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两章所涉及明清徽州武术人物程宗猷、程子颐、程真如等 看,他们均是习练和传承了中国武术中的重要门类少林和峨眉武术。 因此我们将其归类为嫡传类武术人物。这类武林人物在确立明清徽 州武术地位,显示徽州武术水平等方面,有着显要的作用。可以说, 我们所说的徽派武术就是以这类武林人物为标志的。这主要体现在 对武术器械的传承与发展、武术拳种的继承与习练以及在武术技击 上的超高水平。特别是在对一些武术器械技法的改进与理论的创新 上,这类武林人物确立了徽派武术的独特地位。诸如程宗猷对少林 棍法、刀法、枪法的传承以及对弩的改进,程真如对峨眉枪法的习练 以及理念的提升,潘佩言对枪法的体悟,吴展晋对剑法的传承等。由于明清武举和武术教育的发达,明清徽州出现了一大批科举 类武林人物。这类武林人物是指通过明清武举考试,获得武举人、武 进士、武状元的功名。囿于明清武举考试内容的规定,这类武林人物 在武术技艺上,超群出众的不多。而且依据科考规定,中了武举人、 武进士或武状元后,这类武林人物基本上进入省州府或兵部掌管兵 事。其武术技能有弱化趋势,其军事战略及战斗指挥能力增强。但 是也不排除个别科举类武林人物武艺高超。如明末武状元黄廖,他 能运二十四斤铁鞭,在与清军交锋中,先取腰中一箭,射中清将左目, 再用铁鞭击杀,具有极高的运鞭技能。显然,通过武举而成为武将的 这类徽州武林人物,文武兼修,在提高明清军事训练水平与作战指挥 能力上有极大的帮助。在明清徽州民间,有擅长一技或多技的民间武林高手他们游 走社会,在较量武艺的过程中,显示出超强的本领。这类武林人物为 数较多,反映了明清徽州武术的民间基础与队伍的庞大,也表明了徽 州武术的竞技水平。诸如江起龙、甘凤池、汪宗孝、吴虎文、吴定洲、 宋乞、王应桢等。另外在徽州文人士大夫之中,不乏习武之人,而且 武艺尚可。鉴于嫡传类武术人物已在前两章中所揭,本章对习武文人、武举 人物、武林高手进行研究。第一节习武文人其有任职兵部的经历,曾任兵部右侍郎、左侍郎,文学 创作颇丰,是明代中期重要的文学家,著有《太函集》一百二十卷之 多。其有武略,督民习武,汪道昆是明清徽州亦文亦武之人1。《徽 州府志》载:历福建兵备副使。会有悍卒拥胁开府,开府莫能支。道昆 遽驰入军门,戮首事以殉,一军寂然。壬戌,倭陷兴化,全闽大 震,道昆走浙,请督府胡宗宪檄总兵戚继光将浙兵往。于是道昆 主画策,继光主转战,诸贼皆次第削平。会岛夷不呈,闽事孔棘,天子玺书命持节往监诸将军军。至 则屏左右,耳语戚将军,授方略。时倭奴屠数郡,氛甚恶,谍屡 至。先生方张筵,召戚将军饮,浮以大白,命部曲歌竹枝,神色自 若吏人啧啧,何为是泄泄然者酒兵哉。酒罢,趣将军短缚介马 驰赴敌,一鼓歼之,横尸蔽野。倭奴咋止,称神兵,诚相率他逸。这两则史料均从不同侧面记述在道昆的军事武略。这种武略才 华,与其父汪良彬为人崇尚侠义、弃商习武的家风影响有关王寅,明中期歙县人,字仲房,为明代徽州重要的文学家,著有 《十岳山人诗集》。其乡人汪道昆所作的《王仲房传》,记述了这位文 人曾经习练少林武艺的事迹:淮孺少年,英气勃勃,自负具文武才。时李献吉居大梁,以 著作倾当世士;而少林诸僧习兵仗,则匾囤最精。于是仲房驰一 骑谒献吉大梁,会献吉留关中不至,居大梁一月,则之少林匾囤, 遂以其术授仲房.什得五六。及还歙,补县诸生,独攻古文辞,不 喜举子业。腰间宝剑双辘耕,将军持赠未昆吾。五陵年少闲且都,售以 千金不肯沽。道逢马上高阳徒,下马长揖城南偶。回鞭笑向酒 家胡,半酣解取付当坤。归去谁言担石无,是时燕山木落河。水 枯风沙萧瑟欺,霜颅碣石之宫久。已芜平津之阁不,平津之阁不 可呼。岁宴何为万里途,请君为我少命跚。昨朝分得大官脯,客 有盘餐马有刍.且弹齐铁歌吴愉,不腆犹堪十日娱。显然这是文人舞剑,带有明显的艺术观赏性。而 能够得到当时朝中次辅许国的称赏,其剑艺当有一定水平。这位习 武文人,在其诗歌作品中,记述了武艺人的身边之利器(如宝刀、宝 剑)和其技艺。这类作品有《赠汪大元蠡》《丈八矛赠樊大》《双匕首》 《赠方生子瞻双剑》《宝刀篇赠汪仲乐北游》《谢方景武双吴钩》《买刀 篇》《匣中剑赠毕汝光》《夜梦宝刀行》等。兹举三诗:袖间短剑磨秋水,雕匣缠龙八宝装。五花更学蛇矛术,纵横 掌上飘风疾。赤睛紫面卷髯黑,叹举千钧盛膂力。