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在《六妙法门》第二中认为:佛教养生之法,以修定为要旨, 关键在于数、随、止、观、还、净六字之中。六种方法都强调呼吸方法、 调和气息、无分散意、凝寂其心的人静境界。少林武术素有七十二艺,其 中内功有三十六艺,以易筋经和洗髓经二法为之最。二法者,气势也。气 是指内的修炼,而势是指外的修炼,关键在于气与势两个方面。把握了气 势,就把握了心法要旨就气或内功的修炼而言,在外为吐纳之气,在中 为气血之气,在内为真元之气。若想吐纳顺、气血通、真气活,其法门就是有序的定向的运气、调气、呼吸;其大致步骤为上丹田、数息、神移、 施放和下丹田等六个部分,其方法包括和、旋、注、观、涌、汲、收、 压、定等与数(默数呼吸法)、随(心身相依法)、止(似觉呼吸法)、 观(细微呼吸法)、还(随其自然法)、净(入静呼吸法有着天然的契 合。按照二法的要求:只要呼吸方法正确,调息到位,运气适时,气血自 然通畅,真气活泼,功效赫然。如少林武术高僧能行拳数趟而大气不喘, 就是得益于少林内功独特的呼吸方法。清以来,少林寺就内传有“内功 图”,《里面并记载有“易筋经”,主要包括十二段锦总诀及图说;分行外 功诀;内功图说;五脏病因;神仙起居法;易筋经十二图诀和祛病延年法, 并成为少林武术内功修炼的重要方法。只要是练内就与气、丹田有密切的 关系。丹田,少林一般指胳内向里斜下1. 5寸处(即小腹之内,骨盆之 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古代养生家称此处为储藏真气的“夹室”。少 林高僧认为,此处是全身经络的关键,思想集中于此处,着力灌之,日久能达到任督二脉贯通,继而全身经脉皆通的效果。另外,就是少林硬气功 中的大力金刚掌、铁砂掌、朱砂掌都属于吐纳术之列。吐纳术外发,可以 开山催石,这是少林武术独到之处;而内修兼能延年益寿,这与佛教养生 的目标是一致的。少林内功的修炼的极致也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死的问题。 《少林拳术秘诀》中有:“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 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 功极致”。此书对“性命精神所皈依”又具体做出阐释:“禅宗尚静悟,贵 解脱,以入定为功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人,而后性静心空, 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斯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 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动其气。 斯道至此,始可告大成”。

简而概之,少林武术“要以气为始终之则”。说明少林武术是十分重视 内功的修炼。明清之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一家之言称“少林以 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 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的内外家之分。这种主观臆断的划分方法 本身就是错误的,理由有三点:①内外家之分没有任何意义。两个拳系是 在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因而在技击理论、战术原则和技术方法上也会有所 区别,这是必然的,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131拳系;②内外家都要做到内 外兼修。少林有七十二艺,其中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又称三十六 外功、三十六内功,表明少林武术在修炼上内外匹配是相当合理的;而内 家又称“南宗”,或“武当派”。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来看一看武当的 四大功法:即软气功、硬气功、轻气功和特绝功。其中硬气功和特绝功也 是以外在表现为主的形式,内外功各占50%;只能说在修炼的过程中其方 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③其实内家拳只是一个拳种,据黄百家所言: 内家拳六路中有阴阳十八法,而变为四十九势,但没有人能够复其原貌。民国期间有人受习惯的思维定式影响,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呼之为“武当派”。实际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也并非出自 武当山。20世纪30年代,史学家唐豪先生在完成了《少林武当考》后专门 论证了内家拳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区别。从套路数量比较,内家 拳有六路、十段锦单演;太极拳有长拳、十三势单演和推手合演;形意拳 有五拳、连环锤、十二形、杂式锤、八字功、十二红捶、出入洞、八式、 四把捶单演,五拳相克、英雄斗志合演;八卦掌或八卦拳单演。四者并非 是一物。唐豪先生还从套路歌诀、打法、练法、名称与太极拳、形意拳和 八卦掌进行一一比较,其差别显而易见。今天依然有混淆“内家拳”的错 误说法,值得注意。

禅宗要义与少林心法的结合禅宗的宗旨在于实现达摩的一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目的。所谓“不立文学,教外别传”的意思是禅宗讲究言 语道断,离语言文字,直传佛祖心印,因此它是在如来言教之外的别传。 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它抛弃一切形 式,直接以内心与自然界进行深层接触,以明心见性作为修持的目标。作 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不可能去创立较为复杂的招招势势,而是至简至要的 方法,“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之说便是一个例证。

这里要特别强调“佛性在心中”的要义,《坛经》中有“一切万法,尽 在自身心中”。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六祖慧能在广州 法性寺传法时,院中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另一个说是幡动。这 时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些都说明了僧人要有“清 静本心”,只有“清静本心”才能在平日里被理智、逻辑判断活动以及习 惯动力定型所抑制,并能开掘潜在的直觉悟性重新显现活力。据《象形拳 法真诠》记载:“修心法者,即成道不二之法门也,释谓明心见性,道谓修心炼性,儒谓修心养性,其名虽殊,则理是一,至其练法……使头部渐渐 先冷静,杂念减除,妄念次第消散,以全身精神集中于下腹入无念状态”。 少林武术继承了禅宗要义,重视心性的修炼。武术禅就是通向不动心的一 条大道,武术的“心”,是指思维器官及其产生的思想、意识、精神等,俗 称“心思、心意、心神”。修炼的是“凝心、用意、传神”。在练心时讲究 “心为一身之主,五官四肢百骸之帅。心一动则气容易上浮,气上浮后视觉 恍惚,听觉失聪,手足失措,何能应敌变化于仓促间”;“手足运用,莫不 由心”;“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便利从心”等等。《少林拳术 秘诀》中称“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 中,得其象外之法”。还有“心者,君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纲独断 之明,而后臣民效指挥如意之势。”要求“意之所动,气即赴之”“神清而 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古人喻参禅如用兵、技击似禅机,需要有超越有为 的、深沉而自若的心态本性,才能立于阴阳不测之地,随机发用。近代少 林寺妙兴大师在“行功罗汉拳诀”中贯穿了“心法”修炼,并称“出于心 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少林拳谱中 有“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 力,手与心合更疾快”“五行相合一气,心一动而内劲生”,强调的都是心 的作用。

少林武术的最高境界是用心法指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争,非形 法之战,即由武人禅,由定生慧。此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智慧,并非常 人之智慧。另外,就是少林武术追求的不修之修。习武者首先要按照拳意 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并通过拆招和喂招来理解,逐步掌握其动作的技 击含义,当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后,在实践中就可以达到“拳无拳,意无 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与禅宗的“不修之修”融会贯通。少林武 术的极致是练就不动之心。

浏览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