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孙荣益老师的介绍下,已经36岁的张习华进入上 海体育学院武术助教进修班学习,在这个班里,张习华年龄最大, 但在练功时他最用功,最刻苦,能轻而易举地做出二十多岁的小伙 子不敢做的动作,因而得到了蔡龙云、王培琨、邱丕相、曾美英等 几位名师的喜爱和指导。经过在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助教进修班的学 习,张习华的综合技能和武术理论水平有了全面提升。经过长期刻 苦学习,此时的他博采众长,已经形成了自己刚柔并济、灵活稳准 的武术风格,并练成“铁砂掌” “银枪封喉”等绝技,尤其是他舞 起70余斤重样刀的表演,令人叫绝,被誉为“安徽第一刀”,远近 闻名。他也从一个民间武术高手,成为一个武术讲师和国家一级武 术裁判,他还多次应邀担任省、市运动会裁判.并到外地讲学,传 授武术技术。

一个真正的武者,总是武与德并重双馨,德为体,武为用。习 武多年,张习华最不能释怀的是作为武术之乡,亳州竟然没有一套 本地独创的武术,立志创立一套亳州人自己的剑法。退休后,张习 华婉拒了几家武校的高薪聘请,专心从事义务武术教育,潜心研究 武术理论。为此,他翻阅大量武术资料,走访调查数十位武术名 家,边创作、边演练,用了五年的心血创作了一套49式,以他的 艺名命名的《麒麟剑》,成为亳州历史上第一套独创武术。

《麒麟剑》法博采众长,汲取了行剑、花剑、弓架剑和太极剑 等不同的风格,并融入养生健体的理念与功效,形成了独特的剑术 特色,具有刚柔兼备、舒展大方、沉稳轻灵、起伏转折、变化多 样、节奏鲜明、动作优美的特点,又具有较强的攻防含义,尤其适 合中老年人健身演练。目前《麒麟剑》已付梓出版。

张习华认为,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就 要摒弃门户之见,广泛传播。多年来,张习华一直坚持义务教学, 培养了大批武术骨干。在亳州,他自费创办了麒麟武术馆,以作为 武术交流的平台,以武会友,发展中华武术事业、弘扬民族文化, 开展免费培训。为开展武术教育,张习华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花 去了自己不少积蓄,而他教出的很多弟子也在省、市比赛中获奖。

第三章淮北地区的武术文化 现状和武术文化保护

第一节淮北地区武术文化现状及传统武术在当代的问题概述

一、淮北地区武术的历史发展情况

淮北地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在历史 上享有“兵家必争之地'’的盛名。历史上频繁的战争造就了淮北地 区独特的战争文化,无疑也衍生出淮北地区灿烂的武术文化。千百 年来,连绵不断的战火硝烟,锻炼培养了淮北地区人民强悍的性 格,形成了习武好勇、见义勇为的风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政府的倡 导和扶持。1972年体育部门把武术列入体育训练项目,有组织、 有系统地发展。1979年,根据国家体委的部署,淮北地区开展了 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举办了首期太极拳、太极剑学习班,有百 余名爱好者参加。以后,每年都有大量基层单位举办学习班、培训 班,培养了大量武术新秀,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0世纪末期,淮北地区工业发展吸引了大量身怀绝技的务工人员,促进了淮北地区本土武术和外来拳种的交流,淮北地区武术 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远明和他习练的大 洪拳、彭寿鸿习练的少林罗汉拳、司岚云所传播的五祖郝阳拳,还 有孙国栋所擅长的八卦掌等。地处多省边界和移民造成的人员流动 大是淮北地区武术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以21世纪为分界线,21世纪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淮北地区传 统武术呈现出繁荣和萧条的不同状态。20世纪80年代“武术热” 时期,尚武精神深入人心,一大批拳师开始收徒传艺,淮北地区武 术遍地开花。此时淮北地区武术是无组织的自发的形式,没有明显 利益的冲突,南北各派拳术汇聚于此,各门派之间相互独立、相互 学习,从而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20世纪末是 淮北市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拳种、拳械种类繁多,习武人数占淮北 地区总人口的大多数,淮北地区武术发展达到顶峰。但是,21世 纪以来,全球化导致社会加速转型,尤其是中国“百年奥运”梦想 的实现,西方现代体育模式已然成为世界背景。在这种社会背景 下,全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是以竞技体育代表的“更快、更高、 更强”为方向.武术也不例外。社会环境变化、生活习惯变迁致使 习武已不再是人们业余追求的主要活动,曾经兴盛一时的习武之风 也随之黯淡。大时代背景下,淮北地区武术走向了低迷期。

