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为武器中的短器,汉代文武之人有佩刀习风.宋代刀制发展 变化大,刀尖、刀刃的形状都有进一步改变,促进了刺、扎、挑等刀法 的发展。而刀柄的改变,充分发挥手腕的动作,便于刀术套路的发 展。宋代刀制最大的发展变化是日本刀的输入.欧阳修《日本刀歌》 云;“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间杂 输与铜「随着商贾往来,日本刀大量输入 从欧阳修的记述看,「1本 刀很美观。据《武经总要》载,宋代刀有八类,乂称刀八色:7刀、掉 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 到了明代刀的种类有 四。《武备志》云:“今所用惟四种,曰偃月刀,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 施于阵也;曰短刀,与手刀略同,可实用于马上;日氏刀,则倭奴之制, 甚利于步,古所未备;日钩镰刀,用阵甚便;又有腰刀,则惟用于藤 牌”显然明代四种刀各有所用:偃月刀适用于演练;短刀适川广骑兵 战;长刀有利于步法;钩镰刀适用于战阵;腰刀9藤牌配合使用,适用 于战阵明代徽州长于刀术者有程宗猷、程子颐叔侄程宗猷所习的是 倭刀,且技艺精湛;程子颐则于军事武术中的大刀、斩马刀研习颇深 此外明清徽州民间也不乏擅长刀术的武人程宗猷著有《单刀法选》.单刀是指双手握一刀,且刀较长,而非 短刀。程宗猷在《单刀说》中叙述了自己习练倭刀的经过:盖单刀者,乃双手所用一刀,故名曰单刀。其技擅自倭奴。 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令人莫测。其刀光耀射目,使人寒心,故长 技每每败于刀。余甚慕之,故遍访其刀法,遇有武林教师刘云峰 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比时南北皆称亳州郭五 刀法,余亲访之,见其用法,不及刘多矣。其传受刘师之刀,有势 有法而无名。今依势取义,拟其名,使习者易于记忆。其用法, 惟以身法为要。候跳超距,眼快手捷,诱而进之,警而取之,心手 俱化,胆识不乱,方可言技。今将带弩兼用刀法,聊选数势,直述 其理之可以与枪敌者,绘图于后。若遇他艺,而圆转锋利,制胜 之机,又在我矣。程宗猷所习的单刀就是倭奴刀。倭奴刀特点鲜明,在对阵其他 武器特别是长器时,有绝对优势。作为习武之人,程宗猷对这种新技 心向往之,于是访师学艺.师从武林人(今杭州)刘云峰,习得倭刀真 传,并深得技艺真谛.与当时流行的郭五刀法相比较中,倭刀优于郭 五刀法.因为刘云峰是口传心授,未形之于文字与图谱,所以程宗猷 对刀法、刀势进行命名。在习练此艺上,程宗猷认为习练者需要有基 本的跳跃、眼手、心手与胆识能力.方可学习此艺。正如万籁声在《武 术汇宗》少中所说:“练时亦如拳术,不可低头牟腰,以刀剁身为度,意 存有一敌人在前,与之抗搏。”所以武谚有云:“有形剁形,无形剁 影"舍命单刀,救命花枪。”“剑走青,刀走黑。”“刀如猛虎,剑如飞 凤,枪似游龙」程宗猷关于单刀的理论,体现了刀法家的共识。程宗猷概括出单刀二十势,并总结出单刀套路。单刀二十势分 别是:拔刀出鞘势、埋伏刀势、入洞刀势、单撩刀势、腰砍刀势、右独立 刀势、左独立刀势、外看刀势、上弓刀势、低看刀势、右提撩刀势、左提 撩刀势、拗步刀势、左定膝刀势、右定膝刀势、朝天刀势、迎推刀势、刀背格铁器势、藏刀势、飞刀势。每势下均有歌诀,并绘之以图,附以 手、眼、身法、步法及刀法说明。单刀套路共十二势:带刀势、出刀 势、压刀势、丢刀接刀势、按虎刀势、背砍 刀势、低插刀势、单提刀势、单刺刀势、担 肩刀势、斜削刀势、收刀势。整个套路有 图谱,并配以解释。如丢刀接刀势:“压 刀将刀口向下,丢起刀,待刀落下,右手 阳(佯)仰接刀,但刀丢起落下,毋使刀转 动,则接刀持靶,刀口向前,则便运用。 如刀丢起落下,转动不定,及接持刀口不 能向前,或左或右,则刀难于运用矣。”这 样的注解,不仅指出了该路数中的基本方式,还指出了其注意事项。 图九《单刀法选》程宗猷在总结单刀套路诸势前,有 (中华再造善本)一段关于刀术套路的叙说:以前刀法,着着皆是临敌实用。苟不以成路刀势,习演精 熟,则持刀运用,进退跳跃,环转之法不尽。