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养生分为道教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学养生和武 术养生等多种。其中武术养生受到道教思想影响最为深刻,道教养生与武 术的有机结合,使传统武术更加重视内在精气神的训练。气为武术养生的 理论基点,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清苌乃周的《苌氏武 技书》中有“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养气论”之说,认为习武 之人要“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强调练气的重要性。《少林拳秘诀》 首篇就是“气功阐微”,强调“养气之学,以道为归”,“练气之学,以呼吸 为功”。《象形拳法真诠》也强调:“呼息气下人丹田,而谓之合,吸息气闭 而上升谓之开,易约‘一开一合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呼息下贯丹 田,吸息上至心脑,以心意而存于心肾,使气上下往返,则精气透泥丸 ……”这些是武术拳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气的认识和总结。中医有“善养 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载体的外部强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 部强壮。内壮对“气”有三方面的要求:即凝固(守中锻炼,将全身气凝 聚在腹内而不外溢)、充固(积气充满任督二脉)、畅达(气能随意畅行)。 在练气方面,无论采取怎样的姿势或形式,首先都是从入静开始的。庄子 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的静态下练功理念,气沉丹田,多以意念 引导呼吸,以使气的运行更加顺畅,武术养生是“融健身、疗疾、娱乐、观赏于一体,表现了人对自身生 命活动规律和自身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发展” 武术养生总是以养气和练气 为主旨,武术养生皆不外通过精心平息,存养气息,以求全身内气凝聚充 盈于丹田,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形意拳的“聚气于丹田”,少林拳的 “气贯丹田”等,将养气练气融人站粧的练习。如长拳的马步桩、太极拳的 太极桩、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先天桩和后天桩,意拳的抱婴桩和咏 春拳的羊马桩等,以意念引导气息,配合劲力的聚蓄,运转,爆发的劲力练习,都是武术内气练法。在我们所了解的功法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 “金刚力功绝技”。它的养生有三功,即七窍动功、养生动功和静功七调功。 其中“动功功谱”以仿生12种动物为主体的动则调息。
整体练习过程,始终体现了动功与静功相结合,肢体活动与练气相结 合,模仿与武术相结合,练外与练内相结合,以追求养生的整体效果。习武有“三分练,七分养”的说法,只练不养伤身体,只养不练无功 夫,所以二者不可偏废。大凡武术拳师皆重视练养的结合、内外的结合。 根据陆草对18世纪以来的50位著名拳师作的统计,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为 74岁,另据张白名先生对陈、杨、孙、武、吴式太极拳创始者寿命的统计, 平均为76.5岁,均高于目前全国平均寿命。假若按杜甫“人生七十古来 稀”的说法,他们已届“古稀”之年了。这与习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相 关的。与习武规律有关。初学武术,首先要练好基本功,把拙力换成劲力, 在这个阶段,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风雪雨霜,每天都要练功不懈, 大汗淋漓,风吹日晒,稍有不慎,很容易受风受寒,或造成筋骨之伤。拳 谚中的“避风如避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到了练暗劲和化劲的阶段,主要靠意念导引,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如果练功方法不当,真气窜乱经络, 也有可能造成内伤。另外,武术家们多有强烈的胜负意识。他们从练武时 起,就牢牢树立了“以技胜人”的信念。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武术家们 常常保持着临敌心态,随时随地都准备应付挑战。这种时时处处保持着的 戒备心理,使武术家总是处在情绪紧张的状态之中,而且数十年如一日, 造成了持久不懈的精神压力。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的长期紧张有害于健康, 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也容易诱发癌症。练武术固然可以强健身体, 但是如果将上述诸多不利因素折合一下,健身的功能就会抵消了。
与习武方法有关。拳谚中有:“武不得法勿乱行,否则功败病先成' 的确,在武林界这样的实例是不少的。有些习武者,急功近利,一心想练 武术,既无名师指点,更没有得到真传,只知苦练功夫,不讲科学方法, 结果伤了身体。还有一些习武者在年轻时急于求成,练得过猛,超过了正 常的生理和心理范围,潜伏一些疾患,而那时正血气方刚,疾患表现并不 明显,一到晚年,则往往是旧病复发,备受折磨,但已悔之晚矣。俗语讲: 防风如防箭。不少老拳师有腰腿疼,风湿病,恐怕与早期忽视保养身体 有关。
另外,有的习武者热衷于练硬气功,在无名师指导下,每天掌击沙袋, 臂打树粧,试图练成铁砂掌或铁臂功,到头来则是手掌变形,双臂青肿, 经伤络损,神气不畅,使内脏器官作了大病,自废其身,得不偿失。著名 武术家霍元甲就是因练气功方法不当,而得咯血病的,年仅42岁便去世了。与交手伤力有关。过去习武者十分重视实战,交手发劲是最常用的方 法交手分为三种:一是与同伴切磋技艺,点到为止;二是与未曾习武者交 手,三下五除二结束对手;三是习武者之间的交手,这是势均力敌的对抗, 双方都要使出看家本领,浑身解数,以维护本门派的声望。从心理学角度 分析,经常交手的人其心理往往处在失衡的状态,这是由于紧张所致。实 战中常产生怕失败、怕受伤的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交手一次,无论 胜败都是一次损伤,一次心理调整;另外交手过多,彼此双方身体难免受 内外之伤,轻者扭伤、挫伤,重者折断四肢、击伤内脏。最典型的事实就 是世界著名拳击手,各个短寿。这与年轻时多次的击打、冲撞造成的不良 积累有很大的关系,待老年体弱后即刻发作,近而出现神经系统紊乱,内分泌调节失控,各器官应答迟钝等现象。
在武术的众多拳种中都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或“练丹田之气”,“以气催力”等。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当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气力也随之增长,一且作用于对手的身上,就会产 生很大的冲击力而击伤或击死对手,同时发力者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反作用的影响,只要形成积累就会由伤转病。正如《少林拳术秘诀》中提到的, “尝见乡里间少年,有专力技术而赢弱者,更有因而渐成痨瘠以死者”,现 实生活中这种练武不得要领而伤身的事件并不少见。如人称“杨无敌”的 太极名师杨澄甫武功高超,劲力凶猛,功夫上乘,然而也只活了 50多岁。庄子认为,练气“可以保身、可以养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武 术练气正符合这样的要求。武术养生也好,武术内功也罢,主要是通过练 气来实现养生与内壮的,练气的目的是为了用气,用气的形式有聚气、提 气、憋气、沉气、发气、散气、行气、采气等,单一的用气有之,更多是 综合的用气。从总体看,武术内功较之武术养生内容略加丰富,除静坐功 法外,还包括肢体运动结合吐纳的动功,以及硬气功等。综上所述,气论是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与道论共同构成认识世界的本 体论,反映了道教的核心思想。气对内家拳、内功、养生等修炼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影响到习武者对武术原理的新认识,并不断地丰富 着武术内涵,以此来指导习武、用武、传武的实践活动。
浏览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