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之内容
































概念内 容
奥林匹克主义① 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教育

② 教育的手段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文化活动来教育人 们之身心

③ 教育的方式是以体育运动竞赛之活动形式,利用榜样的方式,来 鼓励进取,鼓励参与,以建立在努力中求欢乐及一般伦理基本原 则之推崇的奥林匹克生活方式

④ 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体质、意志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主义宗旨

奥林匹克
① 体育运动处处为人之身心和谐发展服务

② 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奥克 林宗 匹旨① 推己及人,将奥林匹克主义之目标,由个人逐渐扩大为全世界

② 通过没有任何歧视而且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扩大全 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与不同国家间人民的相互了解,并进而 教育全世界青年

③ 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
克精神 奥林匹① 友谊(和平

② 团结

③ 公平竞争
克理想 奥林匹①一切体育为大众,体育是人们的权利

巍体育成为社会活动的一个主要部分,使人人都能接受体育的教育

③使人类社会达到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克格^言 奥林匹① 更快、更高、更强(激发奋斗)

② 重在参与,不在取胜(不在与别人比,而在与自己比)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其理想的理论设计 模式。其中奥林匹克运动所要达成的初级目标为:“①增强身体 素质;②培养意志品质;③尊重公德情操。”终极目标则为:“促 进世界和平,建立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而其实践方法,则透过 身体练习之施行来达成。然而单调的身体练习,事实上很难带动 人们持续性练习的动机,当然也不易带动社会群众的互动交流, 因此,乃结合公平趣味的竞赛活动制度,透过良好榜样之树立及 “更快、更高、更强”和“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两句格言的号召, 来建立“在努力中求欢乐”的奥林匹克生活方式,进而达到奥林 匹克运动的初级目标,此后再推己及人,带动全世界青年本着奥 林匹克精神共同参与,最终达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终极目标。

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这套理论模式,其 实践方法,根本就无法实现其理想,有些地方,甚至还有些背道 而驰。兹分述其问题及改进方案如下:

在达成初级目标方面:

在身体练习手段方面,目前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展的运动项 目,娱乐者多,真正有利于身体健康者少。由于欠缺有利于养生 之运动项目,故根本谈不上奥林匹克运动初级目标之达成,初级 目标因无法达成,自然终极目标更是遥遥无期了。因此,应优选 各类身心锻炼方法,做为奥林匹克运动积极推广的项目来取代现 有的奥运项目,或改进现有的奥运项目的既定训练模式,使之能 合乎健康原则。

从积极进取的角度来看,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奋斗 精神,这是值得鼓励的;但从人类的实质利益,“更快、更高、 更强”之追求未免空泛;而从健康的角度,“更快、更高、更 强”之追求,未得实利,先得其害。故宜以效法“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来取代这一精神。

在达成终级目标方面:

树立良好榜样,有利于鼓励进取,但同时也增加了争端,难 以赢得真正的友谊,故终极目标不易达成?此外,树立的榜样一 般为夺金英雄,因此,大家必然志在夺金,而顾拜旦体育思想的 精髓一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自然就不可能实现了。老子有 云:“不尚贤,使民不争⑴。”故宜引导人们不要过分追求榜样, 而要朝着自我实现之目标迈进。如此才能实现顾拜旦强调的, “重要的是过程”。

在参与对象方面,只着重在青年,忽视了终生教育的观念, 不利于其他年龄层民众之带动,难以促进整个社会之身心和谐发 展。

  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之改进


奥林匹克运动源自西方,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西方 文化的普遍思维方式,表面上虽然逻辑清晰而缜密,但实际上 由于看待事物总是“从微观而宏观”,因此,往往欠缺宽大的视 野,未能整体性的看待事物。研究以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若 要实现其理想,必须勇于吸纳东方文化之思想,从根本上改变 其理论上的矛盾。兹针对奥林匹克运动理论上的矛盾,重新建 立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新奥林匹克主义”,其内容见表2,思 想脉络见图2。

