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传统武术教育还是现代武术教育都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从心理 学角度而言,这种自我肯定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因为自我肯定是建立在身体的 自我参与与自我体悟基础上的一种成绩体验。特别是在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武术 习练上,这种身体的自我肯定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种自我肯定在身体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也是最为常见的一 种表现就是通过习武提高身体机能,除去了困扰身体的多年疾病,从武术习练 中真正得到益处,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实实在在的体质提高和一些慢性疾病 李仲轩口述.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M].徐皓峰整理•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117. 的自我康复都是身体自我肯定的一种明证。据记载吴式太极拳传人郝月如就是 少时体质孱弱,三岁头倾欹,及十余岁,习太极拳,颖悟异常,体力转强c ° 当代太极拳名家张志俊就因为身体有病所以才开始练习太极拳,而后成为太极 高手。其学生朱利尧也是通过一个简单的“8字圈”治好了多年的肩周炎和颈 椎病,从而开始跟张志俊学习太极拳。@同样在陈发科自述中也记载着“我是 父亲60岁以后出生的。自幼为父母偏爱,饮食无节,腹内生有痞块,每犯病, 疼得满床打滚。……(14岁)我练拳,夜里睡一小觉,也起来练拳,每天至少 练习60遍,多则100遍,如此则3年有余,在我17岁时,腹内痞块已消失, 身体发育强壮了。”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情况下习练者首先通 过习练武术达到强身去病的功效,这种身体疾病的去除实质上就是一种习武过 程的自我肯定。其次,身体由于长期习练武术有一种本能的身体感觉。正如王宗岳在《太 极拳论》中所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 能豁然贯通焉。”。这种身体从“豁然贯通”实质上就是一种从量的积累到质的 转变的过程。当然这种感觉并非只有太极拳一家有,在许多拳种都存在着这种 由长期习练而达到的身体直接感受。一生只练习形意拳的李仲轩就说过:“我跟 随尚师在北京学艺期间,一度觉得功夫有了长进,体能很强,有了股天不怕地 不怕的豪迈,其实只是进入了形意拳明劲阶段,是练武的必然,只能算是入门 后的第一阶段,可是心里真觉得自己可以当英雄了。”©这种由于长时间的习练 武术动作而达到的身体状态改变,无形中也增加了自己对身体的认同度,甚至 在更多时候这种身体变化直接带动着心理的变化,同时也希望通过身体之间的 直接接触、对抗达到印证这种练习效果的目的。最后,通过相互之间的身体直接接触对抗达到身体的自我肯定。从许多 武术名家的著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相互之间“搭手”“试手”“问手”的记 载。实质上这种记载更多体现出武术习练者需要通过这种身体的直接对抗来验 证自己的功夫水平。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身体攻防特色的,带有鲜明技击特色的一种身体搏斗术,所以李存义说:“形意拳,只杀敌,不表演。”。程大力 也说:“武术就是用来’打架’而不是用来’打仗’的技术。”可正因为武术具 有鲜明的技击性,因此直接的身体对抗成为验证武术功力最有效、最直接、最 简明的一种方法,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习武初期都喜欢找人比试,从而验 证自己的功力高低,这实质上是一种最为正常的心理现象,就是要追寻一种身 体上的自我肯定。当然这样身体直接对抗的双方自然会有高下之分、胜负之 别,也会有如杨露禅与董海川那样不分上下的结果,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实质 上都是习练者自己真实功力的客观体现。同时也是相互进行肯定的过程,都从 一个侧面印证了自己的功力水平。张志俊就说过:“武林中这种事情每天都发 生,有时不是你去找人,人家也会来找你,怎么应付要看各人的素质了。没办 法。武术总是要比的。要在比武中去悟,去提高。”⑰从这一角度而言,传统武 术中的身体直接对抗实质上就是寻求一种身体的自我肯定。现代体育教育体系主要是依据西方教育模式构建的,因此其本身就具有 一种先天的去暴力化和规则化,而这种去暴力化和规则往往体现为在有限的空 间和区域内对身体的直接对抗进行相应的限制。实质上在中国传统武术中身体 的直接对抗是极其有分寸感的,很少有出手伤人的举动,动手时往往讲究点到 为止、宁失一招,不伤一人。特别是近来随着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安全工 作的重视,学校体育在传播武术动作时更是不敢让学生直接进行身体的对抗性 练习,而只进行套路演练,这样武术动作中的攻防技击性表现不出来,最后只 能成为近似于花拳绣腿式的套路表演。这样在身体层面的自我肯定少了,学生 不愿意学,老师教起来也很困难。