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拳三晃膀起源说

据史料载,我国现存的传统拳术有一百多种,套路更是浩如星海。目前,大洪拳三晃膀是广泛流行于淮北地区江苏省沛县的一个拳种。

大洪拳三晃膀是集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强调调动 内气,以气发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纯阳,后天八九七十二为 阴,运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 气,水火济济,气存丹田,又称六步架,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 炮,防多截肩,独具一体,有别于我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 起势横劲,撇身埋膀;阴阳合璧,虚实相生;出没无阵,变化无 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备,顾打合一。手法以勾、挂、缩、 挑、软、硬、随、发为主。一动全身皆动,拧腰晃膀,立身旋滚发 变,内含吸、转、护、封、化、让一体之技法,势势相连,技法多 变,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还,肘捶相连,见势打势,旋掌 连环,因敌制化。讲其鸡、凤、蛇、虎、鹤五形,合于大、顺、 拗、小、败五势;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于劈、崩、 钻、炮、横五捶。五行者,内通五脏,外通五官,行于手足,以周 天功练气为主。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 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强调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内外兼 修互练。底盘马步稳扎,架势浑厚,朴实无华。脚步法以勾、挂、 碾、踏为佳,腾、挪、踩、撩为妙,于旋风步里求功夫。架子八大 纲领:大、小、屈、伸、刚、柔、发、聚。大则气运周身,是静中 之动;小则芥子藏身,是动中之静;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刚中有 柔;刚是水火济济;柔是气海丹田混合之气;发是气随捶发,足落 捶打;聚是聚于气海,存于丹田。是系练气练力于一体的气力步架 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鲜为人知的内外交修互练的拳种。①

据传大洪拳为隋朝末年鸿仙所创,鸿仙乃一牧羊人,他善于观 察各种动物的行动,执鞭牧羊,见两只公羊相抵斗架,直来直往, 久斗不散,直至肚子息瘪,累倒趴地不动,他又结合自己与野兽搏 斗的经验,由此而悟得气功和拳法,“鼓腹荡气,直势横闪”在搏 斗技击中的运用,于是手执羊鞭,运鞭为拳,鞭法之用拳法之用 也,两势相抵,直势无横力而截其横;横势无直力而截其直,此拳 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势相克相生无不皆然,进而演化两臂如 鞭,两腿如鞭,身为一大鞭;肱为鞭杆,股为鞭杆,身为一大鞭 杆;手为鞭梢,足为鞭梢,头为一大鞭梢。故技击中有“洪拳,肱 也,大洪拳,鞭法也”之语被历代拳家视为不传之秘。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盖拳论之说上溯至奥籍河洛之传,伏羲 观阴阳,参河洛推八卦,化九宫,演天然道法。万物之数物物相 通,顺道则昌,逆道则亡,有道则明,无道则惑,此所以拳合于道 而存,取法天然之理,真人悟化感而随通,顺自然而势成,于是有 拳路出焉。据史料载,起初拳法、拳势、拳路并不固定,随心所 欲,纯任自然,练习以拳系,先教单势,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 势,无固定拳路,单操功成后各势能互相连贯,相连不断。据说唐 朝时,野鸡林(今吉林)人刘风拐(又名刘半响),在传习此拳时, 把它分为六个步骤,根据习拳者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即六步架起 源),到了唐末赵二君等把此拳称为六步架。古传六步架:无极阳, 六六三十六生阴为太极,后天八卦合成九宫,八九七十二啃捶,是 八风玄功(其中内有口诀丹田,命门,会阴三穴,共合一百零八)。 内功练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导空自然气,持之以 恒,则可达到:拳如流星臂似鞭*腰走龙蛇眼似电,动如伏虎腿似 钻,劲贯顶梢疾如箭,神通运化妙难言*运用意气力,内含龙吟虎 啸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

宋、元、明时期,六步架在黄淮流域已广为流传,字三世,世 人寸心,人人各异,因年代久远变异甚多,难以寻支究源,加之元 朝异族入主中原,前后失续,散轶不全甚多。在有史可查的有关中 国拳术的记载中,1516年戚继光所著傀效新勘有这样的记述:“古 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势 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到了清朝,大洪拳经过历代拳师的传 播,已形成多种派别,除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架,还有黑虎 拳大三步、小三步,少林看家拳等,皆有“拧腰晃膀,横空出势” 之宗法形迹。脐虽断,但脉相延,千载之潜流,明传不苟,暗传不 息,诸式同途合辙嗟嗟,为纪念鸿仙,又因该拳起势拧腰晃膀,势 若惊鸿展翅,黄淮流域一带习此艺者称其为鸿拳,鸿通洪,又名大 洪拳,延名世代相传。

