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式比赛名称改为“全日本武术太极拳选手权大会”, 现已举办了 20届。大会参赛条件是通过自己的所属团体或者个 人可以自由参加比赛(除太极拳项目及集体项目需要通过地方上
表2参赛人数变化
|
第1届
1984 年 |
第4届
1987 年 |
第8届
1991 年 |
第12届
1995 年 |
第16届
1999 年 |
第20届
2003 年 |
参赛人数 (人) |
400 |
800 |
1817 |
1889 |
2180 |
2488 |
表3比赛设项变化
|
第1届
1984 年 |
第4届
1987 年 |
第8届
1991 年 |
第12届
1995 年 |
第16届
1999 年 |
第20届
2003 年 |
设项变化 (项) |
11 |
19 |
49 |
56 |
63 |
75 |
的选拔才能参赛以外)。举办这种比赛有几个目的,一是为日本 队选拔优秀队员参加国际比赛,同时也是为一般的日本爱好者制 造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积累经验,锻炼提高的机会。一般爱好者 可以轻松自由地参赛,进行自我挑战,也可以参观学习,为队 友、朋友捧场。可以说这一赛事,是全日本武术太极拳爱好者的 一次大团聚,规模十分宏伟。
1990年开始增设种子选手比赛,正式比赛名称为“全日本 武术太极拳竞技大会”,每年春季四月份第二周的星期日举行。 参加选手是由在前一年夏季“全日本武术太极拳选手权大会”上 获得种子称号的选手和各地方联盟推荐出来的一少部分代表(各 地方联盟最多只能推荐四名选手,并且在项目、年龄上都有严格 的规定)。这一比赛,一是能刺激选手之间的竞争力,对提高技 术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因为竞赛人数少,容易发现有希望的 选手,以便加以培养。到2003年为止,共举行了 14届,2003 年的参赛人数,男女共计322人。
1993年又增设了 “日本奥林匹克委员会青少年奥林匹克杯 武术太极拳大会”,比赛安排在春季的竞技大会的前一天星期六 举行,至2003年为止共举行了 11届,2003年的参赛人数男女 合计为583人。通过这一比赛,最主要的是想挖掘、发现、培养 有希望的青少年选手,为将来日本队在国际武术比赛中取得好成 绩储备后生力量。现在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除了把主要精力放在 搞段位资格考核以外,就是积极倡导日本的指导者尽量多培养一 些青少年选手。
(五)随着太极拳在日本的发展,1989年中国武术(包括太 极拳)作为正式课程开始走上日本大学的讲坛,作为第一家把中 国武术纳入大学正式课程的爱知大学应该说功不可没。爱知大学 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举办“中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讲座”,任 何人都可以参加,免费学习,至今已举行了 14回(第1和第2 回公开讲座参加人数资料没有保留),参加人数也是不断上升, 从第9回开始,讲座由3个项目增设到4个项目,最后形成饱和 状态。从第11回开始,讲座参加人数限制在300人(见表4)。 大学正式授课情况也有与表4相同之处,由于武术是选修课,还 记得开始只有四五个学生选修中国武术课,发展到现今选都选不 上(由于场地等方面的原因有人数限制)。爱知大学之后,日本 先后又有几所大学把太极拳纳入学习课程。1997年日本学生武 术太极拳联盟,简称“学联”成立。当时只有4所大学,至今已 发展到11所大学,其中有8所大学把太极拳作为正课内容,3 所大学属于大学俱乐部性质。笔者所在的爱知大学、中央大学、 名古屋大学的学习内容不仅要学习太极拳,而且还要学习其他的 拳术,包括长拳、棍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还要介绍南拳、推 手、散手、擒拿等。
由于日本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参与,给日本太极拳人群带来了 活力,这支新鲜血液开始使日本的太极拳界年轻化。这也是日本 太极拳界、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所期望的。自从“学联”加入日 本武术太极拳联盟以后,在全日本太极拳比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 绩,并且积极参与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制定的各种考核并取得各 种资格,使得这批年轻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目。今后也许他们 将是日本的一支重要力量。
表4爱知大学中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讲座参加人数变化一览表
次数
(回)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人数 (人) |
15 |
29 |
20 |
45 |
80 |
63 |
260 |
290 |
300 |
300 |
300 |
300 |
九、日本的太极拳展望