特别是武术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大量反复练 习才能达到的身体自我改变,从而在根本上引起身体的自我反应,达到一种自 我肯定,而当前学校教育体制中恰恰将这种长期性和自我肯定性或隐匿或直接 去掉,那学生当然也就缺乏最为根本的内在动力,不学也就成为一种常态。因 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使武术习练达到身体的自我肯定才能使学生 真正从内心深处爱上武术、喜欢武术,从而使学校武术传承成为一种全新的武 术传承模式,这样中国传统武术才真正能得到发展与弘扬。身体的自我养成是武术教育的最终目标身体的自我养成是武术教育的最终归属,武术是一种身体的习练手段, 同时也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认识.归根结底,无论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武术都需要 人们去练习、去传承。武术技能不是文本知识,可以固化到书本或者其他物质 载体当中,它具有活态传承性,是一种依赖身体传承的活态文化,没有一个个 鲜活身体的传承,武术就会消失,就会灭亡。正是这一特征决定了武术教育最 终目的就是要使传习者达到天天练拳,日日练功的生活常态形式,而且由于武 术本身的技术特性,也决定着传习者只有形成了这样一种常态化的身体自我养 成.才会真正领悟武术文化中那种最为迷人的精神实质。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传统武术要得到传承和发扬则必须走进现代教育体 系,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成为学生终身都愿意学、愿意练的一种身体练习手 段。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体系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体系几乎影响到这些孩子的 一生,因此,当前许多国家都将本民族最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到学 校体育课堂当中,其目的就在于将这些本民族最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入 现代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孩子们愿意学、愿意练、愿意去传承的宝贵财富。传 统武术由于其巨大的历史背景和数千年的文化承载,其动作技法中包含有极其 丰富的文化、技击、养生、健身等诸多含义,而这些技法的学习又不像西方体 育动作那样单一化,其蕴含着中国特有的身体文化,只有不断的多次的重复习 练才能真正体会到传统武术的价值真谛。因此,当前武术教育最急需要解决的 问题就是:在武术教育当中使武术成为一种身体的向我养成。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知识乃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改变为 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的结果。” ° “我们能够向学生提供数以千计的现成的观 念.而且的确这样做了;但是我们一般并没有尽很大努力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 境中学习,在这种情境中,他自己的活动能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 即察觉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实际上,无论是文本知识或者身体技能其最终 都要使学生从根本上接受它、理解它,并运用它。武术教育自然也不例外,甚 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身体的自我养成似乎更重要,因为它是武术得以传承发 展的根本.同时也是武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当中得以发展的根本。 总而言之,无论是过去的传统武术教育,还是现代武术教育,身体的全方 位参与是武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没有身体投入就不会有身体产出,同样,无 论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武术,只有身体的全方位参与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传承数 千年中华武术的博大魅力,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身体既是武术的原点,同时 也是武术的归宿。武术技法只有借助于身体这一特有的载体才能将自己的文化 魄力传播开来,同时也只有借助于身体的展示与习练,中华武术才能真正将自 己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因此,武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身体的参与与 投入,而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武术的自觉身体养成,只有这样中 华武术才能真正发扬光大,造福世人。
浏览1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