(二)三晃膀拳法要论


  • .拳法综述


身正、挺胸、松肩、垂肘、扣膝、活腰。要求拳似流星眼似 电,腰似蛇行步赛钻。同时极注重手、眼、身法、步的配合,要 求: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兼有“演拳如相搏之说”,即练拳时心 中所思即与对手相搏,临战才能应战自如,稳操胜券。气法的运用 则强调呼吸与动作配合,做到气劲合一,发劲时要以意领气,以气 催力,力发于腰,干净利落,突出脆劲。理论则有三节明、四梢 齐、五行闭、内三合与外三合之说。

拳术旨以搏人为主,主张以快打慢,闪避进去。去如风、回如 箭,打倒还嫌慢;疾、疾、疾快打迟,打倒还嫌迟,讲究一个 “快”字。搏击中充分运用手法、身法、腿法、步法,速度和目测 距离之准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打击对方,我即稍侧身,避其锋,或踩其偏门,或踏其中宫,封逼而进,肘击其中上盘,膝、足击其 中下盘,电闪雷鸣致敌败绩。此乃拳术搏击之精要也。

  • .大洪拳风格特点


结构严谨,协调整齐。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内练精、气、 神,外练筋、骨、皮。发拳有穿山洞石之情,阳起阴落,朴实无 华,刚劲有力;落步有人地生根之意。多晃膀和连环掌,劈崩裹 践,两臂如鞭,托法灵活,虚实不定。三晃膀起横落顺,阴阳合 璧,出没无阵,变化多端。套路短,路线直来直往且拳打一条线; 空间小,可拳打卧牛之地。故演练此拳法不受场地限制。每个姿势 和动作必须做到:手、限、身、法、步,步、眼、身,法、合。要 求一动全身动,讲究寸劲和力量,技击性强,风格独特。

  • .大洪拳步架根基


无极太极,太极无极,平头正面,头正顶悬,站顶天立地,寂 然不动,肝而随通,意发之中天下大本也。提神能得地德广运,练 气皇天威灵,点精豪气直达,定玄者能知天门是非。

踞度步五行合体,风展翅阴阳分明,合肩独风戳天,盘肘太娥 藏袖,提膝全权益善,叠足地板扎天,出没无阵,万象罗列,羲之 祖人,紫竹林风,威威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艮其背不获其 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乃为神勇,为大武。

二、八极拳的拳法和历史沿革

(一)八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何为“八极”

在了解八极拳的起源之前,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何为“八极”。“八极”二字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的《易经》。书中记载有“易 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意为“太极为 一,两仪为天地、阴阳,四象为春夏秋冬,八卦为天之八极从 这里可以看出,“八极”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是我们的祖先为 表述宇宙本源及衍化过程而创造的词汇。“八”为阴阳互换,“极” 乃妙化极远。在《庄子•田子方》中也有记载:“夫至人者,上窥 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汉唐以后,“八极”这个词出现得更是频繁。在西汉淮南王刘 安的《淮南子•卷四•塾形训》中有“天地之间,九州八极”。这 里,“八极”是个古地理概念,从文字上解释,“八”为数目字, “极”为顶端之意。“八极,言八方极远之地「从“八极” 一词的 整体含义来解释,“八极”为八方极边远的地方,“八方”即八面。 根据地理概念也称内四极、外四极。内四极系指东、南、西、北, 外四极系指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而在《庄子•列御寇》中,“八极” 一词却代表的是人的八个 优长之处:“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髯长大壮丽勇敢, 八者皆过人也,因以是穷。”根据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十的 疏解,这八个长处就是“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个 字。这八个字的进一步解释便是:“美,姿媚也;髯,髭鬓也;长, 高也;大,粗大也;壮,多力;丽,妍华;勇,猛也;敢,果决 也。”显然,不要说对于一个武者,就是对于一个最普通的男人, 这八个长处也是人人梦寐以求的,因为它是阳刚男子的主要标志。

因此,用“八极”作为一种拳派的名称,不仅恰当,而且平添 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意趣,这也透露出八极拳前贤们深厚的人文素 养。正如八极名家马凤图先生所言,给八极拳定名的“必是一位兼 资文武的饱学之士,其取义之深、用词之巧,在中国古代武术诸拳种中仅此一见。”所以说,“八极” 一词被作为一个拳种的名称来使 用,绝非是一种巧合。因此可以认为,“八极” 一词用于拳名不仅 仅是一个粗俗意浅的词语,八极拳也绝不是一种“只有匹夫之勇” 的功夫。可以说,“八极”除了表述地理的概念外,还有被古人引 申出来的其他含义,应该说它是一个多义词。

浏览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