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研究表明,练功者 心跳和呼吸虽然变慢了,但血液中氧气含量却成倍地增加。练功 者在练功过程中,虽然没有长时间的大强度练习,但身体全部或 局部均能感到温热鼓荡,有时会出现流汗的情况。这些都是体内 血液和经络循环得到改善和加强的表现。另外,练功过程中,还 会出现唾液分泌明显增加,甘甜异常的情况,这正是传统体育养 生术锻炼促进了人体内分泌腺工作的证明。所以说,传统体育养 生术既注重肢体运动,同时也强调体液和经络的运动;既是一种 积极的锻炼,也是一种主动的休息,它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在功 能上存在着极大差别。
(二)强调气息的配合
传统体育养生术锻炼的始终,一直贯穿着如何进行“行气”, 强调气息与动作的密切配合。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依靠“气” 在人体内升降出入,对人体内脏器官进行濡养、按摩,以达到养 生延年的作用。
行气术由来已久,从春秋战国时起,就有了 “行气”,现在 仍然保存的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行气铭”,就是当时已有“行 气”的物证。两汉时期,由于黄老学说和道教的广泛流行,以及 佛教的传入,有了较快的普及和提高。到了唐代以后,除了导引 等行气术继续单独存在外,“气”又进入了武艺领域,许多武艺 家兼练“行气”。历史实践证明,“行气”是贯穿于几千年来中 国传统体育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尤其是养生术,以行气的运动 方式来按摩、濡养人体的五脏六腑,再加上合理的肢体运动配 合,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使其延年益寿。
(三) 追求身心双调,要求形神兼备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历来主张身心一体,身心结合。西方古 代体育主要是追求人体美,追求人体的速度和力量等。而不是 强调体育对锻炼精神、心志的作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 问》中提出了 “形与神俱”的思想。“形”指肉体,“神”指 精神。三国时期嵇康《养生论》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形 持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养生家陶弘景在 《养生延命录》中说:“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 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之虚静,息虑无为,候元气于子后, 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兮 也。”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学虽然有各种流派,但身心双调、神形兼 备是共同的要求。这种主张在隋唐以后被称为“性命双修”。西 方古代体育发展到近代以后,随着科学实验的实践,也认为体育 运动对于人体的锻炼效果,不仅表现于肢体和内脏,也表现于神 经系统。由此,可以说明中国传统体育“身心双调、形神俱练” 具有科学性与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 开发人体自身潜能,益寿延年
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为了防止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积累了丰富的运动理论和方法,证实了体育养生术能有效地开发 人体的潜能。实践证明,传统体育养生术是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 法,它完全是依靠练习者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调节,来挖掘 和调动自身潜能,取得疗效。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心脏的强弱是 关系到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喜爱运动的人脏器贮备能力大,心 脏的功能强,同时运动对加强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的 适应能力有一定作用。从而也证实提高了细胞的抗免疫功能,能 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注重道德的培养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始终与伦理道德并行 不悖。早在商周时期,人们把体育作为伦理道德的一个部分,如 “射箭” “投壶”就作为“礼”的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传 统伦理道德形成的时期,并且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以 “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以“兼相爱” “交相利”的理想人格, 以“善、信、美、大、圣”等道德观为指导思想,使中华传统体 育具有注重道德修养的特性。
中华传统体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武术在道德修养方面最具有 时代的特征。由于武术运动具有搏击、健身、修身、养性等特 点,因此,在伦理思想——武德规范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艺无德不立” “习武先修德”,中国众多的养生术中开章明 义几乎无一例外地阐明道德是安身心艺之本。这种道德的要求在 实践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 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在天下强”,将修身的伦理道德 上升到国家的兴亡高度来认识。
由此可见,中国伦理与传统体育源远流长,注重道德的修养 是民族传统体育区别于西方体育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仁 义之国,礼仪之邦”的缩影。
参考文献
[1]秦朝.气功生理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浏览204次