虽云着着实用,犹恐 临敌掣肘。故总列成路刀法一图,而前图诸势,备载在中。又续 刀势十二图于后,以便习演者观览。第习演之刀,当用重长者, 使临敌用带弩之刀,则骁快轻利矣。然全路势多,倘力微者持重 刀,难以跳舞终局。当听用者力之长短,分为两节三节习演, 勿拘。这段重点讲述的是刀术套路的习演问题。套路形式对练武作用 甚大,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刀术套路上,程宗猷规 定:奇数段(趟)由右往左,偶数段(趟)由左往右,最后收回原位;运 动路线上,有小斜线、弧线、直线、8字等路线,布局简单合理。习云太《中国武术史》中,对程宗猷以套路形式创编刀术套路,评 价甚高:“明代刀术既吸收了日本刀法的精华,又遵照中国刀法,以中 国套路形式创编中国的刀术。程冲斗在这方面,功绩卓著。”第六节刀术(二)明代徽州程子颐,为程宗猷侄,其因武而被征召入军,又因战绩 卓著,有“程将军”之称。其所论的刀术主要是用于战阵的大刀、斩马 刀、朴刀。其在《武备要略》卷八中有关于三刀的具体论述:夫大刀,利于马战,乃将家之技,非步士之所宜,何也?盖用 大刀者,必有力之士,兼以快马。而手法为要,格开彼器,便能近 身,焉得不胜?惟其不用步法,所以为便,与斩马刀同一类。其 法或刀前钻后,或藏头献钻,有撩、有劈、有勾、有砍、有拖刀等 势。其拖刀法,要乘熟马,于战酣之际,佯输诈败,拨马而回,彼 必追来,俟彼马将接我马尾,我马突从右旁拨转,以刀斜进,近彼 身便砍,故胜之易。若步下用大刀,其刀虽格开彼枪,还要滚身, 或剪步,方能进得,若稍迟,反被彼枪劄矣。所谓不利于步者此 也。大底习大刀者,先以步下习熟,再用之马上更便,今选数势, 绘图说于后。程子颐认为,大刀适用于马战,为军事家之武技。大刀配合快 马,是将帅之技。从大刀身手法看,手法最为关键,具体刀法有撩、 劈、勾、砍、拖刀等,劈砍是刀法中最基本的刀势。程子颐详细阐释拖 刀法。拖刀法是习练者将刀拖地,然后跃起斩敌。程子颐将其运用到马战上,并指出具体适用策略,同时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有效刀 法。从习练的过程看,他认为应先习步下拖刀,再将其运用到马战 上,体现出习练刀法由基础到提高的渐进程序。程子颐关于大刀的招势,共列出了十二势,具体为:提刀势、丢刀 势、悬脚撩刀势、凤凰展翅刀势、单提刀势、檐前滴水刀势、勾砍刀势、 左提撩刀势、右提撩刀势、过肩刀势、刺刀势、拖刀势。他对每一刀势 的具体使用进行细说,如“拖刀势”:“先立右看刀势,乃左肩向敌,彼 枪劄入,勾刀,上右步,斜砍一刀,剪步,拖刀出,退下右步,彼必望右 劄人,挪右步进左步,回身勾开彼枪,进砍。”他对大刀套路进行总结, 绘制出大刀总势图谱。朴刀在宋代已出现,但是《武经总略》上所列的八刀并没有朴刀, 原因是朴刀主要为民间武家使用。其在木制刀柄上嵌入长度较短的 铁器刀,属于短器。程子颐在其《武备要略》中以附说的形式,阐述了 朴刀的使用与刀势。其朴刀,用法与单刀同, 然撩劈之势,大于单刀。故军 伍中,不可少也。余昔所造 者,无剑脊,砍去偏软,若厚, 又难运用。故今制如倭刀样, 亦起剑脊,但刀不宜太阔。今 绘刀式干后,其用法,照后单 刀图势用之,故不重赘。由此可见,朴刀是对单刀的改 进,其最大特点是撩劈之法优于单 刀,适用于行伍之战。程子颐是朴 刀制式的改进者,在其探索实践 中,制作的朴刀大体形制如倭刀, 但刀面较倭刀窄一朴刀的用法与 单刀相同。清末徽州出现了两位擅长大刀的武艺人物,一是吴定洲,一是程 大猷,吴定洲1,清末绩溪人,常居于歙北,以修建水碓为业,身材魁梧 雄伟,有武艺其所擅武艺是大刀。据《太平军扰徽始末记》记载, 1856年9月,太平军侵略徽州,官府军中吴定洲举大刀,于阵中往来 驰突,杀敌甚多.据此可知其为擅长大刀的武术家,其大刀用于行伍 之战,制敌之效明显。程大猷,清末夥县人。自幼习武,注重弓、马、刀、石功夫,操练南 拳,武艺高强,膂力过人,用长铁条打头顶,铁条打弯而头无伤痕"I" 块厚砖,一击之下,片片断裂。可见其硬功本领之高。刀艺是其习练 的武术器械之一。程大猷乐于传艺,对于前来学武者,只收取火油 费,跟从他习武者达数十人。精于伤科,经常为人治伤
浏览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