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拳兴起于清咸丰年间,始祖武禹襄及其传人李亦畲、李启轩昆仲 均系望族儒生,罕于课徒,至第三世郝为真始广传于世,故旧时多称“郝派
武术文存~~
极拳”。又因其拳势强调虚实开合,民间习称“开合架”或“开合太极拳”;新 中国成立后,又称“武式太极拳”。海外为了在译音上有别于吴式太极拳,多译 成“武(郝)派太极拳”。始祖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以字行,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卒于 光绪六年(1880),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人,魔贡生,候选训导,赠封中宪大 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武氏自明初从山西移居永年,为永年四大望族之一。曾 祖父讳镇,字静远,曾充卫千总。祖父讳大勇,武生。父讳烈,庠生。禹襄昆 季三人,长兄澄清,咸丰二年壬子科进士,官河南省舞阳县知县;仲兄汝清,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兄弟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 迹,并声于世,世称“三武”。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武禹襄参赞戎机,以母老不能远 离辞谢。后来尚书毛昶熙、河南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辟,均婉言谢绝。唯以上事 慈母,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约于道光十余年间,永年南关人杨禄禅(名福魁,杨派太极拳始祖)返里 授拳,禹襄与之友好,得以知其拳技梗概。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出师北 征,禹襄奉母命往河南省舞阳县省兄,经永年太和堂店东介绍,绕道温县赵堡 镇向太极拳师陈清平问艺,深得奥妙。其兄澄清于舞阳县北舞渡镇盐店(商号) 获清初山西人王宗岳《太极拳谱》,转赠禹襄。禹襄返里后,远法王宗岳,近 师陈清平,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 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多年研习,并多与力大精武艺 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禹襄根据心得著有《十三势行功要解》、 《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 放》、《身法十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旨,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体、养气 (蓄神)三者相结合的高级拳术。其传人李亦畲、李启轩宗禹襄之学光而大之, 亦畲著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 等著名拳论;启轩著有《敷字诀解》、《太极拳各式白话歌》;禹襄的长兄澄清 著有《释原论》、《打手论》等文;仲兄汝清著有《太极拳结论》等拳论,为 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膏馥了众多太极拳家,并为日后 更多的文人学者研究探讨太极拳艺开创了先河。武禹襄还根据拳理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健身、养性为一体的拳势和刀、杆 锻炼套路,把推手演化为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他创编的拳势组织缜密, 法度严谨,势简技繁,用法精敏,走架打手强调用意,以心行气,招势变换须 有折叠,走化蓄发妙在腰隙抽掣。拳风自然洗练,外则柔活渊懿,内则坚劲雄 直,含阳刚于阴柔之中,寄雄奇于淡远之内,形成了 “简洁缜密,术法分明, 古朴典雅,端庄洒脱”洒脱的独特风格。武禹襄忠于继承,勇于革新,师前贤心法,不泥古人步迹,从拳理、拳法 到刀杆运用,一帜卓树,蔚然成家,形成了一家有完整体系的太极拳学派。禹 襄有子五人、孙十五人;次孙延绪光绪壬辰翰林,出宰湖北,多工文学。甥李 亦畲、李启轩昆仲能传其艺。