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邑望族、素有“广郡三武”之称的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昆仲三人。武汝 清,字酌堂,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进士,以主事分刑部,历充江苏、陕西、 广西、云南司主稿,后升四川司员外郎。据《武禹襄传》记载:“仲兄酌堂, 亦酷嗜拳艺,每乘公余之暇,练习数遍,名闻当时,刑部诸公钦佩其术,愿执 弟子礼而师事焉。酌堂未诺,爰思及同里杨禄禅者,为术亦精,介绍京师,以 故禄禅遂获盛名焉。”禄禅先在京西小府张宅任教,后到旗营充武术教习。杨氏 从此定居北京教拳。杨禄禅次子杨饪(字班侯)在籍随武禹襄读书习拳,20岁 后亦北上助父教拳。后在神虎营任教习,是赏顶戴蓝翎的“武德骑尉”,因武技 出众,对弘扬太极拳贡献较大。由于杨家数代以教拳为业,弟子中也不乏职业 拳师,在传承中形成若干支系,所教拳势器械内容以及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对 他们做些分析研究,去伪存真,会起到鉴古励今的作用,有助于太极拳事业的 健康发展。
一、杨禄禅老架拳系
杨禄禅有三子,长子名镒,字凤侯,早卒。次子名钛,字班侯。三子名锻 (20世纪50年代文字改革,锚与鉴合并),字健侯,均能传承家学。对这三人的 事迹,下文再叙。因禄禅生前没有留下具体的拳技资料,其拳势和教法后人知之甚少,传世 的“杨禄禅老架”,据说得自杨禄禅晚年亲授。清末礼王府有刘姓太监名进宝,通州大拳庄(谐音)人,是杨禄禅的晚年 弟子,拳技较高。河北省顺德府(今邢台市)商人张正学,字端溪,擅弹腿, 在北京经商,结识刘太监,为刘某拳技折服,遂拜刘为师专心研习太极拳。张 正学晚年返回故里,将这套“杨禄禅老架太极拳”传授同乡郑宝庆。郑宝庆曾 在本地及山西阳泉等地教拳,将这套拳正式传出。我曾见过郑先生的弟子贾耕 雨先生演练过,其拳势与时下盛行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不同,特点是每一拳势有 左就有右,两翼兼顾,势法也较紧凑。“文化大革命”后,经贾耕雨及弟子杨 永生的联系,得知山西和邢台地区还有不少人在练习这套“杨禄禅老架”,他们 正在挖掘整理,准备著书问世,推广和普及这一古老的杨派太极拳。河北省保定市有一支自称“府内派”太极拳,始于萧功卓。据云其拳技是 杨禄禅在端王府时所教,内容与社会上流行的杨家太极不同,故称“府内派”。 据香港杨派太极拳家马伟焕先生考证,杨禄禅生前并未在端王府(或瑞王府) 教过拳(马先生的文章发表在《武林》及《太极》杂志上)。如此看来,“府 内派”之说恐难成立,但萧功卓所传之太极拳及其内容,还是可以作为杨派太 极拳支系来研讨的。山东东南部流行一支以太极拳为主,吸取八卦、形意之长形成的太极拳, 名“夏式太极拳”。创始人夏国勋,所传为杨家早期拳势,计58势,可单人练 习,也可双人对练。每一拳势又分成若干小拳势,形成势中有势,环里套环, 上下齐动,三盘连击等特点。杨禄禅的弟子中,有一名王兰亭者,曾代师传艺于武清李瑞东(李派太极 拳创始人),后来因事与旗人发生冲突,并将对方击毙,遂逃亡外地削发为僧, 释名法静,传其拳技于静一。静一传艺于河南人齐敏轩,齐传郑天熊。其拳势 及刀剑内容见郑天熊《太极拳述要》一书。
二、杨盛侯拳系
杨班侯,名钛,是杨禄禅的次子。他幼年随父习拳,后随武派太极拳创始人 武禹襄读书。班侯不喜读书,而“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 班侯多得之禹襄”(见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班侯20岁后, 北上助父教拳,因拳势轻灵紧凑,与父亲禄禅不同,人们习称“小架”,以别乃 父之“大架”。曾随禄禅习拳之万春、凌山、全佑又随班侯习拳,并拜班侯为 师。此外,班侯之侄杨兆林(字振远)、杨兆熊(字少侯),均得到班侯真传。班侯中年因故返里。在家乡跟他习拳的有陈秀峰、张信义、冀老福、李老 万等人。其中以陈秀峰的名气最大。他是永年县西河营人,文秀才。清末直隶 总督袁世凯曾礼聘武派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先生莅津教其子侄,郝先生以年老婉 辞,后荐陈秀峰代己前往。