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的发明推动了武术发展

武术作为一种定型的系统技击术,其最初的产生应是在原始社 会后期的冷兵器出现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 冶炼技术的出现,冷兵器时代开始了。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武器, 武器随作战需要而不断改进,弓箭、投掷器、刀斧出现了。而人类 在战场上的搏斗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在胜利或休息时,人们把战 斗中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为示威或炫耀而重新表 演一番,这便是原始武舞的重要起源之一,也是武术发展的原型。 在军事格斗中武术用于战争的同时,统治者们在各种祭祀与庆典活 动中,为了炫耀武力和渲染气氛,经常组织士兵组成阵势,演练编 串起来的格斗技术。随后,为了表演的效果与气势,加进一些“花 法”,可使动作程式化。这可以说是武术套路表现的最初形式。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冷兵器的出现,人类的技击能力大大增强。 但尽管人类已有了石链、石刀之类的亦器亦兵的工兵器,但离以 “克敌制胜”为目的、将战斗要领、技击动作形成套路演练和传播的 武术,还有一段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是在人们长期徒手搏击 或运用兵器进行技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人类一开始使用武器,便同时产生并积累使用这些武器的经验, 这是技击术的萌芽。刀是人类最早制作和使用的武器之一。在北京 猿人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原始石刀及骨刀。约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 器时代,原始石刀制作出现多种形态,有长方形、半月形、条形的。 如刀背钻孔,有多至七孔,加上长柄,可做战斗砍杀大刀。新石器 时代出现多种石兵,除石刀,还有石枪、石矛、石戈、石斧、石镑、 石铲、石槌等。这些兵器都让使用者在猎杀与争夺中占尽优势,成 为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越绝书》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些传说。

弓箭的发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恩格斯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 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 的武器”(《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射的技艺在春秋时期已有很高的要求了,“百步穿杨”就是这个 时期提出的。很多史书中都记载了远古时期人类弓箭与射的人物或技 艺。这也证明此时的武技本身已有了完整的技、理、道的文化内涵。

说到剑技,比射艺包含了更深厚的武术文化内涵。卧薪尝胆、 终报会稽之耻的越王勾践也广招列国名匠,铸成宝剑八把,并按其 性能分别命名为“掩日”、“断水”、“转魂”、“悬剪”、“惊貌”、 “灭魂”、“却邪”、“真刚”。这些传说并不只是出自文人墨客的夸 饰,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197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一 把镌有“越王勾践用剑”字样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而且锋利无 比。出土后,有人做了试验:将十九层叠成一扎的白新闻纸置于剑 上,不加力可一一拖而断之。其剑身经过硫化处理,呈菱形花纹, 它被埋在地下两千年,重见天日时依然光洁如新。这种硫化处理技 术,西方国家只是在20世纪中叶才被发明,科学技术水平最高的德 国是1937年、美国是1950年才分别被列为专利的!勾践剑的考古 发现当时轰动了世界。冶剑技艺的高明,也旁证了古籍记载的中国 古代的剑术与武术的形成是可信的。


  1. 神赐的力量


原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

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常常是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些多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均与武术的发源有紧 密联系。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巫术与图腾崇拜,都常凭借原始 武舞来体现。据《说文》记载:“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 神也。”说明巫就是以舞降神。在原始巫术活动的舞蹈中,武舞占有 重要地位。人们在狩猎、战事等活动之前或之后,要跳武舞,幻想 以这些击刺杀伐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恐吓对手和 “战胜”敌人。

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人群以表现战斗的 舞蹈来供奉其部落的始祖神物。

在原始宗教活动中,还出现了与巫术相结合的比武内容。据 《世本》记:“巴郡南郡蛮……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挪剑于石 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这个部族以掷剑比赛的方式来乞神显 灵,并以此确定部落首领,似可称是武术竞赛的萌芽。在原始宗教 活动中,也常有寓教于娱的作用,祭祀活动的武舞,亦是教育的主 要内容。《周礼•地官•舞师》说:“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 祭祀。”这虽是西周的活动,也反映了远古原始时期的遗风。《史记 •封禅》中有:“自五帝以至秦……冬赛祷祠。”索引云:“赛,报 神为福也。”这个记载表明自远古黄帝以来,即有在冬季举行竞赛活 动作祭祀。竞赛有些什么内容,古籍虽没具体记载,但与祭祀有密 切联系的武术活动成为竞赛的内容,则是必然的。在原始时期多位 一体的文化形态中,武术得以在其中萌发而共生共长,构成了原始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某些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风俗中,还可看到原始宗教 与武术的联系。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东巴跳”,数十上百 人,手执武器狂舞。云南傣族某些地区每年祭佛大会上,人们持刀 而舞,与兽搏斗而胜之。在原始祭祀活动中,还有一种模拟野兽形 象动作的武舞。《尚书•尧典》记载,有一个名叫“夔”的首领说: “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是说:“啊!让我们敲打起石 鼓,大家模仿百兽动作跳起来吧!”这或许就是武术中象形拳的原始 形态吧。

二、中华武术的传承与演变

国运兴,武术兴。中华武术,自秦汉时期成型之后,先后经历 了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由盛而衰、民国时期的逐渐没 落、新中国成立后十多年的日趋式微、改革开放后的再度昌兴,这 样几个历史阶段。所幸的是,中华武术的国粹精华未因历史沿革而 埋没。可喜的是,中华武术随着今日中国的日益昌盛而走出国门, 扬威四海。

  1. 角抵手搏的艺术


先秦两汉的促进,武术成型

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武术文化体系,这点从 我国现存古籍中亦可觅得踪影。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 先秦、西汉的兵家五十三家,论著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内 “兵技巧”之类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中《手搏》六篇、《剑道》 三十八篇、各家射法共八种五十一篇。虽多数遗失,但班固仍肯定 这些都是论述“习手足、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 著作。有了如越女之剑的高超之技和如此众多理论著作的先秦武术, 怎能不说它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文化呢!

概括起来,先秦武术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有三个重要 特点:

其一,与帝王武功结合形成纪功武舞,它既成为周代国学的重 要内容、社会文化的中心,又成为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了原 始武术的舞练性质。

其二,与诸子百家的学术结合,产生了射艺与剑道的文化特色, 增加了武术的哲理、伦理内涵。

其三,先秦之士,特别是游侠与刺客对武艺的影响,使中国武 术自古与义侠相连,为后世武侠文学和武戏的兴起的先声,影响 深远。

《稗史汇编》称“秦武王好做角抵戏”,这说明秦末一统天下时 已经将燕赵地域的角抵戏引入西秦。秦始皇承先人之好,倡导此艺 自然很好理解。当然,他把宣扬三代武功的武舞,改为游戏性的角 抵,是为了突出他始皇帝的威风的政治目的,但对于武技向体育文 艺方面发展,却实实在在起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效法前皇,大兴角 抵,并称之为“百戏”,反映了当时的角抵已远远不止三五人相抵触 的角力。可能古人把一切带有武技的争斗、竞技的活动,都归于角 抵范围,当然也有可能是众多的百戏节目中,角抵一项最吸引人, 最具代表性,因此以角抵代称百戏杂技。不管怎样,武术在汉、唐 时代,除一部分军事武技外,大部分在宫廷和民间的角抵百戏节目 中,得到了交融发展。这从大量汉画像砖关于飞剑、跳丸、戟盾对 练的百戏刻绘中可以看出,这是民俗武术的一个特点。东汉末年出 现了 “武艺”之说,说明武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浏览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