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由其徒董文科上台击败了艾斯波尔。从此,南京等地掀起了一股“太极热”。为真的另一高足李斌,字圣端,回族,家资富有,因囿于民族习惯,不肯 外出教拳,只传授穆斯林弟子。至今邢(台)邯(郸)一带回民精太极拳者大 多为其传人。当代,武式太极拳主要名师是“南郝北陈”。“南郝”是郝月如的哲嗣少如 (名梦修),因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习太极拳,21岁出任永年县太极拳社 助教,后随父月如到南京、上海、武进等地教拳,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专职 武师(著《武式太极拳》)。“北陈”是李圣端的弟子陈固安(回族)。他学识渊 博,又具开拓创新精神,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编了武式太极拳新架一百零八式 太极长拳、太极连环剑、太极棍,改进了太极拳的技击训练,制定了缠手、定 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振、散手对打、自由搏击等一整套锻炼方法。他的传世 著作有《太极棍》、《武式太极拳(新架)》等。因他技艺过人,桃李满门,成为北方武式太极拳的1代宗师。

三、 季式太极拳

为武清李瑞东(1851—1917)首创。李瑞东名树勋,字文侯,号瑞东,河 北武清县人。自幼好拳棒,曾习戳脚、弹腿、八卦掌等拳术。光绪六年端王府差役王兰亭去王庆坨出差,路过李家,与瑞东有交,话及拳术,瑞东要求比武试手。原来王兰亭是杨禄禅晚年的得意弟子,李瑞东自然不是他的对手。从此, 李瑞东随从王兰亭学习太极拳,成了杨禄禅的私淑弟子。他学而后化,博采众长,自创新式。他创编的太极拳式有“天盘拳”、“地盘拳”和“人盘拳”。其 中流传较广的是“人盘拳”,亦称“太极五行捶”,是李式太极的基本套路。初 名“太极五路子”,后经改进、完善,把五路简为四路,才定名为太极五行捶。 在锻炼方法上,李氏提出了 “练理”、“练势”、“练气”、“练机”等要旨。他 说:“夫人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不练势而势 不稳,不练气而气不接,不练机而机不灵,不练理而理不纯。”又说:“不知理而 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 圆”,论述了理、势、气、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系。李瑞东艺成之后,曾充端王府武术教师,后在天津创办民间武术组织“中 华武士会”,首任会长之职。当时许多武术名流如李存义、张兆东、李树文等都 是这一民间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李氏晚年大力传播太极拳,门下弟子众多。 后人称他所创编的拳式为李式太极拳,至今仍盛行于天津和武清等地。

四、 吴式太极拳

为北京人吴鉴泉(1870—1942)所创。鉴泉的父亲全佑(1834—1902),满族。咸丰年间杨禄禅在旗营教太极拳, 时全佑正在旗营当差,遂跟禄禅学拳。禄禅次子班侯原在家乡随武禹襄学艺, 后亦到北京助父教拳,因他功力过人,禄禅就命全佑等人又拜年龄比他们小的 班侯为师。班侯所习拳式和其父禄禅不同,后来全佑将禄禅、班侯父子所传两 种不同拳式都授予其子鉴泉。民国改元,鉴泉按满族音译改姓吴。1912年许禹 生创办体育研究社,请吴鉴泉教授班侯所传的拳式。吴鉴泉在长期教学过程中 将父亲所授两种拳式融而为一,加以修润充实,从而自成一家,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1927年因时风所尚,鉴泉南下教拳,1933年在上海创设鉴泉太极拳 社,1939年于上海西藏路青年会十楼筑“鉴泉厅”,为吴式太极拳的爱好者提供练习场地。吴鉴泉的学生徐致一、吴图南于1927年后相续出版了《太极拳浅说》、 《太极拳》等书,首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研究太极拳法,他的另一传人诸民谊 (因是汉奸,抗日胜利后被枪决,故近人很少提他),创制了机械化的“太极 球”、“太极棍”,用来做锻炼推手的器械。抗战前吴图南还创编了 “玄玄功太 极刀”,(后称“吴式太极刀”),反映了太极拳家的爱国热忱;同时,也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

五、 孙式太极拳

为蒲阳孙禄堂(1861—1932)所创。孙禄堂名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初从郭云深学形意拳,后从 “眼镜程”程廷华学八卦掌,功夫深厚,钦誉京华。民国三年太极名家郝为真进 京访友,与禄堂邂逅于杨健侯家。为真为人敦厚,德高艺纯,素为禄堂景仰。 今适郝氏入京,遂延于己家,执弟子礼,为真授以武式太极拳法。禄堂融形意、 八卦、太极众家之长,革新太极拳式,自成一派。

