结合归根结底是中西文化的结合,是两者 相融,具体地说就是新的技术理论的再创造,它既有中国的文化 之精,又有奥林匹克文化之华,它是中西体育技术理论化的产 物。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应尽快加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技术 理论化建设,使其成为武术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小结
本论有三个重要的理论阐释:一是古今武术之“文”化过 程有其发展规律和趋势,现正处于跃迁阶段,即由国际化的武 术竞技上升为奥运会的武术竞技。二是这种升华具有中西体育 文化融合的特殊内容,它包括:技术伦理化、技术规则化、技 术高难化、技术艺术化和技术理论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 构建武术奥运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三是竞技武术套路运 动的理论突破首先应该通过教育使武术的奥林匹克文化外化为 社会的质,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并内化为人们积极参与的奥 运武术意识和情怀。
参考文献
- 王友唐.体育:对文化和教育的呼唤.人民日报,2003
年2月10 H
- 吴新民等.奥运会知识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 吴新民等.奥运会知识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 郭志禹.竞技武术国际化综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 4)
- 李杰主编.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 莱辛.《世界文学》,1961年10月号
太极拳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
——关于太极拳申奥与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
继北京申奥成功,酝酿多时的武术申奥提上了议事日程。国 际武术联合会在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申奥项目中,慎重地写入了 “太极拳”。这一决策,得到了太极拳坛的普遍拥戴。在日本武术 太极联盟组织的2002年全国武术太极拳比赛中,数千名观众和 运动员齐声高呼“奥运、太极!太极、奥运!”反映出了他们渴 望太极拳进入奥运会的心声。从感情上说,不同肤色的武术爱好 者都希望多一些武术项目进入奥运会,不同国籍的太极拳传习人 都期盼太极拳登上奥运殿堂。在这振奋的激情之外,我们也听到 了一些疑问。有人问,要求动作“缓慢、柔和”的太极拳,能进 入比较“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会吗?有人说,太极拳是东 方文化孕育出的果实,奥运会是西方文化培育出的盛典,如此文 化差异的运动能汇集一堂吗?激情需要理智,疑问应该搞清。本 文拟从太极拳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入笔,围绕太极拳申奥进行一 些哲学思考。试图理清太极拳申奥的思路,为太极拳国际化的持 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全文分为异中求同看太极拳入奥的可能 性、同中求异看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结语三部分。
一、异中求同看太极拳入奥的可能性
比较太极拳和现有奥运会项目的运动形态,可以发现多种相
作者:翟金录,河北邯郸市旅游局,
056004 异之点。'但是,我们如果从太极拳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这一层面 进行思考,就会发现二者间有着诸多相通甚至相同的理念。
(一) 从相异中发现相通
在对东、西方体育运动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中,《理根太 极拳传八方太极运动观》3比较出了太极拳运动与作为 奥运赛项主流的西方体育项目间的6个相异点。该文认为,在运 动原则方'面,前者采用“动中求静”的逆向运动,形成低于生活 节奏的和缓运动;后者采用动中求动的顺向运动,形成高于生活 节奏的激烈运动。在运动路线方面,前者采用如螺旋式的缠绕进 退和转动,形成了螺旋形和圆弧形的运动轨迹。后者采用沿两点 间连线进行直线往返和摆动,形成了直线形和十字形的运动轨 迹。在呼吸节奏方面,前者因动作和缓而呼吸细匀深长;后者因 动作激烈而呼吸急促表浅。在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原则方面,前 者以“小量积累”为原则;后者以“超量恢复”为原则。在处理 运动中各种各样的矛盾方面,前者是寻求对应或对立双方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动态平衡状态,即“中和”状态。注 重“中和”,强调在多种因素中突出综合对应双方而成的中和技 能;后者寻求在对应或对立双方中突出其一。注重“优胜”,强 调在多种因素中突出单一的技能,突出矛盾的一方。在锻炼目的 方面,前者追求归于中和、归于和谐、归于自然的境界;后者追 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理想。
浏览1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