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类拳械项目是澳洲人最为喜爱的武术运动
在本次赛会中,太极拳、械项目达92项次、115人次,分 别占总额214项次的43%、占238人次的48%。严格点说,太 极拳仅是武术的一项,参赛项次和人次却远远高出其他项目的参 赛人次,几乎占到了其他项目参赛项次和人次总数的一半,说明 太极拳械项目备受澳洲民众喜爱。从当地社会对太极拳价值的认 识和当地锻炼者的需求来看,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澳洲人看重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1999年11月23日的“澳大利亚医生周报” (Australian Doctor Weekly)上转载了一篇美国“US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研究人员 Dr Steven Wolf 和 Dr Lesly Wolfson 的调研报 告。报告说,200位7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15个星期的太极 拳练习后,有47.5%的人在身体和心理测试中,减少了对跌倒 的恐惧和担忧。练习太极拳6个月后的测试数据证明,这组老年 人在力量和平衡觉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基于类似认识, 澳洲有线电视台FOXTEL,自2000年3月起在其健康频道每天 早晨7: 30~8: 00播出“跟我学太极”电视讲座,连续播了 6个 月。此外,在当地电视台的广告画面中,也常能见到以太极拳比 喻健康的镜头。例如,2002年5~10月间,澳洲第7、9两电视 台每天有一个15秒的巧克力饼干广告。广告画面是一位强壮的 澳洲建筑工人,既喜欢练太极拳,又喜欢吃这个品牌的巧克力饼 干。使强壮、太极拳、巧克力三个画面在观众脑海融为一个健康 概念。来自媒体的这些研究成果、教学讲座和广告画面足以说明 澳洲人宣传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推广太极拳的主要目的是看重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其二,澳洲人看重太极拳的文化价值
在2001年11月澳大利亚联邦选举前三个月,澳洲政府为 宣扬澳洲“多元文化”政策,每天在第7、9、10、28四个电视 台的不同时段连续播放一个介绍多民族文化的专题节目。该节 目总长60秒,包罗有代表生活在澳洲土地上众多民族文化的镜 头(澳洲共有120多个民族)。其中,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镜 头,是墨尔本澳大利亚武术太极学院一位华裔女士练习太极拳 的画面。这组太极拳镜头,长达15秒,占了整个节目的1/4。 澳洲电视节目制作者如此表现,正说明澳洲人不仅看重太极拳 的健身价值,也同样看重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将太极拳视为中 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作。
其三,澳洲人看重太极拳的广泛适应性
柔和轻缓的太极拳运动,是一种适宜任何年龄、体质和不同性 别者采用的终身锻炼方法,而且对练习场地和器材设备没有任何特 殊要求。对于那些不宜选择激烈运动的人而言,均可视之为十全良 方。据“澳洲讯报”(Asian Mutimedia) 2003年5月16日报道 《澳洲肥胖人口 20年增加一倍以上》,据参与这项调查的三所大学 及国际糖尿病研究所的报告,在11247位被访问者中,有39%体重 超重,28%肥胖。澳洲人体重超过平均值已经是一种影响身心健康 的普遍现象。身形的庞大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运动项目的 选择。在澳洲人看来,太极拳既有助于预防体重超标可能引起的疾 病和损伤,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太极拳的运 动特点符合他们现时身体锻炼的要求和长期锻炼的需要。
总之,太极拳的独特的健身价值、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广泛的 适应性,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澳洲民众投身到 太极拳锻炼活动中。
在本次赛会中,国际武术联合会颁布和推广的长拳和南拳 类拳、械竞赛套路的参赛项次和人次也较多。参加长拳、南拳、 长器械和短器械竞赛项目的项次(人次)共80人次,占总参赛 项次的37.3%,占总参赛人次的33.6%。出现了新编长拳和南拳 类拳械竞赛套路参赛项次和人次远高于传统长拳(查、花、炮、 红等)和南拳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同样与澳洲人的价值 取向、项目的适应性有关,当然与教练员的特长也有一定的关 联。
