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式于搂膝后,上步用拳击捣敌裆,故名指裆捶。
- 步七星
“七星”指肩、肘、膝、胯、头、手、足。此式上步两臂相挽,两拳斜对,一足虚点,突出肩、肘、膝、胯、头、手、 足等七“拳”乘势攻敌的气魄,故名上步七星。
- 退步跨虎
此式为向后撤步,两臂分张,身躯下踞,一足立地,一足虚点,状如乘骑。 跨虎喻雄壮威武之意。
- 转身摆莲
此式是转身后,蓄式摆右腿旁踢,故取此名。因是用双手拍击摆起之脚面, 又称双摆莲。前边的十字摆莲,是用一手拍击脚面,遂名单摆莲。
- 弯弓射虎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古代诗人的作品中 不乏类似慷慨激越,热情歌颂良将勇士铁骑突阵,弯弓射敌的诗句。太极拳家 师其意,创本式,弓步屈膝,握拳下击,犹如大将盘马弯弓俯射之状,故名弯 弓射虎。太极拳以“懒扎衣”起势,用“弯弓射虎”结束,不是偶然巧合,是太极 拳家借此标明太极拳的技击实质——以柔克刚、以巧胜人。从容临敌,神态安 然,强敌如虎,终必为我所制。(原载:《武林》,
2001年
8月)木扳拳拳式名称乾濮'支我幼年学拳时,听前辈王彭年先生讲过不少有关太极拳的轶事。王先生是 河北省邢台市人。邢台在明清两代属顺德府,在军事和政治方面,是冀南重镇; 商业方面是皮毛、药材、山货的集中地。因而,商肆林立,人烟稠密;五行八 作,三教九流,率多云集于此。太极拳一代宗师郝为真以及永年杨(禄撞)、武 (禹襄)、李(亦畲)三家后人和其传人有不少在邢台教过拳或从事其他职业, 每次作为居停主人的大都是王彭年先生。因此,他对太极拳名家轶事、武林佳 话知之甚多,像李敏弟同志所谈太极拳动作名称的问题,王老先生就和我讲过它的演变。原因是杨禄禅虽出自陈长兴门下,但他教拳授艺却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而是适应时代需要,在不违背拳理的前提下对拳式动作有继承、有扬弃、有创 新、有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杨式太极拳。为了让学者对拳式涵义便于领会, 易于记忆,利于掌握,在同乡武禹襄先生的协助下对拳式名称做了整理修订。 禹襄是簧门秀才,长于文史,精通拳理,经他协助禄禅修订的太极拳拳式名称 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雅俗共赏、风格一致太极拳拳式旧名有的典雅,如“玉女穿梭”、“十字摆莲”;有的俚俗,如 “蹬一根”、“前招”、“后招”;字数有的长达五六字,有的才二三字;风格很 不一致。经过杨、武二家修订,拳式名称基本上做到了字数规范,风格一致, 典雅隽永。二、 形象生动,韵味无穷为了便于学者记忆掌握,在符合拳式动作和技击方法的前提下,给拳式取 一个形象生动、富有韵味的名称,以增加感染力,提高学者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杨、武二家注意到了这点。如把“倒转肱”改名“倒撵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倒”字标明了拳式动作特点;一个“撵”字道出了拳式用法含义; 一个“猴”字,描绘出来敌神态机警,动作惊悍,这一新的名称既符合拳式动 作、技击用法,又富有艺术形象。稍予品味,眼前就展现出一幅太极拳家与强 敌沉着周旋、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将敌击出的搏击画面,真是韵味无穷!三、 名实相符,内涵清楚由于拳式有今昔不同的变化,有的拳式原名已不能反映革新后的拳式和用 法,所以也做了相应的更改,使拳势、用法和名称三者吻合。李敏弟同志提到 的“抱虎归山”就属于这一类。此式旧名“抱头推山”,实在不雅。鉴于拳式用 法的更易,故改名“抱虎推山”(是“推山”,不是“归山”),虽只一字之易, 却有点铁成金之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气势磅礴,以喻太极拳家有缚虎之威, 推山之力。为什么叫“抱虎推山”?是根据其动作和用法来取的象形名称。以武式太极 拳此式为例:设人从后用右手击我头背部,我自右向后转身,用右手才履采来人 右手,上左步“管”住来人右腿(如来人右腿在前时),用左掌拍击来人后背 (或扣拿来人后背穴位);同时,用我右掌轻按来人面部,如能得势,只要稍许 用力,就可将对方推倒。这里是以“虎”喻来敌之勇猛;“抱”是指我用左掌 轻击对方后背,并非搂抱;“推山”的“山”,也不是山岭之山,而是泛指人的 面部。旧时“星象家”把人的面部划分为“三山五岳”,鼻部称为“山根”,加 上两颊就是“三山”。杨、武二家借此喻人面部,用我右掌轻按来人之面,就是 “推山”,并非真正去推一座大山。这类象形名称还有不少,如“弯弓射虎”、 “披身伏虎”,等等。杨禄禅、武禹襄二人不是一代宗师,他们不仅适应时代需求成功地改进 了太极拳式,为太极拳以后的弘扬光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经二人修订的 拳式名称也起到了红花绿叶,相得益彰的衬托作用。经过杨、武二位大师修订的拳式名称有许多优点,伴随着太极拳的盛行,而为后来众多的太极拳学者所采用。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太极拳教学又大都是口传身授,杨、武以后的太 极拳家对某些拳式动作用法有所损益变更,是十分自然的;但是,数典而不忘祖,也是必要的。有感于此,才写了以上这些,就正于方家。
