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展了应用技术的习用之法
太极拳作为拳技,当然离不开技击,然而,他不同于上阵杀敌的军旅武艺, 更不同于江湖豪客争强斗狠的手段,他是民间人士的健身自卫术。生当康乾盛 世的王宗岳在《太极拳论》等文中充分地反映了这一情况。因而,其技法原则是“舍己从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走以化敌,粘以制敌,应用之术是搠才曜 挤按、采拗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武禹襄所处时代虽与王宗岳不同,但二 人的社会地位基本相似,因而武禹襄所著拳论,在应用技艺方面秉承王氏宗旨, 拓展了应用技艺的用法。由于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打手练习的需要,在跌打踢拿等传统技法之外, 又派生出一项“掷法”,就是发放的技术。这一技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伤人,符合 制人而不伤人的精神,因而后人在太 极拳打手中强化了这项技艺的训练, 要放得远,发得脆。对此,武禹襄在 《太极拳解》中提出“蓄劲如张弓,发 劲如放箭”的要领。其传人李亦畲依 据这一论述,发展为“五弓合一”之 说,著有《身备五弓解》:“五弓者, 上有两膊,下有两腿,中有腰脊,总 称五弓。五弓者,总归一弓,一弓张, 四弓张,一弓合,四弓合;五弓为一 弓,才能实用。大弓张,四弓张,大 弓合,四弓合,总须节节贯穿,一气 呵成,方能人为箭,我为弓。”他还亲 手绘制了《太极五弓图》传世。把人的身体分别看成五张弓,身 为主弓,四肢为辅弓,以腰为轴,上 下相随,于是五弓合一成为练习内外 整劲的不二法门,成为武派传人拳法 经典。谈到这里须请读者注意,要知 人体与弓箭并不相同,“五弓合一”是古人借张弓射箭的机理来做比喻。我辈 练习时,应在意的指导下求劲,而不是仿其形。在用劲节节贯穿方面,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要解》中说:“发劲须沉着, 专注一方。”又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 腰,总须完整一气。前进后退,乃能得机得势。”后人称此为“九节劲”,成为 整体发劲的要领。郝月如在《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中把五弓合一与上下相随作 了归纳:“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力要弹性,方有放箭之力也。” 这些练法和要求,后世太极拳家视为准绳,其他武术家也多借用。在拳势运作和打手动静刚柔相互转换以及如何舍己从人等整体活动方面, 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提出了 “虚实说”,强调“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 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李亦畲在《五字诀》中做了补充:“一身之劲练成 一家,分清虚实”,还绘制了《论虚实开合,说明了虚实的重要。 平时走架应练习轻灵闪倏之劲,体验内劲“忽隐忽现”的虚实变化;与人打手 应练习突变猝发之劲,是对敌的“忽隐忽现”的虚实变化。为了练好虚实清楚 和相互转换的功夫,武禹襄还将“腾挪、闪战”列入身法要领之中。太极拳史 论家徐震在《太极拳五咏》中写到:“闪战基腰运,腾挪赖步轻”,二者是练 习小力胜大力,避实击虚的心法。以虚实变换作为太极拳的技术核心,深化了 《王谱》阴阳刚柔变化之理。撑全身,是实,然而又不可“全然站煞”,站得过死,过实。要“实中有虚”, 精神贯注,自胯至膝至足关节肌肉都要松沉,体重落于足心涌泉穴。足心要虚, 有吸引地心之意,故《虚实开合图》注明“脚悬”。左腿虽虚,也要“一波三 折”膝部微屈,有上提之意,足尖(脚前掌)点地,是虚,但虚也非“全然无 力”,足尖着地处要有腾挪之势,上与胸部相系相引。故图中注明“提脚”。《虚卖开合图》脊部绘有四个三角(△),有些拳友问我这是何意?对此我 过去未听师长讲过,也未看到哪位高贤在文章中说明过,只好臆测。我认为这 四个△自上而下指位于脊部的夹脊穴、命门穴、甑骨和尾闾(含长强穴),因此 四处在走架打手时都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十三势行功歌诀》云:“尾闾正 中神贯顶”,尾闾处松沉直竖,真气凝聚,下可达两足,上可贯两膊。又尾闾如 同船舵,此处转动,两肩两胯即灵活有力。命门穴前对神阙,上对夹脊,下对 尾闾,为真气所居之地。因为这四处都很重要,故李亦畲先生在图中特予标出, 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虚实开合图》虽然说明不少问题,但是作者仍然指出这仅是“虚实之大 概。究之周身无一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也就是武禹襄先生在《十三势 说略》中谈到的“虚实须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拳 的修炼着重神意的锻炼,不尚拙力。应用时敌实我虚,敌虚我实,故平时走架 就须注意自身的虚实变化,内劲的潜换,处处讲求虚实。每一动作前后左右上 下均有虚实重点之可循,务要分析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打手时才能“左重则左 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随着 内劲的潜换,形体的开合,虚实也在不断地变化,或先虚而后实,或先实而后 虚,意之所致,彼响斯应。李亦畲先生在图中不仅说明了虚实,也强调了开合,说“虚实即是开合”。 因走架打手时的虚实多指内劲,只能觉察而不易看到,开合则指外形、动作明 显可见。然而形体与内劲要内外合一、互为作用,才符合李亦畲先生绘制此图 的本意。曾得到李亦畲先生教诲的郝月如先生对虚实开合曾有精辟的阐述: “习太极拳者须悟阴阳相济之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者,开大也;合者, 缩小也。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开是大,非顶撞 也;缩是小,非躲闪也。”(郝月如《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指出开要舒展,走 架时筋骨关节放松,以便气血通畅,手眼身腰步协调合一,一动皆动,势如张 弓,内气周旋,外应百变。合要紧凑,双手各管半个身躯,护中用中,步武稳 健灵敏,腿法严密快速,有的放矢,一发即收。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舒展不 忘紧凑,紧凑胤续舒展。由于我国摄影术在晚清尚未普及到民间,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等前辈 均未留有拳照,但从李亦畲所绘《虚实开合图》中,我们隐约可以欣赏到这些 前辈走架之风范:“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重心稳定,结体精严,法度完 备,严谨工整,灵动飘逸,大气磅礴,虚非全虚,实非全实,开中有合,合中 有开,奇正相生,变化无端,周身一家,气势连贯,格调高雅,富有深厚的文 化意境,为我们后人走架打手提供了典范。由于武派太极拳以阴阳为体,中庸为纲,虚实开合为用,故研习者称之为 “开合太极拳”。
浏览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