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在大家的印象中,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高步活,进退相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以开合相接。实际上,进一步讲,孙式太极拳深层面的特点是追求形顺基础上的意形调和,讲究形和意适中。 形不紧,则意自活;意自活,则形必顺;如此形到意和意到形,不断 调试,方使身体运动时,中正不偏,协调有度,乃至于最佳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的中庸状态;对肢体和神经 有较大的健益作用。

此外,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 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 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其实, 这些规矩就是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动之则分,静之 则合;随曲就伸,无过不及”的太极状态对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要求,是心意在指挥身体动作时的具体指令,是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武学实践的切身体会对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的进一步阐释和细化。

对“避三害守九要”可作进一步的解析,努气则丢力,拙力则忘意,腆胸提腹则导致气浮力刚,身体无根。因此,练拳时,“三害”不可不避。塌扣提顶裹松垂缩主要落实在心意上,起钻落翻分明主要落实在动作的节奏上,讲究“九要”即是讲究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动 静相宜有度,节奏鲜明适中。

另外,练习孙式太极拳时,建议将练拳过程定位在雕刻状态。也就是说,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周身,对每一个动作细节要精雕细刻。在这一过程中,心意和力是工具,身体各大部位和关节则是被雕刻的对象。记得前辈老师们曾讲过,慢到十分处,便是快到 十分处。也就是要求将练拳过程细心揣摩,悉心体认,注重对自身进行感觉观察。要体会“心静、身灵、气敛、劲整和神聚”的状态,建 立其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初是模糊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会很模糊。但随着理清路明和乾乾之功的不断相互促进,必然“功 用一日,技进一日”,最终达到自如状态。

二孙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孙式太极拳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对孙禄堂先生所著《太极拳学》 进行认真解读,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太极是中国文化的标志 性特征,将一种运动形式冠之以太极之名,是先人们对运动进行理性思维的一种诉求,是对一种运动形式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的必经 之路。孙禄堂先生对形意、八卦、太极等许多武学流派进行的实践和 思考,并将之结晶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拳学》和《拳意述真》等五部著作,使他当之无愧为这方面的集大成者。

孙禄堂先生在其所著的《太极拳学》一书中,从传统哲学层面出 发,全面系统阐述了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指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 太极”,即太极是一种高度有序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因时空而变,是一种随时适应时空变化的高度有序态。这种有序态的标志性特点即是 协调,就是“随屈就伸,无过不及”。用孙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 气之伸缩”。也就是说,由于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 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学。

体系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孙式太极拳学根据“一理、二气、三 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来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确实有些与当下流行的自然科学主体文化在表面字义上显得格格不入。但形式上不一致,未必实质内容上不存在关联。 对之进行消化式的吸收,而不是简单的抛弃,应是当代太极文化学者的使命性任务。否则,我们会失去先人们苦心孤诣用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标定下来的实践成果的精髓。

孙禄堂先生将这种建构太极文化思维应用于自身武学运动形式的思考,并具体解释为:“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 是也。二气者,身体一静一动之式,两仪是也。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五行者,即进、 退、顾、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七星者, 头、手、肩、肘、跨、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者,搠、捋、 挤、按、采、执、肘、靠,即八卦也。九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宫也,这九句排列式的组话,应是孙式太极拳学自身文化体系的标志性特征,是孙式太极拳学的太极文化纲要。

用“一理”定拳,在行拳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气伸缩的道理,即成太极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就涉及了 “两气” 一说。动静互换之 中,头虚领,手虚张,足平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中下一气贯穿,称之为“三才”。涉猎周边,方有“四象”。此间,不敢或忘中定,并以之贯穿,故又有“五行”。运行连绵之中,动作鼓荡之 处,时时敛心内视,使精、气、神群龙无首,各守其位,互相标定, 称之为“内三合”。手、肘、肩、胯、膝、足六大关节隐隐与之相应, 对外显现“外三合”。实际上并无内外,总称“六合”。据有“六合” 之态,头、手、肩、肘、胯、膝、足则各显其妙处,有拱卫之象,成 为“七星”。具体而言之,所谓妙处即是搠、捋、挤、按、采、捌、 肘、靠,共八种劲别,定为“八卦”。八种劲别虽各具特色,其共同处则为中和,最终归之为“九宫”。

如此,太极拳一发动,则“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矣。此为孙式太极拳学拳理之大概,又为孙式太极拳学文化内涵之大略。

第四节 太极拳进境三意三形说

(文载《武魂》2012年第3期)

太极拳是关于意形关系的一门实践科学。意和形皆可分为大中小。

大意如生机勃勃,涓涓细流,红日灿灿,惊天动地,草木幽幽, 流水汤汤,高山仰止,循循善诱等等,是一种情绪化的东西,由它导 致的太极拳是一种舞蹈境界。

中意则为理性思维意。如李亦畲的《五字诀》所说“心静、身灵、 气敛、劲整、神聚”等等,是一种冷静意,一种思考意。由它导致的太极拳更像是一种日常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平常表现和老生常谈。好比四时运行,日夜循环,人人都会,天天如此一般。

小意则是一种雕琢意,更是一种主观故意;甚或吹毛求疵,刻意为之。由它导致的太极拳有断续状,有矫揉造作态。更像机器人的循规蹈矩,刻板动作。也好似长辈对后人的唠叨叮咛。

这三种意都非常重要。没有大意,太极拳便没有了色彩。譬如大 地失去太阳,没有了生气。没有中意,太极拳则不是表现为狂躁,便 是举手投足的小气,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没有小意,太极拳便不会准确,千人一面,千日一面,千人千面,进步迟缓。

总之,三种意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由三种意相配的形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可谓:大形滔滔,中形悄悄,小形计较。没有滔滔,便不会行云流水。没有悄悄,便没有中正安舒。没有小形的计较,便不会身心互使,随人由己。

此为太极拳进境之三意三形说法,是为论。

第五节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

(文载《武魂》2008年第2期、《清华人》2009年第5期、
《军工文化》2010年第6期)

-太极文化创意实践引言

太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如果用理性与否进行区分,太极文化当属文化中的理性层面。太极文化由来已久,它肇端于西周时西伯所写,后经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贤们不断丰富完满的易学经典。千百年来,历经朝代,流转变化;据老庄,参法墨,借阴阳,存旁门;时 隐时现,或微或要。

至于今日,文化复兴,太极所喻和谐互补,渐为世、为事、为人所重。其所示循序渐进之秩序,来龙去脉之趋势,伸缩自如之形态, 益见彰显。当此时,详叙源流,考订内容,探之究之,钻之研之,条理成文,公示同好,当为必要之事。

二太极文化源流和内涵简述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根据记载,西汉以后, 文化才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出现。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 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水诗 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等等。文化作为 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久远的历史。

 

 

浏览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