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习云太研究,“武戏与武艺并不相同,但二者却有着密切的渊 源关系。民间被禁止的武艺,被巧妙而合法地保留在舞台上,并使练 功程式化”。习云太还指出,武功中如腿功的搬、压、撕、耗以及腰 功中的甩、耗等基本功在武戏中有体现。另外,围绕戏剧剧情需要, 单练、对练等套路技术也被保留下来。为进一步说明武艺与武戏的 关系,习云太以元代有关戏剧剧目为例,加以证明。其中李逵负荆、 关大王单刀会、单鞭夺槊、关张赴西蜀梦、三战吕布、追韩信等,有不 少武打出现,而且斧、刀、鞭、槊、佥h戟、枪等长短器械表演都有所反 映。据余嘉锡考证,由于戏曲需要武艺,一些武术器械被列为戏场内 设备行头的一部分,这其中就有旗牌、账额、靠背、枪、刀、剑、戟等。明清徽州戏剧艺术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汤显祖 在《宜黄县戏神清源祖师庙记》中说:“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以 乐平,为徽、青阳。”徽池雅调成为地方戏曲中的重要一支。王骥德在 《曲律》中进一步指出,徽池雅调有超过昆曲之势:“昆山派以魏良辅 为祖。今自苏州而太仓、松江,以及浙之杭、嘉、湖,声各小变,腔调略 同。……然其腔调,故是南曲正声。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 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以 角什二三。”到了乾隆年间,特别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 (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徽剧主盟京城剧坛。道光时期,据 《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戏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 楼、三庆园、广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徽剧进入全盛时期。自晚明兴 起的徽州戏曲,其与徽州武术有何关系,或者说徽州武术在徽州戏曲据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目连戏”条记载:“余蕴叔演武场 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 目连,凡三日三夜。四围女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组、翻 桌翻梯、斤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非情理。 凡天神地祇、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锯磨鼎镇、刀山寒冰、剑 树森罗、铁城血潴,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为之费纸札者万钱,人心 惴惴,灯下面皆鬼色。戏中套数,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 万余人齐声呐喊。熊太守谓是海寇卒至,惊起,差衙官侦问,余叔自 往复之,乃安。同样明清徽州宗族的搭台演戏之风盛行。清初赵吉士在《寄园 寄所寄》卷十一“故老杂记”条下云:古城山下,即舍家旧墅村,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 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 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 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 焉。先曾祖日纪万历二十七年,休宁迎春,其台戏一百零九座, 台戏用童子扮故事,饰以金珠缙采,竞斗靡丽,美观也。近来此 风渐减,然游灯犹有台戏,以绸纱糊人马,皆能舞斗,较为夺目。 邑东隆阜戴姓更甚,戏场奇巧壮丽,人马斗舞亦然,每年聚工制 造,自正月迄十月方成,亦靡俗之流遗也。有劝以移此巨费,以 赈贫乏,则群英为迂矣。或曰:“越国汪公神会,酬其保障功,不 得不然徽州宗族仆人成为演戏主角,是戏仆。虽然我们不能详细明了 其中演戏的内容,但是从这段记载看,徽州戏仆当有一定的武功本 领,方能展示高超才艺,扇得观者喝彩。以上二例是徽州武术与徽州 戏曲有关的典型例证。在《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有“舞龙”“舞火” “打堆罗汉” “摸罗 汉,,“打拳’,(含“软手” “花棍”“舞棒” “板凳花”)“盘桌” “盘凳” “跳 白鹤”“硬结网”“软结网”“舞叉”“抛叉”“打桅爬杆”等。这些均需 要有高超武艺本领的演员,进行演出。据今人研究指出,徽州长标、 韶坑的目连戏班以武功出名,“蜘蛛结网”“叠罗汉”“打桅”等表演 都卜分惊险,同样.