六、 陈式太极

最早流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鸦片战争前后,陈家沟的极拳家有陈长兴 (1771—1859)和陈有恒、陈有本昆仲,但所练拳式不同,1929年陈长兴之曾孙 陈发科(1880—1957)应同仁堂乐家的邀请到北京教拳,陈式太极拳遂传于北 京等地。陈家沟另一拳系(称为“小圈架”),陈有恒、陈有本昆仲的主要传人是陈 仲牲(1800—1871),陈季舞(1800—1865)和仲胜之子陈茬、陈鑫(1849 — 1929) o陈宣去世较早。陈鑫最初习文,科名未达,晚年颇悔习文,遂发愤著 书,著有《太极拳图说》、《太极拳行蒙入路》及《三三拳谱》等,授予兄子 椿年。1933年开封开明书局出版了陈鑫遗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5年陈绩 甫编著《陈氏太极拳汇宗》(南京版),亦采入其拳论,惟所用为另一稿本,内 容较少。陈鑫遗作虽传于世,但所演拳式,濒于失传。

七、 和式太极拳

清末和兆元所创。和兆元是河南温县赵堡镇人,是陈清平的入室弟子,终 生悉心习武;子静芝、孙庆喜三代家传太极拳术。庆喜晚年授徒众多,以郑伯 英、郑悟清最著。1931年温县擂台赛,郑伯英夺魁,后又获河南擂台赛冠军。 抗战期间,郑悟清、郑伯英移居西安,以教太极拳为生,广为传艺,二郑名震 西北,富享盛名,有“和式太极二郑“之誉。I吴文於区术文存和式太极拳在教学上,对初学者多从单式训练入手,单式学好再连贯起来 练习。赵堡太极拳除和式一派外,还有侯春秀所传拳系,会者较少。以上七家,是太极拳进入第二阶段(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发展形成的主 要流派,拳式风格、攻守技巧虽不尽相同,但理论体系基本一致,师承渊源历 历可数,是太极拳由雏形到成熟发展的成果。应当说明的几个问题:(1) 一个流派的形成绝对不是偶然的,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必须是“学有 本源”,拳艺高超全面(理论、拳术、器械、技巧),又能适应时代需要推陈出 新,自成体系,有突出的成就,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太极拳的内容,推动了太极 拳运动的发展。而且,后继有人,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一个流派的形成 和发展,是经过长期考验,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凭个人主观愿望所能实现的。 历史上有些人把某一拳派的拳式稍加改动,就“自立门户”,自我标榜,结局往 往不妙。太极拳史上任何一个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发展太极拳的功臣,无一人 是投机取巧猎取他人成果之辈。(2) 流派不是门派,更不是宗派。在封建社会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拳种, 往往以“门派”这一形式出现,用它来巩固师承关系,加强技艺的继承和传授, 对武术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门派”观念又往往形成“门户之见”、 “门派之争”,保守性、排他性等弊端,阻碍了武术的健康发展。流派则是拳种 发展成熟、内容丰富的表现。为了发展和提高太极拳,应当贯彻百花齐放的方 针,尊重流派,扶植流派;不要把流派曲解为门派,搞门户之见,宗派之争, 凭个人喜好,随意取舍,做不利于太极拳发展的事情。(3) 流派不等于某一拳式的产生。顾名思义,流派是既有“流”,又有 “派”。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一定的传播区域,拥有众多的传人,在群众中享 有较高的声誉,是无法形成流派的。从太极拳的发展历史看,有些拳式产生虽 早,但形成流派却是后来的事情。4) 把太极拳分为五大流派(或五大拳势),是不准确的。太极拳史早期研 究者唐豪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他所接触到的太极拳家,按照拳式开展和紧 凑划分为“五式(陈、杨、武、吴、孙)十一个类型(陈沟老架、新架、赵堡 架、杨澄甫十三势,宋书铭太极功、杨健侯十三势、赵堡新架二套、武禹襄十 三势、杨班侯十三势、全佑十三势、孙禄堂十三势)”。新中国成立后唐先生在 有关文章中继续宣传此说,有些太极拳家也沿袭此说,有些武术研究工作者在 介绍太极拳流派时也采用此说,于是,太极拳五大流派(拳势)之说乃风行于 世,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这种划分法是不符合太极拳发展史的。如本文提到的 于清末民初就已形成的李式太极拳和源于赵堡镇由郑伯英、郑悟清所传和式太

浏览2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