据说时下天津尚有陈秀峰的传人。1928年永年县国 术馆成立后,陈秀峰曾充教员。张信义是清末广平府书吏,《永年拳术》一书对他的事迹有所介绍。冀老 福、李老万的事迹过去罕有文字记载,近些年永年有些人在传授杨班侯拳势, 据说是李老万(名李万成)的传人。教学内容与全佑、杨兆林、杨少侯所传不 同。1958年,天津吴孟侠出版《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太极拳注解》(此前曾油 印出版)。作者在《前言》中说,该师牛连元系“太极拳的名家杨班侯的高足, 得杨氏秘传太极拳九诀,牛师把这九个诀传授给我”。九个要诀是:(1)《全体大用诀》、(2)《十三字行功诀》、(3)《十 三字用功诀》、⑷《八字法诀》、(5)《虚实诀》、⑹《乱环诀》、⑺ 《阴阳诀》、⑻《十八在诀》、⑼《五字诀》。这九个诀在杨派其他拳系中没有出现过,得过杨班侯亲传的万春、凌山、 全佑、杨兆林、杨兆熊、陈秀峰、张信义等人或其传人的著作中,也没有提到 过这些歌诀,因此,这些歌诀是否为杨班侯所授应予研究。但这九诀的内容对 习太极拳者确有一定指导作用。该书面世后,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1956 年3月第一版,印数27000册,同年5月第二次印刷加印10 000册,从中可以 看出其受读者关爱之情况。
三、杨健侯拳系
杨健侯,名镒,号镜湖。自幼随父禄禅习拳,清未曾在神虎营充武术教习。 职业太极拳师。传人除三子杨兆清(字澄甫)夕卜,能传其衣钵者有:1.许禹生(1878-1945),北京人,祖籍山东济南,幼嗜武技,曾随多人习 武,后拜杨健侯为师习杨派太极拳。1912年11月与纪子修、吴鉴泉等人组建 “北平体育研究所”(用以培训大、中、小学校武术师资),普及太极拳等武术。 著有《太极拳势图解》,是杨派太极拳首部由书局正式出版发行文图并茂的专 著。许禹生为杨健侯亲传弟子,从中可以得知杨健侯的拳势及练法。许禹生的弟子王新午,名华杰(1890-1964),山西省汾阳县孝臣村人。中 医世家,父礼廷、伯父厚辅精通医道。他自幼除学习古文诗词及中医外,还学 过形意拳。后来毕业于山西大学法政学院。1916年山西省有关部门派他来“北 平体育研习所”学习,从学于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诸师,专攻太极拳及岳 氏八翻手。毕业后回山西,曾在太原创办国术操练场、山西国术促进会,普及 太极拳。他教导学生要“明礼义,知廉耻,轻生死,重气节,以忠勇精神,为 国为民”。后来在乃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基础上,结合研习心得,广征博 引,编著《太极拳阐宗》一书,于1942年由西安启新印书局出版。该书的最大 特点是阐述太极拳理论较详,尤其是对太极拳的实用技击术,集前辈纪子修等 人的成就,证以个人的实践心得,讲劲用着,完美结合,是杨派太极拳系中的 佳作。曾跟随杨禄禅、杨班侯父子学拳的万春、凌山、全佑三人,许禹生在《太 极拳势图解》中说他们: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善发人”的凌山没 有传人,其友纪德,字子修,初从雄县刘仕俊习岳氏散手,继从禄禅学太极拳, 刚柔相济,自成一家。能卧地以臂挡重车轮,燕京号之曰“铁臂纪”,至八旬尚 健壮如少年。纪德与凌山友好,获益甚多,而王新午的着(招)法,又得之于 纪德,实乃间接得之于凌山。王新午书中许多论点与一般习杨派太极拳者不同, 可能与此有关。如习太极拳多年仍不能技击,王氏指出:“推究其弊,实病于 柔。” “柔者偏于守,而昧于攻。”又说:“一般习太极拳者,素多死步”,“守 亦败,攻亦败,太极拳其无用矣以乎?此学者误于柔(见该书第七章第四节 《明攻守》)他非常明确地告诉习拳者,“夫刚柔喻阴阳也,有阴无阳,何以圆 其太极拳之理,刚柔互用,岂须臾离哉!……刚柔互用,而执其中,斯乃太极 拳之正规。”数十年前王先生就指出习太极拳的弊病,是偏于主柔,证之数十年 后之今天习太极拳者因柔致弱者更多,认真研习早期太极拳家的著作和拳论以 及练功方法,纠正时弊,实乃当务之急。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