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武术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师问题、教材问题、教学内容问 题、教学方式问题、教学评价问题、场地器材问题等,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是表 面上的问题,是形式问题,归根结底.最根本的问题是具有东方感性特色的武 术技术体系如何真正在西方理性为主的现代教育模式当中得以传承并发展壮 大。今天虽然许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设了武术课,但往往是课上老师讲一 讲,学生练一练,课下学生很少主动练习,更不要说长期坚持,形成一种身体 锻炼习惯。反观我们传统武术师徒传承体系当中,武术技艺的传承往往是放在 日常生活体系当中进行的,通过这种生活化的传承使武术技艺在潜移默化中融 入传习者的身体当中、血液当中、生命当中。今天武术教育与传统武术教育最 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传习者身体教育方式上的根本不同。当代武术教育发韧 于近代西方的体育教育体系当中,西方体育思想观念中身体是单一的、分解 的、工具化的,是由诸多器官集合而成的,在西方观念当中身心是分离的,因 此,在教育体系当中往往强调的是一些生理指标的量化问题,如运动强度、运 动负荷、运动频率等,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西方理性思维与认识。换句话来说, 在西方现代体育教育体系当中身体是被动式地接受知识灌输和理性塑造,这 种体系并不注重身体的自我感受与感知,所以对身体的认知也大多集中于这些 身体指标当中,身体在这种体系下永远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工具式的改造过程 中,因此在西方体育教育体系中没有“体悟” 一词。传统武术教育体系强调身心合一,注重身体的自我体悟和感受,是一种 东方式的感性为主的思维与认识。传统武术教育是一种自我习得与养成教育, 它更为注重武术技艺对人身体的内在改造,关注身体的整体感受和综合能力, 强调通过身体的内在变化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和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理解。因 此.从身体角度去反思和认识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不但有助于武术教 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身体的自我参与是武术教育的原点身体一直是传统武术教育的关注点和着力点,特别是一些民间传统拳种在 对身体的教育上几乎到了一种极其苛刻的地步。张志俊在讲述自己的学拳经历 时多次提到:“那时,我上的是中班,每天晚上十一点下班就去公园,一练就到 天亮。那时的刻苦劲头在今天看来是超乎寻常的,每晚练拳架二三十遍是硬规 定,还有很多单式,仅其中一个’打肘’的单式,我就拍烂了七件’劳动布’ 工装的袖子。”。可以想象到每天从晚上练到天亮,仅一个动作反复做到打烂七 件衣服的程度,那么身体在这种长时间、大强度的反复习练中自然达到常人难 以到达到的一种自觉程度。同样的记载有“杨班侯为了练好太极拳,十年未上 床睡觉,累了在板凳上打个盹,醒了再练,终于功夫大进,成为身怀绝技的一 代太极拳宗师。”。传统武术教育的实质就是将这种对身体的外部教育上升到身 体自觉的内部自我教育,从根本上达到一种自我习得与自我养成,从而最终达 到“武术化身,武术化人”境地。正如戴国斌教授指出的那样,传统武术习练 过程实质是“武术文化对身体的重新部署”过程。包正是这种被传统武术改造 过的,重新部署过的身体,才是传统武术所追求的一种功夫状态,同时也是常 人所难以达到的一种身体技击状态。反观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催生了现代教育体 系,其最初的目的是为机器大生产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因此,对知识的传授 和掌握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性范式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特色,因此,即使是现 代体育教育中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也是极具目的性的。正如韦伯在他的《新教伦 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对身体的理性安排,身体就此得 到保护,摆脱了欲望的扰乱,有利于持续性的工厂生产。” 0阿兰•科尔班也说 过“所有这些体育运动都是为了能使身体得到适合新的城市社会之需的各种各 样的锻炼;它充分体现了 T.业时代男性的种种新的品德:崇拜奋斗和功绩;注 重竞争本身的价值;对一切纯属智力性东西的怀疑” ©从这一角度来说,现代 体育教育更多体现出一种工业时代的社会要求,它追求的是一种技术和身体锻杨剑,译炼效果,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整个时代以及当时的大工业发展需要。