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体育大量传入我国,体育在 学校中的位置得到确立,一些学校相继在体操中增添武术课。 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 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的《拟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 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武术开始 列入学校体育课程。1918年全国中学校会议决议,以《中华新 武术》列为全国各中学校正式体操。《中华新武术》是马良等发 起并创编的,分为摔角、拳脚、棍术、剑术四科,以传统武术 动作为素材,借鉴兵式体操的操练方法分段节地配以口令,适 宜于团体操练。1923年教育部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在公 布的《中华体育课程标准》和《大学体育课纲要》中,规定了 国术为必修课,而且拳种和器械套路不断增多。武术进入学校, 教学趋于系统化,改变了传统武术师徒相承的传授方式,拓宽 了武术领域,提高了武术教育价值功能,促进了武术的普及。

随着近代体育项目的开展,武术逐渐走上运动竞技场。1907 年于南京举行的江南第一届联合运动会上,武术竞赛有击剑、剌 枪及柔术三项。1910年10月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武术列为 正式比赛项目。1924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为 表演项目,并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等技法进行评分的简单规则。 1933年和1935年分别在南京和上海举行的第五,六届全国运 动会,均设立了男子组和女子组国术锦标赛。在全国运动会的影响下,全国各大区、省市相继也举办体育运动竞赛,其中都 有武术表演和比赛。

这一时期还单独组织了武术运动会。1923年上海举行的 “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是武术史上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有 16个单位共400名选手参赛,有团体、单练、对手三种形式,100 多个项目,采用了近代体育竞赛的形式,改变了庙会献技打擂 式的传统竞赛形式。1929年在杭州举办过国术游艺大会,1930 年在上海举办过国术比赛。武术进入运动竞技场,是近代武术 的一大进展,尽管竞赛规则尚粗疏,未表现出其特点,但仍向 前迈进了一步。

1936年8月,第H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11人组 成的中国武术队前往表演。项目有太极拳、拳术、器械的单练 和对练,历时一小时,博得万余观众的热烈赞誉。武术队还应 邀到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进行表演,反应都十分热烈,不少项目 都要返场表演两三次,尤其是空手夺枪常常要重复五六次,每 次表演后,都有不少人要求签名留念。武术队的表演向世界体 坛展示了中国武术,揭开了近代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

第八节现代中国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 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蓬勃发展。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倡导发展武 术运动。国家体委成立后,为了推动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的发 展,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1954年各体育院系开始把武术列 入正式课程。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武术正式定为 表演项目,并在北京举办了 12个单位参加的武术表演大会,开始试行打分的方法。1957年新中国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 竞赛项目,继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

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 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自1960年开始,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纷纷成立了武术运动队。业余体校也增设了武术班,大、中、 小学也都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武术的研究整理工 作也有进展,从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国家体委有 关部门组织部分武术工作者研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 拳》、长拳和刀、枪、剑、棍等书籍,1961年还编写了体育系 《武术》通用教材。

在“文化大革命”中,武术事业遭到了严重摧残。1972年 以后,武术同其它一些体育项目开始恢复,全国性的武术比赛 和表演,在停顿了 6年之后又举办了  1972年11月在济南举行 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表演项目达1000多个,包括各种拳术和 器械的单练、对练、集体基本功的表演。套路自选项目在结构、 难度、腾空和跳跃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在比赛中突出了速度 和节奏,技术有了新的发展,1974年8月又在西安举行了全国 武术比赛大会。1975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 术比赛,大会设规定拳、规定枪、自选拳、自选器械、自选表 演项目等五项,按团体、全能、单项和集体表演进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体育经拨乱反正, 迅速恢复,武术也开始出现新的局面。1977年、1978年先后在 内蒙古、湖南湘潭举行了全国武术比赛,以套路为主的竞赛项 目技术水平有了莪大提高,武术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传统武术进入了一个蓬勃 发展的新阶段。

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组 成了武术调查组到13个省、市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考察。同年5月,围绕挖掘整理,在南宁举行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表 演了各种流派的武术达510项,其中有一些是埋没多年的拳种, 技击对抗项目的散手、短兵也在大会上做了初次表演。后来连 续三年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使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收到了 良好的效果。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国查 明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 录制了 394. 5小时的录像带,共征集到了文献资料达482本,古 兵器392件,有关珍贵实物29件。这对武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 重大影响。

我国武术竞赛在1979年以前基本上是以套路为主的单一 竞赛形式,后来竞赛体制开始发生变化。1979年3月国家体委 决定将散手列为试验项目O 1980年初步形成散手竞赛规则后, 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经过七届表演赛 试验,于工989年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并开 始正式举办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1990年又颁布了《武术散手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的举行,标志着一 个以武术套路及武术散手竞赛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 制度的产生,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搞套路单一竞赛制度,丰富了 武术的竞赛内容。

武术的发展加速了武术竞赛制度的完善,逐渐形成了以甲、 乙级队团体、个人锦标赛,少年“武士杯”的比赛,太极拳、剑 和推手赛等为主要形式的竞赛制度和以武术馆、校为对象,以 及民间传统武术内容的竞赛,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国武术竞赛 制度,基本上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兴趣爱好 的人们的需要。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运动员等级 试行标准》,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 童级五个等级,迄今已有464名优秀运动员获得武英级称号。

80年代以来,群众性的武术活动蓬勃开展,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社、校等相继成立,形成了一个宣传、传播推广武 术,组织群众开展武术活动的广阔而坚实的基地。据不完全统 计,全国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校就有万余个,入校习武的 青少年有几百万人,各种形式的辅导站、教拳点数以万计,全 国参加武术活动并以武术作为健身主要手段的人数约6000万 人。从1992年开始,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开展评选“武术之 乡”的活动,更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武术活动的开展。

学校武术教育也呈现了一派生机,大、中、小学把武术列 为体育课的内容,校园内掀起了武术热。1992年在武汉举行的 大学生运动会首次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使学校武术教育 从单一的课程教学,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发展。体育院 校自1989年开始,单独设立了武术专业,以教育学、人体科学、 武术为主干学科,把武术理论基础、中国武术史、内功养生学、 伤科与按摩、体育手段与方法等列为主干课程。招收了本科生, 授予学士学位。自1979年起,各体育院系恢复招收武术硕士研 究生,硕士学位的设置,使武术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学 科,这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伴随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术的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 显得重要和迫切。1987年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在 北京成立,湖南、宁夏、江苏等省也先后成立了省武术学会。这 期间,中国武术研究院多次举办了武术学术研讨会,从多学科 对武术进行了研究。武术刊物、武术理论著述不断增多。自1981 年以来,先后创刊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武》 《少林与太极》《武魂》《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对武术的学术 研究、交流,以及党的武术方针政策的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浏览3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