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得法者主要有僧稠、慧光、道房等一代大师;而达摩所传授的为大乘 派佛教,属于壁观派,并构成第二次中外文化的交流。壁观派即外止诸缘, 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以阻碍种种杂念的干扰。得法者主要有慧可、僧副、 道育等一代大师。其中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成为修炼少林武术的重要 精神支柱。少林古老的“十禁约”中第二条规定“禁异思”,强调出家人要 少思寡欲。通过坐功可以实现一个人从俗家到出家“脱胎换骨”的超越。 那么,“脱胎换骨”又是怎样的状态?笔墨是难以形容出来的。大概功夫达 到纯熟的时候,知、情、意的作用均不复起,一切妄念顿然消失,鼻端呼吸气息也几乎断绝。这时唯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见身心,外面看不见世 界,这就是悟道的光景。少林寺的禅堂是专门为僧人坐禅修行的核心场所,今天寺院还一直沿 用着“打禅七”的规矩。每年农历十月初五,少林寺都要例行开启禅堂, 举行“打禅七”的静修。禅七期间,禅堂外和各条主要道路上都张贴告示: 禅七期间,轻声缓步;各种进寺车辆也要停在远离禅堂的通道;外人不得 进禅堂,僧人不准出禅堂;小病在禅堂里面休息几支香的功夫,大病则要 由班首执事们在一起商量后才能出去。所以,在禅七开始之前,僧人们都 要到方丈那里告一个生死假。“打禅七”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只要进人禅 堂,不满49天谁都不能出来。进过禅堂打七的僧人,走出来的时候,都会 收获敬重的目光。释永信大师曾凝重地说:“出家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 寻找清净和解脱,少林僧人不是外界看到的就会练几套拳而已,我们是要 做修行和学习的,每个人都要精进”。

无论是禅宗小乘,还是禅宗大乘,都是以禅修心,以静养性为目的。 这种静而不动的参禅宗法,限制了众僧的肢体活动,加之少林寺地处深山 丛林之中,当时人烟稀少,猛兽成群,出没无常,直接威胁着寺僧的生命 安全。这种自然环境为少林武术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健康与传教的 双重需要下,僧众开始根据自身的体质特征,参照山林禽兽之动作(如鸟 飞、猴跳、虎扑、鱼跃等)、人们劳动生产之动作(如锄地、犁地、背袋、 推车等)及寺僧佛事动作(如点灯、上香、拂尘、拜佛、敲打佛器等),结 合民间武术动作,创编了一些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方式和方法。由此我 们认为:少林武术的起源是以保护自己为第一前提的,至于护院、军事、 政治目的都是后来的事情。

佛教历来有:无戒不为禅,无律不成宗;无戒无律,则禅宗不立的说 法。将戒律视为禅宗之最根本和最基础,并不断丰富,每一次戒律变革都 是佛教的结集与革命。戒主要指发自内心或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而律主 要是指必须遵守的规定,包括具体的行为准则及违法它时的惩罚方法。但 实际上,到后来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人们对二者并无严格的区分。戒律 是佛门宗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僧徒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 婆夷)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五戒”到三百四十八戒等,它涉及信徒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佛教从善去恶、正知正见的道德要求。 第3讲中已涉及佛教“五戒律”和少林武术“十禁约”的关系,在此不再 赘述。

本讲仅以影响较大的“觉远第一宗法”为例加以阐释。觉远和尚为金 末元初严州(今浙江建德)人。他是继福裕禅师后颇有声望的一位高僧, 在少林武术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少林武术的中兴之祖。据 《中国体育史》记载:“觉远根据罗汉十八手,推衍、变化增益为七十二手, 后又和李臾、白云峰一起复融旧时宗法,而创增为一百七十余手' 为确保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在“十戒约”的基础上复立了少林习武“十戒约”, 从而有效地促进明代少林武术的中兴。明代少林寺被人们认为是习武人数 最多的时期,武僧多达万余人,其中应诏为将者和武术高手达800余人。正 德年间,少林寺已“博名天下嘉靖三十二年,少林僧人参加了江南御 倭之战,“骁勇雄杰”,战功显赫(至于少林“抗倭”的性质另题再论)。 这不能不说“十戒约”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因此,被誉为“第一宗 法”。

至于“第一宗法”的内容在许多资料中都可见到,但在正规出版的书 籍中并不多见在1989年首届全国少林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对“少 林戒约”进行了专题研讨,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较为系统、全面 论述“少林戒约”的书籍,首推清末武术家尊我斋主人著的《少林武术秘诀》,书中在第十一章专门对“戒约”作了阐述。全文如下:习武技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行事,不可随意作綴。宜人佛门,有悲怜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借以自卫,切戒呈气 血之私,如好勇斗狠之辈,犯者以违反朝规问罪。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凡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对待后辈须和顺、温良、诚信。要孝敬双亲,不得恃强凌弱,任 与妄为。于挈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 持技术。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较,但偶尔遭遇,末知来路,须先以 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势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 援助,以示同道之谊。饮酒食肉为佛门大戒,宜擎榜遵守,犯者以酒能夺志,肉可昏 神也。女色男风犯者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凡君禅弟子,宜垂 为炯戒勿忽。凡俗家弟子,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危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 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桿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保衣钵。但饮酒 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遂信其毕。此禅宗 之第一要义幸勿轻视也。戒持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世之以此自丧其身,而兼流毒 于人者,不知凡是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于一时,或 务得当时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是违 先师创立此术意也乎,凡在后学者宜切记之。

“十条戒约”主要是针对当时遁迹空门者而制定的,觉远一再提醒习武 者要注意武德修养,慎勿因一时技痒、放逸,自丧其身,教育习武者不能 攀富贵而欺压贫困,防止祸害一世。几百年来凡少林嫡派弟子,无不奉此 为金科玉律,遵守执行。这是少林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戒约。至今到少林寺问起武僧和皈依弟子关于“第一宗法”的情况,仍然对答如流,津津乐 道,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为“戒约”的力量,虽然以技击为本 的少林武术拳理与佛教教义相互抵制,但两者仍能相互融合,从而使少林 武术名冠天下,被视为世界宗教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这里可以从两个方 面加以分析:①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推崇道德,不尚武力,惩恶扬 善,自卫为本。如少林武术强调“八打八不打”,“八打”之处均为不致造 成严重伤害而能控制对手的部位,“八不打”之处则都是要害部位。避其 锐器,倡导钝器。少林武术是以尚棍而著称的,这是它的原始自卫本意。 僧徒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应该各自使用便利的器械,可是少林武僧却整 齐划一,人人使棍,并成为一项规矩。因为棍的杀伤力远不如刀剑等金属 利器,这也基本符合有限度地使用器械的佛门弟子身份。“杀戒”与“兵者 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最终导致了少林尚棍的这一特色。很值得 深思。

浏览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