现代武术 教育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早期国术馆提出的“提倡中国武术,增 进全民健康” 口号到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创编的简化太极拳以及长拳、刀术、枪 术、棍术等套路,以及统一编写的体育系武术通用教材等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武 术教育对武术技术和知识传授的高度重视。武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透彻的体悟,难以 把握其精髓。体悟,首先要’体’,就是亲身去练,去实际操作,再与科学、 理论相结合。不亲身练习一下,很难开展研究。。可以说这是武术教育区别于 其他知识体系教育最大的不同,武术不是靠看书本知识和做文本作业就能领悟 了的,必须进行长时间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而且由于当前武术教育体系当中 技术动作大多来源于传统武术拳种之中、其在规范性和技术性上与西方体育有 着巨大的不同,因此,如果沿用西方体育项目那种教学方式来传授中国武术则 必然最终流于形式,不能完全领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和技术实质,因 为这种传统武术的精髓是建立在身体的改造和“重新部署”之上的。因此可以 说,身体是武术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要解决武术教育问题的必须集中到身体 这一原点上,除此再无他途。身体的自我感悟是武术教育的切入点武术归根结底是一种身体文化,没有身体的自我感悟是领会不到武术真 谛的,因此要在武术教育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身体感悟性。武术产生于中国身体 文化之中,中国身体文化与西方身体文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视身心为一个整 体,强调身心合一,而不是西方理解式的由一个个器官组合成的集合体。以最 典型的中医为例,它强调的是一个整体医治理论,类似于“黑箱理论”,因此 中医主要以治疗效果来说明问题,而不是西医那种将病因不断细化,甚至达到 细胞分子、原子水平来解决病症。现代西方体育项目大多是一些标准化、规范 化、计量化的技术动作,其动作要求具有极大的外在性,强调的是表面的规范 性和一致性,而武术动作则更多追求的是一种人体的内在感悟。李仲轩在《逝 去的武林》中提到“形意是用身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等身体有了悟性,听到一句话就有反应,就像 马挨了一鞭子,体能立刻勃发出来了。”。这种体悟往往是学拳的关键,同时也 是武术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当然,这种自我感悟首先是建立在长期的身体习练基础上的,人类的身体 有较强的记忆性,每一个动作从分化、泛化,再到自然化的过程都需要一个较 长时间的身体练习,而传统武术中的技法招式更是将这种练习推到极致。李仲 轩说:“老辈拳师多居乡野,文化程度不高,所传承的古歌诀多字词粗陋,大致 意思是不错的,但无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揣摩,一定得常年跟随在他们身边,从 身教上学。”。实际上在传统武术中许多师徒都是常年生活在一起。崔仲二在回 忆他的爷爷崔毅士跟杨澄甫学拳的经历时说:“杨式太极拳是我爷爷一生唯一的 嗜好和追求,为了练拳,他什么都可以舍去。1928年,澄甫宗师南下赴南京教 拳,我爷爷抛下家业,义无反顾地跟着宗师南下了,把生意留给我奶奶打理, 把还没成年的一对儿女留给了我奶奶照看,从此天南海北,漫游他乡,直至澄 甫宗师过世。” ©当然像这样长期守在师父身边学习武术的事例在传统武术习练 中并不鲜见,同时也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长期的身体演练才达到较高的体 悟境界。身体的自我感悟实质上是长期的身体参与才会使身体达到一种超越感觉, 这种超越感觉有时很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身体感悟 只有习练者自己知道,自己体会得到,因为身体是自己的,具有单一性,而这 种身体感悟通过语言表达之后,还存在一个对方接受、理解的过程,对于没有 达到相应身体感悟程度的人而言,则很难理解这种身体感受,因为没有练到那 个程度,就没有那种身体感受,同样也不会身体上的感悟。而语言本身就具有 一种繁杂的多意性,体悟者的表达必须要使对方充分理解才能达到一种相通的 身体感悟交流,只要一方达不到,这种交流便只能停留于语言表述这一层面。 同样,当表述者和接受者身体都达到这一程度,或者身体都有这种体悟时,这 种语言交流往往只有很简洁的几个字,甚至于没有文字,这就是传统文化中所 谓的“以心传法,不立文字”。不立文字背后实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共享 与交流。
浏览1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