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视文化和品德教育


武派太极拳历代传人以知识分子居多,在教拳之同时,很重视学生的文化 学习和品德修养。武派太极拳创始于鸦片战争之时,百余年来我国历经列强侵 略,处于民族兴亡的关头。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成为武派太极传人的传统美德。 如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大举登陆,上海诸多知名人士 要求抗日。当时郝少如的学生吴上千是常州正衡中学的音乐教员,谱写了《铁 血精神》歌,学生上街游行时高唱《铁血精神》歌,“莫忘我青年责任”,显示 了 “我泱泱大国”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九•一八”事变后,武派太极拳传 人李槐荫在太原成立了 “山西省国术促进会”,要求抗日救国。“七七事变” 后,郝为真任教的十三中的师生有不少人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抗敌卫国, 成为我党的优秀干部。198410月,永年县召开十三中校友座谈会,曾任南京 区副司令员的刘振华同志(当时71岁,已离休)当场赋诗一首,回忆他学太极 拳的情况:“一生打拳不求医,回首往事惊古稀。十三中学习拳架,终身受益 真感激。手捧太极赶日寇,葬埋蒋匪用实虚。大好山河换新貌,更需吾侪好身 躯。”(见《永年县党史资料》)

三、武派太极拳的影响

武派太极拳是最早形成的“文人化”的太极拳。所谓“文人化”,首先是创 始人武禹襄兄弟与传人李亦畲兄弟都出身于书香门第,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历 代传人也以知识分子居多。他们对太极拳纯属兴趣爱好,其钻研是以研究学术 为目的,非为谋名牟利,故具有精益求精之心,而不为世俗利益和程式所累, 在传承中淡化了家族和师徒关系,重心传不重形式,课徒以利拳术之发展,表 现出在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之下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文人化表现在对太极拳理论的探讨。武禹襄等人依据自身的文化素 养和习拳实践,“引文入武”,各自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拳论,后世习太极拳者 大多奉为经典。再次,文人气质也影响了武派太极拳的演练和发展,诗词中的起承转合, 中医的经络气血,兵书中的奇正虚实,书画中的宽密滞急大都融入拳理拳法之 中,从而丰富了武派太极的文化底蕴。古典文化的融入,也有助于个人的品德 修养。“引文入武”对后世学习太极拳的人士深有影响,是太极拳从原来的技艺型 走向学术和技艺型的伊始,是“太极(拳)文化”形成的伊始。研习者不再是 “把式匠”和赳赳武夫,更多的是文质彬彬的儒雅之士,出现了许多融太极拳技 艺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的太极拳大家,为拓展太极拳的研究领域、提高太极拳的 文化品位,使之迅速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条件。

(原载:《中华武术》,2005年第3期)