随着太极拳的国际化,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会,太极拳如 果能够正式成为竞赛项目,想必太极拳与国际上的交流会更加密 切,国际武术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日本的太极拳如果要在国际武 术舞台上保有一席之地,必须与世界接轨,不可脱离国际武术舞 台,应保持日本谦虚好学的精神。相反许多日本人的中国老师, 包括笔者在内,有必要进行一次自我反省,反省我们在弘扬中国 武术(太极拳)时,是否存在一些不足,是否在强调中国武术 (太极拳)的体力、力量、练习时间的长短,包括具体的动作造 型、速度、劲力等的同时,对中国武术的内层面,如每个动作的 文化内涵(包括哲学、技击学、美学及细腻独特的身体运用方 法、节奏感、动作之间的衔接技巧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相对传 授欠缺。
(一)许多日本爱好者动作造型还比较规矩,动作的运动过 程也比较清晰,整个身型很少有歪斜现象。但不会用腰,以腰为 轴的运动特点对日本人来讲显得比较陌生。
长拳类还要加上不太会用胸(吞吐翻拧是长拳的一大特点), 实际胸对吞吐翻拧动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武术中的转拧 腰动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肢的力量通过腰轴传达于上肢; 相反上肢的力量又可通过腰轴传达于下肢。就是单纯的上肢运 动,也是以腰带臂,而不只是两只手臂的运动。
(二) 太极拳动作中的阴阳衬托共存美学、节奏感、衔接流 畅文化等,对日本爱好者来说都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因为这 些都是中国文化在太极拳中的反映,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对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具体表现在太极拳动作中为“攻中有防, 防中有攻”;抑扬顿挫,表现为动作的“起伏、上下协调、节奏 变化”;流水不腐,表现在动作的“连贯流畅”等思想也许更容 易理解。
太极拳用身体动感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显得更加具象化。但 是,中国老师如果不把这些动作的文化内涵解释给日本学生,那 么他们对太极拳文化就不能理解,并且容易产生错觉。因为太极 拳对日本爱好者来讲毕竟是外来文化,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日 本是有区别的。所以中国老师包括笔者在内,有必要让日本爱好 者对太极拳有一个正确的更深的理解。
(三) 许多日本爱好者显得技术不够全面,比如掌握一个动 作后,就只会这一个动作,不能举一反三,同类型的动作或者稍 微变换一下原先动作的形式,就变得束手无策。比方说会做太极 拳中的搂膝拗步,但遇到搂膝顺步就不会了;会做旋风脚劈叉, 但不会做旋风脚马步等等类似的问题,这是我们中国老师今后必 须要思考的。检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是否过于单一、偏激,培养 一名全面性的选手应该说和指导者有着紧密的关系。
十、结论
日本的太极拳发展至今经历了以台湾派为主流,由自由分散 型团体发展成有组织有规模有100多万爱好者的太极盛况。随着 日本社会的高龄化、太极拳的国际化,日本有再次掀起学习太极 拳热潮的趋势。在以大陆派(太极拳)为主流的现今日本,已经 呈现出爱好人群多元化,整体水平高格调,竞赛规模宏大,各种 段位、技术考核制度健全,年轻人数逐渐增多的局面。
今后日本的太极拳如果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注意克服技术上存 在的问题以及对文化方面的理解,那么日本今后不仅在对太极拳 的认识上、推广上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在国际竞赛中也一定 能取得比现在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 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第19届全日本武术太极拳选手 权大会秩序册,2002 :41-53
- 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第11届日本奥林匹克委员会青 少年奥林匹克杯武术太极拳大会秩序册,2003:16
- 福昌堂..武术特别号(Wushu SPECIAL).株式会社福 昌堂,1984
- 日本武术联盟.武术太极拳,2003 (6):163
- 张成忠.中国武术在日本的传播现状与模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71-73
- 七堂利幸.有关中国武术竞赛(套路)之问题(1) 一 关于裁判员的评分准确度.武道学研究29 ( 1 ):26-23, 1996
- 格斗技通信(7月号增刊).《中国武术》Baseball Magazine 社,1990
BAB Japan刊,武艺《中国武术》,株式会社BAB Japan, 1994
浏览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