李亦畲,名经纶,出身书香门第。启轩,名承纶,光绪元年(1875)乙亥 科举人。二人文学赅备,名噪一时,因受舅父禹襄公影响,放弃仕进,致力于 太极拳艺之研究,以亦畲成就最大。武延绪在《李公兄弟家传》中对此有详细 的记载。亦畲除著有《五字诀》等著名拳论外,并于1881年一1882年间将王 宗岳拳谱、武禹襄拳论益以己作,手书三册,一册自存,一册交胞弟启轩,一 册授弟子郝和,俗称“老三本”。这批经典文献的完整保存,为后人研究和发展 太极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李氏昆仲均为邑绅,子弟以诵读科举为业,亦畲公之弟子仅同邑郝和、清河葛福来二人。惟郝和得其真谛,衍为一派,名闻海内。亦畲公有子二人:宝廉、宝让;启轩公有子三人:宝琛、宝箴、宝桓,亦习太极拳。武禹襄、李亦畲等人的学术思想,对太极拳的发展与“太极文化”的形成, 实有箪路蓝缕之功。郝和,字为真,永年人。秉性敦厚,体貌魁伟,因家道贫寒,在粮店佣工, 膂力倍人,能左右手各平举百余斤重之粮袋,从李亦畲公习太极拳,专心致志, 二十年如一日,造诣精纯,犹不自矜。武、李二公所著拳论言简意赅,非言传 身演不能穷其精妙,独为真能传其窍要,深得亦畲公垂青,视为衣钵传人。亦 畲公晚年每逢有人前来访问拳技,多令为真与之周旋,足见对其器重。常置椅 于寻丈外,为真能投人安坐其上,屡试不爽;又能手引壮士使其行不能自主。 平日习拳以虚灵为主,因循为用,其功在动以习静,而静不挠于动;静以处动, 而动不离于静;其法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故习太极拳者咸师焉。武派太极拳遂广传于冀、鲁、豫等地,武禹襄所创学派至此才得以弘扬发 展,与温县陈氏太极、北京杨氏太极鼎足而立,为20世纪30年代太极拳的扩大发展,流派繁衍奠定了良好基础。马立伯在《太极拳派别》中说:“近代太极拳 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曰永年杨露禅;三曰永年郝派,即为真先生而师 事李亦畲先生者也……郝派尤长应用,至练习方法,亦较简捷。其所授架势最 为紧凑,如干枝老梅,枝叶全去,圈儿小,路数简便,而又最经济,洵不负武、 李两家之教授也。故今之述郝派者,必追溯及李家与武家。盖武、李两先生皆为书香世家,故发挥精义颇多,真太极拳之功臣也。”这是前人最早谈论太极拳 流派及武派太极历史沿革、拳法特点的文章,抄录于此,供研究太极拳者参考。为真先生授人甚多,能得其技艺者,除次子文传外,本县有李福荫、张振 宗、韩钦贤、范述圃(? —1948);顺德府(今邢台市)有李圣端、李香远、王
武术文存
延久(1880—1955)、郝中天(1891—1968)、申文魁、申武魁;清河县有阎志高(1882—1961)等。余如任县王其和、刘东汉;隆尧孟和春、毛根元、郭三 刚等先生也都直接或间接受过为真先生的指导。真先生成名后,仍洁身自好,光绪末,直隶总督袁世凯重金礼聘为真先 生赴津教其子侄,并烦广府胡月舫太史就近敦劝。以“戊戌变法”故,清流多不齿袁氏,为真先生托词年老有病坚辞不就,后荐陈秀峰以代。民国三年为真先生进京访友,蒲阳孙禄堂慕先生之名,延其家执弟子礼。为真先生因水土不 服偶患腹泻,禄堂请医煎药服侍,感其厚意,遂授以太极拳艺。自京返里后, 应省立永年十二中学暨县立高级小学之聘,到两校任教,为太极拳步入正规学 校之始。由于为真先生传人较多,对普及和发展武派太极拳作出了卓越贡献。20世纪20年代后期,传统武术有复苏之势,各地武馆林立。邢台郝门弟子 李圣端(名斌,回族)、王延久(名彭年,回族)、郝中天等组建“邢台国术研 究社”(前身为“少林会”)。李圣端先生任社长,学员有70余人。研究社虽是 业余性质的民间组织,但在武德教育、课程安排、教学考核上都有较为周密的 计划。邢台国术研究社到1937年10月曰寇侵占邢台后才被迫停办。从其前身少林会计算历时十三载。以李圣端先生为首的教师们品端艺精,各尽所能,教 授有方,培育出不少人才,为日后开拓武术,弘扬武派太极拳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李圣端老师的弟子有马荣、王学政(字陛卿)、王万庆、陈固安、吴文翰 等。郝为真先生1920年逝世后,次子文桂(字月如)继续在永年中学、永年小. 学任教。1928年永年县县长许之洲倡议组建“永年县国术馆”,任郝月如先生为 馆长;教员有韩钦贤、李福荫、李集峰、张国安、陈秀峰(原为杨班侯之弟子, 后转入郝为真门下)等先生。1929年邢台李香远先生介绍郝月如去南京教拳, 永年县国术馆馆长改由韩钦贤先生充任,学员多达80余人,为永年及邻县培育 出不少人才,如姚继组、魏佩林等人,日后在当地教授武派太极拳都有一定成 绩。
浏览1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