江北江南只独行,貂裘 来自天雄国。万人围赌戏登场,尔矛巍巍丈八长。矛头风生火 旋热,叱咤纵横电光掣。气欲推山山可颓,势欲挽日日可回。荷 矛上马何太易,不异置身在平地。纵辔桃花贴草飞,直追巧中苍 鹰坠。年今半百鬓未丝,相逢稀见敢相持。始知神艺人间少,暗 里调矛每自嗤。斯矛之法尔谁受,乃出杨家令公后。醉酒梦远游,拔刀三尺雪花浮。砍地地裂上射血,刀忽解语向予 说。汝既失路哪能荡风尘,又无誓死可报之仇人。常恨眼前不 平事,拂拭叱咤徒伤神。第一首记述了一位身佩短剑,擅长枪术的武艺高超之人汪元蠡。 第二首则生动地记述了枪艺娴熟之人樊大,登场演出,枪艺非凡,无 人能比。第三首则是记述自己由家中的宝刀而产生的人生感叹。早 年习武的经历,以及少年任侠的天性,使得王寅在人生游历中,关注 武艺人,推崇武艺人。同时也表现出对武术器械的钟爱。在明代后期,歙县另一位知名文学家程嘉燧,在其人生经历中, 也有一段习武经历。钱谦益在《程嘉燧传》中有云:“程嘉燧,字孟 阳,歙县人,侨居嘉定。少学制科不成,去学击剑,又不成,乃折节读 书,刻意为歌诗,三十而诗大就。”也就是说这位被称为新安二布衣之 一的文学家(另一位为吴非熊),早年有段习练剑术经历。汪宗沂,字仲尹,晚清歙县人,被称为是“江南大儒”。虽为文儒, 汪宗沂却喜好武术,除练习拳术外,在剑术上造诣也很深。曾搜集整 理前人关于剑术的招势,汇辑成《韬庐剑谱》。“韬庐”是他居室的别 号。黄宾虹在《汪宗沂传》中就提到其晚年武艺不凡:“及年七十余, 须发未白,颜如渥丹,尚能日行百里,身任数十斤之金物,勇壮过于少 年。又自号天都老少年。凡遇少年之文弱者,莫不以强身相规,以此 为人立身之本与救国之本。”也就是说,汪宗沂不但自己习练武术,还 积极倡导身边的人加强强身训练。《皖志列传》说他晚年在家时,常 佩剑出游,还随时舞上几圈,遇到一些乡下节俗,还面饰粉墨,手握短 剑,舞于街衢之间。清末浙西人袁昶在《汪氏兵学三书序》中说:“汪先生 仲尹,吁衡时变,采辑群书,既撰述《逸军礼》三篇以原朔,又取太公 望、葛侯、李药师三家之佚文而搜补讨论之,以为《兵学三书》据汪宗沂曾孙女在《汪宗沂和他的著录》1中介绍,他的遗著共 四十六种,梓以行世的只有十六种,,其所辑录的《韬庐剑谱》尚未刊 梓。因此我们只能从其他相关史料中略知其习武练剑的情况.他曾 撰有《韬庐二剑歌》,记述了一剑得之于山东太守家,一剑得之于黄山 某处。但是二剑在颜色上澄净如白练,十分锋利“从“其光熊熊逼流 虹,其气激激涵晴空”的描写可知,这是两把好剑。黄宾虹曾于光绪十二年( 1886)拜汪宗沂为师,从其学习古文,同 时还跟随其习练剑术。一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黄宾虹仍然问学 于汪宗沂。黄宾虹后来曾与清末科武举人洪佩泉、科武秀才汪佐臣 聚众于岳营滩,习武练兵,以图在清末大举。我们知道黄氏家族习武 之风源远流长,而且技艺高超,黄宾虹能够较长时间跟随汪宗沂习拳 术与剑术,表明了汪宗沂在此技艺上的造诣。另外我们从袁昶《答汪仲尹山长书》中,可知汪仲尹对兵学源流 是精微朗畅。同时提到二人关于习武的重要性的论述:“古人二十以 前无不习武事者,故儒者多强壮,不怯弱。”还提到伴乐而舞,即舞武 中音乐的重要性。在明清徽州习武的文人中,一位徽州围棋界的高手汪幼清,不仅 棋艺出众,列为明清徽派围棋的大家,同时也是一位武艺高手清初 诗文家钱谦益在为汪幼清所撰的《棋谱新局》所作的序文中说:“幼 清节侠奇士,从余于行营万马之中,单骑短棒,冲锋突刃,以捍余于濒 死。秋高口紧,合围大腊,腾上胡儿马,夺其劲弓,弦响霹雳,箭如牛 鸥,连贯雉兔,掷草地不复顾。控弦鸣铜者,咸为咋指”2从钱谦益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十五.四年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年版 的记载看,至少说明汪幼清在战阵之中的马战功夫和射箭技艺高深。 汪幼清既是棋士,也是骑士。汪幼清把对弈场上的行棋搏杀之风运 用到武斗之中,其在射猎中拉弓劲射,更是技艺精湛,技惊四座。因 此说汪幼清不虚“奇士”之名。
浏览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