(原载:《武林》,
2001年第
9期)
木谀举才匡手白勺濮'进
推手初名打手,是太极拳家训练技击术的一套方法。李亦畲在《走架打手 行功要言》中说:“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明确地道出了双人练习推手和个人走架的关系以及二者结合练习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历代太极拳家没有不重视推手练习的。 于是太极拳推手随着太极拳的普及也和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由初级到高级, 由少量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发展到多种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其中孕育着无数太极拳家的心血和汗水。现择要做些介绍。太极拳推手的形式和方法,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是清末武澄清的《打手论》: “初学打手,先学搂(音吕)、按、肘”。此用搂,彼用肘;此用按,彼用搂;此 用肘,彼用按……二人一样,手不离手,互相粘连,来往循环,周而复始,谓 之“老三着”。从这些文字中可以得知在武澄清时代太极拳推手上肢仅是搂、 按、肘的“互相粘连,来往循环”,尚未形成以搠才履挤按组成的“四正推手”和 以采拗肘靠组成的“四隅推手”,而且太极拳术语中的“寸履”字尚未出现,是用 “搂”字来代替的。河南陈沟早期推手形式,唐豪在《太极拳的发展及其源流》(见《武术运 动论文选》,
195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中有所介绍,上肢“前四手”为挪 才履挤按、“后四手”是采捌肘靠,下肢是“顺步进一步、退一步。”
1963年
12 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也介绍了这种推手方法,可以参考。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推手也有很大的演进和发展,益臻丰富完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太极拳传入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 后,杨禄禅、武禹襄两家及其传人在推手形式和方法上都有不少创新。武禹襄 除在太极拳理论方面有突出贡献外,又将推手演进为由搠撮挤按(内寓采拥肘 靠)和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李亦畲《打手法》中有所描绘:“两人对立 作双搭手(即左手咬腕,右手扶肘,或右手咬腕,左手扶肘),搭手之足在前 (如左手搭手,左足在前;右手搭手,右足在前),一进一退,进者先进前足, 退者先退后足,至末步(即第三步),退者收前足成蓄步,进者跟后足成跟步 ……进用按挤,退用拥才履。”因这种推手“可以灵活运用,没有呆滞之弊,既可锻炼步法和身法,同时又可练习沾连粘随……"(见郝少如《武式太极拳》,第
77页,
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各地武派传人大都练习这种推手。郝为真除教授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外,对少数弟子还教有
32式散手 (又名“一时短打”),作为由推手向散手的过渡练习。由于教人不多,各地所习名称也不完全相同,几近失传。郝为真的再传弟子陈固安根据实战需要,创编单双定步和活步揉手、定步和活步缠手、大才履等练习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武 派太极拳推手教程内容(参阅《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
341-350)今年北京武 术院《中华武术大观》摄制组为我演练的武派太极拳械、推手录像,我将原来 分别练习的单、双定步,活步推手,揉手,缠手,大才履等组织成一组连贯练习 套路,由我的学生周秋生和我的孙女吴琼爷俩演练录像。把各种不同形式的推 手糅合到一起来演练,既可练习推手技巧,又可作为推手表演,也算是一种演进吧!
浏览2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