据当代目连戏演艺人高庆樵所说,其村一百多 人会武术,经常操练,舞台上表演的“软手”“花棍”等,下步稳健,棒 出生风,拳术套路熟练曳同样,明清徽州巨商大贾通过蓄养家班,进行演戏,以供欣赏,达 到休闲娱乐的I的据张秋婵研究:“家班是指由私人蓄养的主要满 足家庭娱乐为主旨的家庭戏乐组织、家班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殊 而且对家班演员的技艺训练,有一整套模式。徽州商人汪季玄,歙县 人,蓄养了家班,潘之恒在扬州曾观赏汪氏家班的演出,并感叹汪氏 家班演技出众。徽州歙县人汪景纯,有拳捷之戏,武艺高超。其蓄养 的家班演员技艺高超。据此明清徽州富商蓄养家班成风,由于出于 观赏娱乐需要,演员演技的要求就更高。我们从明万历年间文人冯 梦祯的《快雪堂集》卷五十九中,找到有关徽州戏人高超演技的记载: “赴吴文倩之席,邀文仲作主,文江陪。吴徽州搬演《义侠记》,旦张 三者,新自粤中回,绝技也。”《义侠记》为明代沈璟所撰,取材于《水 浒传》中武松的故事。其中有多出剧本内容涉及打斗场面,如“除 凶”:再如“旌勇”上述征引的剧本,是武松打虎的剧情。扑跌、掀打,是这段武戏 的主要动作。徽州戏班能够将武戏精彩演出,足见武艺本领超群。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明清徽州武术与戏曲的关联,还体现在明 清徽州社会的民俗活动中,这些民俗活动有的直接是武艺演练,有的 需要一定武艺素养的演艺者进行扮演。歙县许村的舞大刀历史悠久,是为纪念唐朝睢阳保卫战英雄,许 氏先祖,忠义公许远。许远,睢阳太守,智勇双全,精通兵法,自创一 套许家刀法,出神入化,犹如龙蛇。安禄造反,围攻睢阳。许远以寡 敌众,誓守睢阳,粮绝援断,城破身殉。守一城,捍天下。忠烈壮举, 历代各朝,颇受褒奖。为继承许家刀法,遂定正月十五,许氏各祠,刀 队齐出,手挚大刀,走上十里长街,通宵达旦舞刀。月圆十五,东西各 祠,大刀数十,一字排开,凌空而起,风啸马鸣,刀光剑影,蔚为壮观。从舞刀的制作看,长近十米,重二百余。毛竹整根,上部剖开,扎 制刀状,特制布纸,糊其表上,彩绘图案,内燃蜡烛,长钱四串,小刀 八把。从舞刀场面看,动作协调,轻巧自如。动如疾风,静如青松。跃 马横戈,勇往直前。脚踩鼓点,时而旋转,时而聚拢,时而分开。步调 一致,一起挥舞。动作刚健灵巧,大刀天地转杀,左右算刀弓步,招手 翻转劈砍。紧密缠绕,雄健剽悍。刀舞劲如风,刀落寂无声,提刀千 斤重,舞刀鸿毛轻。徽州歙县的民俗活动舞抽担,需要演艺者练习蹲桩。抽担近似 于木制扁担,其长约六尺、二寸宽、一寸厚,两头狭细。其舞练程式 有:一棒飞雪、风来扫地、海底捞月、擂鼓撑门、左击右退、前进后撞、 快步前击、斜退摆后、蹲步盘舞、错步斜挑、指东打西、纵步击顶、旋身扫腰、九龙入海、饿虎下山等。而板凳花亦是徽州民俗活动中需要有 一定武艺本领的演艺者方可演出精彩的表演。在徽州十分重要的民 俗活动叠罗汉表演中,在第一道演出程序上,由十二个罗汉分组出 场,表演几套拳脚功夫。在叠罗汉中,所表演出的不同形状,均需要 有高超的武艺功夫。由此看出,明清徽州民俗活动的演出内容决定了对有一定武艺 本领演艺人员的诉求。也就是说徽州武术为徽州民俗活动开展提供 了支持。为进一步阐明明清徽州武术与戏曲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徽州文 书及徽人的口述史中,找到有力证据:元宵嬉灯,出游管会,扮抬阁,扮跳戏,流星开路,舞刀弄棍, 打地棒棒,旋碗投鞭,筛叉使叉,飘叉提叉,跳高跷,打戏拳,摆得 整齐,真个热闹。抬阁是明清徽州一种重要民俗活动,又被称作“抬戏”。“抬阁” 的“阁”指的是民间工匠精心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所抬的人物为常 见戏曲人物徽州抬阁是由四个或更多青年汉子肩抬杠子前行,前、 后各二人抬阁左右侧又另有两位同样装扮的青年汉子,他们往往 手执长长的钢叉流星又叫流星锤,为兵器中暗器之一,据周纬著《中国兵器史》云:“流星锤,全体分为三部分,即锤身、软索、把手是也。锤头有浑圆 者、有瓜形者、有棱角甚多者,其功用相同。锤身大如普通饭碗,而无 定尺寸,因其大小轻重均须视用者之体力为标准也。普通大约重四 五斤,大者六七斤,或八九斤,最小者三斤。锤身末端留象鼻眼,以贯 铁环,更以绳扣住其环。绳名软索,宜以蚕丝与人发夹杂编成,如再 用鹿脊筋劈成细丝而三物同编,更加坚韧而不易摧折。软索粗如手 指,长二丈五尺或三丈。把手仅在初学时用之,功成舍去。以坚竹为 之,粗盈握,长三四寸。平时拗索为四折,用时一抽即解。”在徽州 民俗活动中,流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甩流星:手抓住绳的中部,上下 甩动;二是放流星:表演者甩到高潮时,将流星抛放上高空,表演者再 以各种身法接抛。徽州艺人能够在演艺时,用流星锤开路.当有一定使用本领,也 间接反映出军事武术器械被用于娱乐演出中,体现出武术朝着艺术 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徽州武艺人在叉的演艺中,不管是飘叉、筛叉,还是提叉、使叉, 都反映了用叉技艺的纯熟。同样周纬在《中国兵器史》中云:“飞叉 之制,源出宋代。原与军中所用木柄长叉大致相同,但较小数倍耳。
浏览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