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在文章中也介绍过赵堡太极拳,但较全面地了解它还是近来的事。 199110月下旬我应邀参加了在河北邯郸举办的“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期间我认识了赵堡太极拳协会会长吴金增,副会长侯魏帮二先生以及郑均、 宋蕴华、王海洲、宋道逢等十几位赵堡太极拳的传人。郑均先生是当代赵堡太 极名师郑悟清老先生的哲嗣;宋道逢、宋蕴华都是郑老先生的高足。王海洲先 生是赵堡太极另一名师郑伯英先生的再传弟子。他们向我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 发展情况。王海洲先生赠送我一册由严翰秀先生协助他整理新出版的《秘传赵 堡太极拳》,宋蕴华先生也赠我一册他编写的《赵堡太极拳图谱》;同时,我还 在会议期间观看了王海洲先生和宋蕴华先生的表演。返京后细读王、宋二位先生的书和刘会峙先生的《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 极拳》以及赵堡镇和少平、和有禄两位先生给我的书信,相互校勘,使我对赵 堡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只能说是“初帜”。赵堡太极拳的此陈清平赵堡太极拳的发祥地是河南省温县城东约十五华里的赵堡镇。据说战国时 “七雄”之一的赵国曾屯兵于此,故得名“赵堡”。据赵堡的朋友介绍,赵堡太极的远祖是武当山的张三丰,近祖是明末清初 赵堡人蒋发(1633—1714,有的说是小留村人)。他于顺治六年(1649)赴山西 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王宗岳门下学艺八年,返里后传播于此,传至陈清平时, 赵堡太极才有了较大的发展。陈清平原居温县王堤垮村(距赵堡三华里),后移居赵堡镇,得本村“神 手”张彦的薪传,有继承,亦有发展,终成一代名师。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 中说:“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指太极拳)。”远 在数百里外的永年人都听到了陈清平的大名,可见他的名气在当时是很大的。 陈清平不愧是一代名师,他不仅打破了保守的师承关系,授艺多人,且善因材 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弟子。著名的有和兆元、牛发虎、任长春、李作智、李景延、张开、陈景阳、陈义阳、陈何阳以及乃师张彦之子张应昌等。 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也曾于咸丰二年(1853)专程去赵堡镇向陈清平问艺, 至今永年武式太极拳传人还尊陈清平为远祖。在陈清平的辛勤教导下,其弟子 多有发挥,终于形成了赵堡太极拳流派。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和兆元。

和兆元及其后裔

和兆元(1810—1890),字育庵,赵堡人。自幼随陈清平学艺,曾充河内 (今河南沁阳县)李文清公(名棠阶,同治朝曾官礼部尚书、入军机)侍卫,授 衔武信郎。为适应军旅需要,他对练拳速度、身法、步法、手法都作过必要的 修润充实,对赵堡太极拳的日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后人有称赵堡太极拳为和 式太极拳的原因就在于此。和兆元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和敬芝才兼文武,曾充两湖总督李建、张之 洞的幕僚多年,授衔文林郎,著有《高手武技论》。和润芝之子和庆喜(1862—1936),字福堂,是父辈长子,8岁随父学拳, 并得到祖父的指点。32岁弃武经商,72岁时(1928)值太极拳作为国术运动项 目风靡海内,遂发愤研究整理祖传拳法,广泛授人。1931年他带领弟子郑伯英 等去河南省开封打擂,一举夺魁,威震武坛。其弟子以和学信、郑悟清、郑伯 英最著。和庆喜堪称赵堡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和庆喜之侄和学信,字世孚,自幼随伯父庆喜习拳,随父庆文学医。抗战 期间,迁居宝鸡,和堂弟和学敏(和庆喜之子)传拳于宝鸡。日寇投降后返归 故里业医教拳。其子士英、士俊得其衣钵。现在赵堡等地的和定元、和定乾、 和少平、和定宇、和有禄等人则是和士英的子侄,他们有的业医,有的做工务 农,但都利用业余时间为发展赵堡太极拳而努力工作。