2新奥林匹克主义之内容



























概念内 容
 

① 人人运动,时时运动,科学运动

② 达到“德、智、体、群、美”兼备,及公平、合理而和平的 理想社会


宗 旨 思 想① 核心思想是身体教育即“体育”,主张以身体活动为教材来 促进人类身心之发展及健康之维持。并进而辅助其他的四 育——“德、智、群、美”之平衡发展

② 以竞技运动来取代过去那种战场上的征伐,进而促进世界和 平

③ 促进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及不同国家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加快 人类文化之融合,达到互取所需,强化友谊

④ 以全民体育为主体,竞技体育为辅助








全民体育精神(主体):

① 科学锻炼

② 一举数得的多功能锻炼

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④ 个人的中庸和谐及全人类的中庸和谐

竞技体育精神(辅助):

① 友谊(和平)、团结、公平竞争

② 更快、更高、更强

③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不在与别人比,而在与自己比)
实 施 方 法① 以体育运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文化活动来教育个人身心之和 谐发展,进而促使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② 教育的方式分为两种:在全民体育方面,主张以运动处方之科 学锻炼为主体,并结合竞赛、娱乐、旅游、休闲、自卫等多功 能活动方式来增强其趣味性及目标性,协助组织社会群众共同 参与锻炼,来促进人们之互助交流,并加强体育意识之宣导, 来提高人们运动之动机;在竞技体育方面,利用树立榜样之方 式,来鼓励进取,鼓励参与(但所要树立的榜样,系以“运动 精神”为主,“夺金”为辅),以建立在努力中求欢乐及一般 伦理基本原则之推崇的奥林匹克生活方式

四、武术发展的奥运战略探索

(一)武术的发展与体育价值分析

1.武术的本质与武术发展的历史转折

审视武术之本质,不论是古代的军事战技还是民间的搏斗技 艺,都是一种以格斗、搏杀为其终极目标的运动[10]o这种对抗 特性,虽然是另一形式的古朴竞技活动,但终究其本质是技击, 并非体育。

武术在历经了枪炮弹药的普遍应用及西方体育思想的入侵, 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及转型阵痛后,武术便巧妙地调整了其原有特 性,而朝着更加多元的功能目标发展着。虽然武术的本质是技 击,这种本质特色表面上虽谈不上具有体育教育的价值,但由于 在中国固有的王道文化乃至于近代体育思想的影响下,这类运动 已从原始的搏杀逐渐转化为“制人而不伤人”的高尚技艺。《说 文解字》中对“武”字“止弋为武”的阐述,历史悠久的摔角 (跤)运动,民间的演武较技活动,太极拳中的“发人而不伤 人”,鹤拳中的“平手”,乃至于各门派中所强调的“点到为止” ……等等,都是武术运动之技击特征的本质转变,而这一转变正 是现代体育精神的展现。

由于中华文化向来具有浑元一气之特色,因此,武术在发展 过程中,是与中国的军事、宗教、哲学、教育、体育、医学、养 生等思想、技术、文化相互渗透的。这种渗透使武术之体育价值 远远高于其他西方运动。正如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前领导人伍绍祖 先生所言:“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有关武术的发展演 变过程,详见图3。

2.武术的体育价值分析

探讨武术的体育价值,必先了解武术的训练模式为何?并从 其训练模式推敲其可能存在的价值。

从传统武术的训练内容与进程中可以发现,传统武术的训 练模式,除了学习直接有关的动作技能外,也包括了学习其他 非直接有关,但有助于增强搏杀能力的动作技能(即隐性招式 动作)。除此之外,必定还包括了其他非搏杀形态的辅助功法, 以求提高基本的身体及能力素质。值得强调的是,传统武术的 传统训练过程中,多数的拳种,还常常通过养生功法及内外医 药来提高训练效果,增强运动恢复机制及防治伤病。此外,为 了提高攻击及防守功力,达到搏杀能力增强之目的,部分拳种 也往往配以实战功法的训练"2〕。目前较为完整的武术,其技术 训练过程可详见图4

浏览1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