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既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也是一名业余太极拳教练员, 通过多年来与喜爱太极拳的中老年朋友的密切接触,以及在周围 其他晨练点看到学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尽管他们会练杨、陈、 吴、武、孙各派的套路,但有很多学练太极拳者只因循着一种摹 仿套路的动作方法,不去研究它的拳理何在,在反复习练毫无理 法的空拳过程中,身形手势已铸成很难更改的弊病,起不到良好 的健身作用。太极拳理论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但在学练太 极拳的人群中,没有把“拳理”作为练拳的指路明灯的现象普遍 存在,教练员只注重教套路,学员也只求练熟就够了,我认为这 不应该是太极拳运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老前辈陈鑫名师说过,

作者:倪钱铤,武汉市武术协会,430060

“学太极拳必先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本人想从以下 两点谈一谈对太极拳运动浅薄的认识。

一、 弄清太极拳的哲理依据

太极拳运动所依据的文化内涵和东方哲理是十分丰富及源远 流长的。太极拳的名称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这一 哲理而来的。太极图似两条阴阳鱼,以黑为阴,以白禹阳,黑白 相依,互抱不离,环环相扣的一个圆,它是一张美丽的哲理图 像。而太极拳运动也是处处均有一个圆,太极拳的动作自起势到 收势,势势相承,动动相连,没有断续处,也如同一个完整的 圆,分不出首尾。这个圆或大或小,在拳法的运用上,大圆要求 四肢伸展,以腰胯运动带动两臂拨撑,使之“气贯指节”,饱满 圆撑;小圆则体现在转动灵巧、变化敏捷上。如24式简化太极 拳中的野马分鬃、揽雀尾、玉女穿梭等动作,两手都如抱着一个 球在做螺旋运动。练太极拳的宗旨就是通过掌握虚实互换,重心 灵活转换,使人体形成一个周身如同膨胀的、带有弹性的螺旋球 体。

二、 太极拳的静与松

学练太极拳,除了对身体各部位(头部、躯干部、臀部、腿 部)姿势有一定要求外,还要在运动中注意正确的运动方法。只 有在学练中遵循太极拳的运动方法进行练习,才能真正体现出太 极风格,提高锻炼效果和技术水平。太极拳运动最基本的要求是 “心静”和“体松”,从预备姿势起贯穿整个套路始终。“静”是 指“心静”,首先必须做到思想集中,专心致志地考虑如何遵从 要领和引导动作。对这一条习练太极拳的人容易理解,但理解归 理解,却不容易做到,在练拳时没有把意念集中到每个动作的运 力、运气和提神的过程中。不少练太极拳的人在练拳时首先在心 理上安静不下来,喜欢东张西望,边说笑边打拳,低头弯腰看脚 下,不能入静。长期以来,不少动作都做得不规范不连贯,出现 一些弊病。预备姿势和起势是太极拳的基本式子,在这两个式子 中已经包含了不少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但在实际中,有不 少晨练者认为预备姿势没什么动作,起势的动作比较简单而轻视 它,草率地一学而过。就以练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

在做预备姿势时,没有认真做到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 要求,颈部僵直或歪斜,出现低头和下颌前探的毛病。

并步站立时,两脚尖不是平行正对前方,而是做成脚尖外撇 的八字脚;两臂不是自然下垂,而是紧贴两肋或绷紧外撑;两肩 不能松沉,而是紧张上耸,手指故意挺直。

做预备姿势时,我们一般总是假设面向南方,是为了以此为 准便于以后动作变换方向,待熟练地掌握套路后,可随意选择方 向进行练习。但有的晨练者一旦预备方向改变,在动作改变时变 换方向就搞不清。

做起势时,由并步站立的预备姿势转变到开立步时,向左开 步时就左右摇晃,头颈和躯干不端正,左脚落地全脚掌同时重 落,如同“砸夯”那样。虽然这个转换动作简单,但体现了太极 拳运动“轻起轻落” “点起点落”的重要步法规律。