我补政派及拳

我幼年随侍父母生活在河北省邢台县(今邢台市),得以拜李圣端先生为师 学习武派太极拳。武派太极拳是清季直隶广平府永年县武禹襄所创,他在拳理上宗法王宗岳, 拳技上师从陈清平,学而后化,自成一家。他著述的太极拳理论,已成为研习 太极拳者的经典,他创编的十三势架(拳势),打手以及刀、杆锻炼技法,别具 神韵,经再传弟子郝为真的广为传播,早已成为太极拳苑的重要流派——武派 太极拳。郝为真先生于清末民初将武派太极拳普及到邢台地区,练习的人士很多, 有“十拳九郝”之誉。成就大者,有李香远、挛圣端和郝中天。李香远先生率 先将武派太极拳传到江南和山西等省;季圣端、郝中天两位先生于1928年组建 “邢台国术研究社”,为邢台地区培养出一批人才。他们为推动武派太极拳的普 及起到了较大作用。我那时白天读书,早晚跟李老师学拳,还得过不少名家教导,加上自己多 年研习,对武派太极拳的历史、拳理、拳法以及各地传人的情况,略有所知。武派太极拳,是太极拳史上第一支文人化的太极拳。武禹襄和他的传人李 亦畲、李启轩以及历代传人中,以文化人较多。他们练习太极拳,不是赖以养 生糊口,牟名求利,是把太极拳作为一种学术,从诸多方面予以研究探索。他 们宗武禹襄之学,光而大之,都著述出不少脍炙人口的太极拳论。这些成就改 变了学习太极拳人士的社会地位和习拳性质,把太极拳由技艺型转化为学术和 技艺型,演习者不再是赳赳武夫和走江湖的“把式匠”,更多的是儒雅之士和社 会上层人士。这对太极拳的普及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由于习太极拳者多为文化人,很自然地把许多文化知识融入于太极拳之中, 如起承转合,本是旧时文人写作诗文的要窍,武禹襄将其引入犬极拳中,就成 了武派太极拳的特点。武派太极拳是伴随着太极拳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拳理与拳法的高度结合, 使武派太极拳形成了 “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 格。演练起来,藏奇正虚实之道,含攻防变化之机,八法咸备,五气顺布,手 似行云,步如流水,一气贯串,如环无端。武禹襄及其传人总结阐述的太极拳 理,才有所归依,给后人提供了研究依据。因我从幼年就学习武派太极拳,在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下,在技艺上也下过 不少功夫。新中国成立后,练习太极拳者多以健身为主,我也把精力逐渐转移 到对拳史、拳理、拳法的研究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在有影响的报刊上 发表过不少关于太极拳的文章,2001年出版了《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2003 年北京武术院又为我出版了 “武禹襄式太极拳”光碟,对传播武派太极拳起到 了一定作用。我在对太极拳的研究中,是根据实证,求索真相,无门户、宗派之见。无 论是自己著文还是发表别人的作品,都以此为宗旨。在台湾和美国教拳多年颇 负盛誉的郑曼青先生,大陆知道他的人并不多,我是第一个著文介绍郑曼青先 生事迹及其在太极拳方面成就的。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从宗派出发,而以 传播太极文化为主,也是武派太极拳的优良传统。我虽习拳多年,因工作关系,除师兄弟及朋友之间的切磋外,很少与外人 谈论拳技,和我相识多年的人不知我会太极拳者也大有人在。“文化大革命” 中有一件小事,那时我在原籍乡下居住,一次和一乡亲骑自行车外出,迎面来 了两辆自行车,车行速度较快,乡下道路又窄,和我乡亲的车撞了一下。对方 两人正值壮年,长得五大三粗,雄壮有力。我那位同乡身材较为瘦小,我那时 已近五十岁,又貌不惊人。对方认为我们可欺,要对我那乡亲挥之以老拳,我 见势不妙,上前解劝,并暗用截手法,将其中节制住,迫使对方连连后退,而 又抽不出胳膊来,这两位壮汉惊讶不已,只好被迫谈和。这是我运用武派太极拳技法,牛刀小试,平息了一场纠纷的往事。

(原载:《中国功夫》,2004年第3期)

武派衣根救法述要

清末直隶广平儒生武禹襄,学识渊博,才兼文武,鉴于政纪紊乱,放弃举 业,集毕生精力于太极拳法之研究。他以陈清平所授拳技为基础,以儒家学说 为指导,参以王宗岳之《太极拳论》,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 养生家吐纳导引之术,结合个人体用心得,根据时代需求,撰写了太极拳走架 打手等行功理论;创编了融技击、健身、养心、定性为一体的新型拳架;在走 架、打手以及刀、杆器械练用技法方面,均有发展、创新、提高,从而形成了 深为人们喜爱的武氏太极拳派。武禹襄先生所创拳式结构严谨,简洁紧凑,术法分明,重在实用;走架舒 缓,立身中正,两掌各护半身,前伸不越足尖,后屈肘不贴身;步伐灵活,虚 实分明,内气潜转,外柔内刚;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往复须有折叠,进 退要有转换,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动度适中,而不局促,内收外放,小中见 大,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于是,一帜突起,卓然成家。武派太极拳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我自幼从李圣端先 生学拳,又常向同门师友请益问道,对前辈名家练功教学成就略有见闻,现结 合个人一己之得,将武派太极拳教授拳架时的教法,择要介绍,以飨读者,并 就教于方家。武派太极拳教授拳架,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浏览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