“西安及其传人

“西安二郑”指郑悟清和郑伯英。赵堡太极拳在当代得以广泛发展,多赖二 人之力。郑悟清(1894—1984),赵堡镇人。自幼体弱多病,16岁辍学经商,日夜操 劳,积成痼疾,医治无效,后随和庆喜习太极拳,未三月而霍然病愈,从此立 志研习太极拳术,锲而不舍,卒成名家。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悟清在西 安教拳40余年,门徒数以千计。所演拳式小巧细腻,轻灵柔和,推手则圈小多 变,罕与匹敌。因其拳风高尚,拳艺绝伦,深为西北武术界敬仰。郑悟清虽一 生坎坷,仍享寿90,是当代名武师中善于将技击、健身融为一体的一位。郑伯英(1904—1961),名锡爵,也是赵堡镇人,自幼随和庆喜习拳,功夫 扎实,身手不凡。1931年在焦作擂台赛上独领风骚获第一名,继而在开封擂台 赛上又得第一名。七七事变”后避居西安,教拳为业。郑氏在长期教拳过程 中对拳术不断修正充实,拳式名称也有所更改。所演拳式舒展大方,速度较快; 推手则“挨到何处何处击”,尤擅靠法,因而,誉满西京,在西北五省颇负盛名二郑”的弟子甚多,宋蕴华和王海洲仅是其中笔者所知的两位。宋蕴华自14岁起师从郑悟清,在郑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之下,宋蕴华掌握了 赵堡太极拳的技击技法和拳艺理论。他为了追本溯源,曾三赴赵堡镇,考据赵 堡太极拳的历史演变,整理编著了《赵堡太极拳图谱》。这一部拳谱,和一•般通 常见到的武术书籍不同。它既是举宝不藏的太极拳谱,也是一部书画图册,且 又印制精致,是融拳、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珍品,像这样好的武术著作,我还 是第一次看到。王海洲是赵堡镇人,22岁时他患坐骨神经痛,医治无效,后随他姑父张鸿 道(郑伯英之入室弟于)练太极拳,半年后就完全康复,从此,练太极拳便成 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经过长期锻炼,身体变得异常壮实,一个人拉一千斤重的 煤车跑数百里都不觉很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赵堡太极拳的技艺,他曾先后 去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拜访散落在各地的赵堡太极传人,诚心求救,从而功 力日益提高。1986年,王海洲以赵堡乡总教练的身份带队参加温县太极拳擂台I X丈祐

-武术文布-

赛,他的学生夺得一枚金牌、一枚银牌和两枚铜牌。为了让赵堡太极拳得到更 广泛的推广,让更多的人得到练太极拳的好处,王海洲在严翰秀的帮助下整理 编写了《秘传赵堡太极拳》这本具有实用价值的技击、养生之书。赵堡太极孝■的拳式和推手据王海洲先生介绍,赵堡太极拳在历代前辈拳师教学中因人不同、学拳阶 段不同、传授不同逐渐形成了三种架势。第一种:中架。动作清楚,难度适中,容易学习,适宜初学者习练。第二种:低架。也叫盘功架、领落架,适合有一定太极拳基础的青壮年练 习。第三种:高架。也叫代理架、内功架。是练技击、技巧、内功功夫的拳架。这三种架势动作基本一样,只是练法要求不同。一般是先练中架,熟练后 再练盘功架,最后才练高架,基本上遵循着一条由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的教 学原则。赵堡太极拳的推手,过去只有用来练习技击的活步推手,后来随着太极拳 运动的发展,有些拳师从实际教学出发也创编了单手推、定步推手和大捋。赵 堡太极推手有许多与别家不同的特点。如“着熟”是推手的基础,也就是在练 拳走架中,要熟练地掌握拳式的用法,并能在推手中运用出来。所以有“走架 即推手,推手即走架”之说。又如赵堡太极推手讲究运用拿法,顺势拿人,以 拿还拿,以拿解拿,实用价值较高。作为武术,各家太极推手中原来都有跌打 掷拿种种技法,由于教授对象不同,有的拳师为了适应多数人能学习推手,从 安全出发,跌拿等技法大都不教了,结果导致不少人误认为太极推手中不应有 跌拿技法。其实这是数典忘祖,不了解太极推手发展历史的缘故。试看当前除 赵堡太极推手外,陈式、武式太极推手也都要求跌打掷拿并用,可为佐证。

(原载:《武当》1992年第2期)

杨派木板拳文系繁衍情湿概述由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禄禅开创的杨派太极拳,是最早普及到大中城市,流 传区域最广,形成支系最多的太极拳流派。现择要做一介绍:杨禄禅,名福同,又名福魁,河北省永年县南关人。自幼生活在河南省温 县陈沟陈德瑚家,曾随陈长兴习长拳十三势。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