做起势时,两臂不是缓慢均匀地向体前平举,而是指尖朝下 的“折腕”状,快速提起。做下按动作时不是随屈膝而下落,而 是停在与胸同高的位置上。两臂前举和下按时,两肘尖外撑上 扬,两肩上耸。按掌到终点时不是展掌舒指,而是手指朝上的坐 腕状。有的不能保持身体正直,出现上体前俯凸臀或上体后仰挺 腹的毛病。

“松”是指体松,要求身体各部位自然舒展,避免不必要的 紧张;用力的部位也应该自然遂顺,不可使用拙力和僵劲。以 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在做预备姿势时,躯干就应端正,胸腹 和腰胯都应自然放松,不要像练长拳套路那样挺胸张肩和塌腰收 腹。不要故意地将两肩前扣使背部驼起。常有人行走坐立的姿态 还是自然的,但一练起拳来就探头缩胸,驼背弯腰。练太极拳腰 部和胯部应力求放松,无论是直立还是屈蹲,都不要使腰部绷 紧,胯关节僵直顶死,如果上体不能正直,那腰胯势必无法放 松。

放松,必须是在虚领顶劲,下盘稳固的基础上,精神、肌 体、筋骨都要恢复到人的自然状态,即可做到松肩、松胯的全身 放松。松肩,才能使胸部的开合、背部的开合和上肢运化自如; 松胯,才可以使腰下塌,丹田转动灵活。弓步步型步法是太极拳 运动的基础,在简化太极拳的二十四个式子中,以弓步定型的式 子就有十几个之多,掌握正确的弓步步型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问 题,从“野马分鬃”式子开始就应加强对弓步要领的理解和掌 握。而不少习练者在做“野马分鬃”的弓步时,前后两脚跟之间 横向宽度不够,前后脚踩在一条直线上,重心控制不稳,脚快手 慢,上下不协调,身子忽高忽低,前俯或后仰。不少人在做弓步 时,没有后蹬脚跟,而使后脚横置,显得挺进绷直,以致腰胯松 不开,膝和髓关节僵挺顶住。在做弓步时,如能保持上体正直, 前腿弓屈适度,后腿自然伸直,腰胯放正,臀部收敛,再有意识 地注意不使腰胯紧张,就能做到松腰送胯的“自然松”。太极拳 的技术要求强调“迈步如猫行”,就是形容迈出去的一条腿的松 柔状,而起支撑作用的那条腿,必须紧紧地抓地,踏实时,迈出 的腿才能灵活。所以对“松”的理解必须从阴阳相济的观点去分 析。松胯,在练拳中极为重要,因为胯是人体上下运动的总枢 纽。下肢虚实,上肢轻重,以及上下对拉拔长,上下相随,都要 通过松胯旋腰来完成。裆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圆,圆裆的方法是使 两胯松开。太极拳不论大小动作,都要从腰部起动。做云手时, 如果腰不旋转,单纯两臂抡摆,动作就显得不协调。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态做得不合要求,非但影响锻炼的 效果,甚至还愈练愈添病。习练者应注意初学时就要养成正确的 姿势定型,才能不断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达到健身祛病的目 的。否则,错误的姿势成了习惯,改起来就费劲了,俗话说“学 拳容易改拳难”就是这个道理。

“静”与“松”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必须指出的是心静并非 要闭目养神,体松并不是绵软无力。切不可把太极拳这一增进健 康的体育运动练得松懈、疲怠、毫无生气。学练太极拳者要正确 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要点。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 们认识到“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练太极拳是一条非常可靠的 使身心健康之路。但是我觉得对于群众性体育运动,国家体育部 门应有组织、有计划、定题、定向地对各地教练员加强理论培 训,开展有关拳理拳法方面比较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使太极拳运 动尽可能达到规范化,提高运动质量,增强对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的运 动特点符合他们现时身体锻炼的要求和长期锻炼的需要。

总之,太极拳的独特的健身价值、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广泛的 适应性,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澳洲民众投身到 太极拳锻炼活动中。

 

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中的武术课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中国武术,在当今改 革开发、国门大开、世界交融的大趋势下,已经广为人们群众所 喜爱和接受,并作为一门体育课程走向学校殿堂。如何实现武术 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加大武术课程在学 校体育教学中的比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浏览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