二、新时代背景下淮北市武术发展现状

(一)濒临消失的传统武术

时代更替,岁月流转。武术这种口传身授的技艺,随着老一辈 的拳师相继逝去,曾经朝阳晚霞下闪展跌扑、耍枪弄棒的情景已不 复存在,许多拳师也因生活所迫,日夜忙碌而把所学的技艺荒废 掉。曾经流传于淮北地区的“北派三拳”,现在只是偶尔在公园中看到一些老年人习练,但明显是自娱自乐,再也看不到原汁原味的 武术。20世纪流传于淮北市的100多种拳术、拳械,许多因得不 到传承而消失。现在淮北地区所传习的拳种主要是以太极拳为主, 但是在规模、数量、传承、人数等方面都明显缩小,不及20世纪 “武术热”时期的1/10。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淮北地区的武术失 去了它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曾经秘密传授、制度严禁的武术体制也 已土崩瓦解,拳种林立的盛状也在新世纪的潮流下变得单一直至于 衰亡。那些顽强生存于民间的传统武术,随着老一辈拳师的离去, 许多宝贵拳种也濒临流失,而现有流传下来的拳派中,真正能完整 保留下来的拳术体系的更是微乎其微。

就传承技艺而言,多数人认为学习传统武术没有三五年的时间 是无法入门的,但如今的社会现实已经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了。 所以民间武术传承较好的只是在家族中传播,若家族中无人练习, 则拳派基本走向衰落。总之,在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作为小农经 济文化衍生的传统武术的生存环境,已经逐渐减小甚至消失了。

(二)政策导向与武术竞技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竞技武术诞生了,武术分割成了以表演取得 高分为目的的武术套路和以击打得分制胜的散打。竞技武术的出 现,无疑是对传统民间武术的一次重大改革,作为展现中国文化风 采的竞技武术虽然一直饱受争议,但是不可否认在政府指导下,竞 技武术占据了社会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淮北地区,竞技武术扎 根于高校和武术馆校。

淮北地区的武术专项班主要是长拳、南拳、太极拳和散打为 主,武术馆校的教学内容也是以武术套路、散打、太极拳、跆拳道、泰拳等项目。由此可见,为适应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政策导 向下,武术走竞技化发展道路,追求“高、难、美、新”成了主要 的方向

(三)武术健身功能备受关注

正如《素问•保命•全形论》中指出:“天地覆载,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就是说,世界万物,人最宝贵,上至君王,下至民众,都希望能有 一个健全的身体。面对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文明病”,健康生活 成为当下民众的主题,而武术的健身防病功能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 一需求。

武术健身不仅是孤立的锻炼身体,而是从整体着眼,将健身强 心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健身武术实际上是对人生活方式的全面改 善。特别是太极拳流行,使得大众对武术的追求已经不再是打斗, 而更多的是养生和健身。从20世纪的武术技击到如今的武术健身 娱乐,从以师徒和宗门为主的秘密传承到如今的公开交流,这些变 化说明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武术功能的需求不同。太极拳的盛行 从侧面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武术技击的弱化和健身养生的趋势。

第二节淮北地区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从非遗角度谈淮北武术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青年生活密切 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 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已有31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现代淮北民间传统武术的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四 面八方煤矿建设者的到来,他们也将南北各地的传统武术随之传播 到了淮北,一些身怀绝技的拳师和习武者将擅长的传统武术传授给 周围的年轻人,淮北市的习武者渐渐多了起来,民间的习武之风迅 速蔓延开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今 淮北的传统武术却呈现出明显的失落,习武人数日益递减,许多拳 种几近消失。在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 们应该找出传统武术流失的原因,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 提出相应的对策。

浏览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