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化首推一个武字,无武便成不了侠。实际很早以前武侠这种提法 主要是因为,这些“侠”是用“武力”去解决人世间的一些问题,并不是这些 侠的实际武功有多高,这和当今人们理解的武功有很大出入。武在《说文》: “武,楚庄王日: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于省吾在《释武》:“武从 戈,从止,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有武器, 戈即武器也。”。在最早的武侠中,最著名的有晋国的豫让,吴国的专诸、要 离,齐国的聂政,卫国的荆轲。他们并不全都精通武艺,但经历却非常相似: 最初都是蛰伏于民间下层的豪杰或游侠,后来受到某些权贵的赏识和敬重,于 是他们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舍身行刺这些权贵的仇人。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中国早期的武侠人格特征和伦理价值取向——士为知己者死。这一新型观念对民间 社会影响重大,知恩图报从此成了中国大众的行为规范和积淀于文化深层的古 老民族传统流传至今,可是没有一个人去问这个“知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该不该去报,去报的乂是什么样的“恩” ?但无论怎样,这一时期的武侠其 “武功”并不怎么出众,真正能一击而中的几乎没有,而使他们成名的也不是他 的赫赫武功,而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式的慷慨激昂与豪 情壮志。侠的概说侠在《说文》记载“侠,俾也。从人,夹声”。“侠” 一词出现于战国晚 期,是“养士”之风盛行的产物。韩非子给“侠”下的定义为“弃官宠交谓之 有侠。"《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恐怕是“侠”字的 最早记载了。冯友兰在《原儒墨补》一文中曾指出:“侠之一字则在晚周较晚 的书中,方始见。”在较早一点的古籍中有类似于“武侠”的一种称呼。如 “国之豪士”(《管子•问》)、“豪杰之士”(《孟子•滕文公上》)、“剑士”(《庄 子・说剑》)、“死士”(《墨子・备梯》)等,不一而足。《墨子•经上》曾有 “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的话,《墨子•经说上》也有“任,为身之所恶以成 人之所急”的解说。行侠,一般被人们称作任侠,那么,《墨子》中的话可能是 关于“侠”的概念的最早阐述。《史记•季布乐布列传》中载有“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 楚”。《三国志•魏志•张辽传》中载有“少以侠闻,振穷救急。”。但最早和 最精确的恐怕还要数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今游侠,其行虽 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 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包司马迁对侠的描 写虽着墨不多,但准确勾画出“侠”最基本的特征,成为后世侠客争相效仿的 一种侠客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给侠是以一种很正式的名 分,而且司马迁还特别写了一章《游侠列传》,这将侠提高到一个很高的社会 地位,后世除班固的《汉书》在卷92著有《游侠传》夕卜,其他史书中再没有了 侠的踪影,侠成为远离正统社会的一个影子,每个朝代都有,但再无人记载,也无人敢记载。司■是班固的《游侠传》与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已大有出入, 究其原因:一是侠士已经开始蜕变,二是统治者对侠士的看法已经转变,三是 儒家已经确立了正统的地位,而那些“以武犯禁”的侠自然也就只能待在“江 湖”,而再也进不了 “庙堂” 了。武侠文化的概说对武侠文化现在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包含武侠、武侠文学及武侠伦理三个 部分。认为武侠通过行侠仗义阐发并实践着武侠伦理,武侠文学则口述笔传武 侠事迹,同时表现和总结武侠伦理,并使武侠伦理得以广泛传播,代代相沿。 武侠与武侠文学之间亦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武侠是武侠文学的源泉,为武侠文 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武侠文学则又影响和规范着后世武侠的行为,反映出武 侠的时代特征。此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就成为社会上一大独特的文化现 象一一武侠文化。°另一种是武侠文化简单地说包括武侠、武侠游戏、武侠艺术(武侠小说 和武侠影视)和武侠伦理四部分。武侠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现 象,它承载的是中国武术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伦理与道德文化。武侠通过行侠 仗义的实践活动阐发、实践武侠伦理;武侠艺术靠记录武侠事迹表现、总结武 侠伦理;武侠网络游戏则由玩家扮演武侠故事的主角,来探索游戏世界的游戏 方式、规则和伦理。四者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武侠文 化现象。武侠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无数的中国人或者 用自己的精神,或者用自己的文章,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构建了一个以“侠”为 核心的武侠文化,直到今天,侠义精神仍然是一■种倍受推崇的道德规范。®陈序经在他的《文化学概观》中提出“文化的成分,是组成一种文化 的要素或元素。人类学者与社会学者,叫作文化的特质。这是研究文化的单 位。” ©那么武侠文化的要素或特质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物 质层面的因素,即武侠、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武侠游戏、武侠传记等;另一 种则是精神层面的因素,即武侠伦理、武侠规则、武侠精神等;第三种为文化 层面的因素。那么什么是武侠文化?陈序经先生的文化概念是“所谓文化是超越地理、生物、心理与社会的种自然现象,而自成为一种格式,自成为一种范 围,自成为一种对象,自成为一种题材……文化既不外是人类适应各种自然现 象或自然环境而努力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人 类适应时境以满足生活的努力结果。” °那么我们这里可借用陈先生的观点来给 武侠文化下一个定义:武侠文化不外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适应时境和满足生活的 努力过程中创造形成了一群以武功为手段,以侠义精神为指导,特立独行,行 侠仗义的侠客,并进而形成一种以侠义精神为制度,以侠义精神为规则的游离 于正统统治之外,而处于民间江湖之中的武侠社会,从而形成了一种为中国特 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武侠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先秦时期的武侠形成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观点,远古人类为对抗自然 界的各种伤害或外部族的侵略,在不自觉中就形成了一种尚武的习俗。而这种 习俗的流传则可以说是武侠文化产生的原始基础。夏商时期,铁剑的大量应用为武侠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证。夏商周三代 后,剑的实战作用日渐被其他冷兵器所取代,但剑作为源于远古时期尚武精神 的象征物,却越来越受到贵族和平民的喜爱。佩剑也就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 的标志和象征,同时也成了男子显示仪表风度的服饰。从西汉刘向编的《说 苑•反质》中描绘贵族经侯“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 左”,直到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服制象》中谈服饰制度时提到的“剑之在 左,青龙之象也”都指出剑的佩戴方式。在最早提到侠客的《韩非子》中也多 次用“带剑者”和“私剑之士”来称呼武侠,这一称呼方式一直沿用到后世所 谓的“剑侠”,这无不与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剑成了武侠手中最具代表性 的武器,同时也成了武侠一种身份象征和标志,所以在后世武侠小说中无处不 见剑的影子。所以在先秦时期由于佩剑之风的盛行,就在不知觉中形成了当时 独特的社会心态和文化氛围,那就是弥漫于社会的经久不衰的“好剑”风气。

浏览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