首先,这类竞赛项目,是国际武术联合会颁布的世界武术锦 标赛的规定项目,自然也就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下属洲级和国家与 地方会员协会组织武术比赛的规定项目。运动员练习这类项目, 有望先在国内,继在洲际,再到国际比赛中去争金夺银,展示自 己的武术风采。
其次,这类竞赛项目套路结构相同,动作标准一致,适宜 用于公开、公平的竞赛活动。其评分方法与西方竞技体操相近, 易被澳洲青年接受。而且,南拳在澳洲已有上百年的传播历史, 有一定的传统南拳基础的人转攻竞技南拳(教学或练习),即使 不算轻车熟路,也并不算太难。加之,这类套路动作活泼、美 观,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和观赏价值,对青少年具有较大的吸引 力,这也应是这一类参赛者中无40岁以上组运动员,而在参赛 运动员中成人组平均年龄为23.6岁、儿童组平均年龄为11.3岁 的重要原因。
再次,在12个参赛队的教练中,邵照明、唐来伟、朱多娟、 柳德明、刘金芳5人,原来都是中国国内优秀武术队的运动员, 还有一位是中国国内武术运动员韩劲松教授的学生,另有2位来 自广东的拳师。也就是说在12个队中,有8个队的教练不仅熟 悉,而且擅长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竞赛套路和南拳。他们培养出来 的运动员,擅长国际武术联合会颁定的长拳和南拳类拳械竞赛套 路,符合技艺传承的一般规律。
- 传统武术类拳械项目大有发展潜力
在这次赛会中,参加传统武术类拳械比赛的项次共42项次、 人次共43人次。占总参赛项次的19.6%,占总参赛人次的18%。 相对于总参赛项(人)次而言,所占比例并不算多。但是,从本 次赛会规模、参赛的拳种男武术在澳洲的传播历史来看,传统武 术类拳械项目在澳洲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从参赛拳种来看,参加本次赛会的拳种包括八卦掌、形意 拳、通背拳、劈挂拳、象形拳、地躺拳、查拳、花拳、炮拳、红 拳10个流传较广的拳种。而且,在传统武术器械赛项中,包罗 有单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三类不同形制的器械套路。在历史上 以南拳为主要传习拳种的澳洲,在近几年的自然传播中,出现如 此众多的传统拳术和器械,说明内容丰富的传统武术有着极大的 发展潜力。
在参加传统武术类拳械比赛的运动员总数43人中,澳裔运 动员为29名,华裔运动员仅14名。澳裔运动员比华裔运动员多 出了一倍还多,占本类参赛总人数的65%。这一数据说明了当地 人对传统武术项目的热情。通过对这一部分参赛者的访问得知, 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渗透其中的哲学理 念所吸引。他们渴望通过外部形体的学习、锻炼,逐步领悟中国 传统哲学思想,进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去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他们 还将这一学习和领悟的过程,视为学习汉语、中医、针灸等与之 相关专业的一种知识积累。此外,传统武术类项目多无翻腾、跳 跃动作,在较大程度上减低了发生运动损伤的机率,而且对练习 者的年龄、身体条件和场地设施等也无甚过苛要求。这些都是澳 洲人选择和坚持传统武术练习的依据。依此看来,随着传统武术 的传播,澳洲定会出现一个人数众多的传统武术习练群体。
从赛会规模和竞赛规则来看,这次赛会仅有12个武术学校 的120名运动员参赛,规模不大。澳洲见传的一些传统拳家没有 参加赛会。例如,在当地早有传统的咏春拳传习人就未报名参 赛。这次赛会采用的竞赛规则是以中国1981年版的《全国武术 竞赛规则》为标准制定的。这一规则适于对以长拳为代表的竞赛 项目的评判,并不一定适于对众多传统武术拳械的评判。这是导 致一些传统武术流派未参与到比赛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此 外,一些传统武术传习者注重自己练功,甚至有“闭门造车”的 习惯,也是影响他们走进比赛场的原因之一。如果在抓紧武术竞 技项目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同时,将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上议事日 程,理顺管理网络,制定出适合传统武术比赛的规则和适合这类 比赛的组织程式,通过宣传武术竞赛的意义等方式改变“闭门造 车”的锻炼观念,那么,一个百花齐放的传统武术发展局面一定 会早日来到。
浏览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